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作者:李宪珍,网名:花开富贵
己退休,热爱武术运动,带领团队参加各种表演和比赛。喜欢文学写作,在社区诗友会。创作剧本,歌剧改编成小话剧巜绣红旗》多次演岀。编剧巜三个女人一台戏》和巜结局》参加北京市司法局宣传巡演。编写群口快板《环保从小事做起》等,参加大红门地区文艺巡回演出。能写会演,在巜三个女人一台戏》里扮演老太太。在巜结局》里面扮演徐大姐。为诗友会创作大量作品,绰号被称为才女。

1.游六和塔
文/花开富贵
盛世谱华章
古塔续辉煌
这是为六和塔的一个真实写照。站在六和塔前昂首眺望,一个古韵今风的雄伟建筑叫人赏心悦目。
顺着一条山路的石阶往上爬,来到六和塔的塔底。这里是群山环绕,植被郁郁葱葱。塔好象是岩石裸露的山顶上生长岀来的宫殿,有着城墙一样,宽阔墙体的建筑。塔身是一层层,涂成灰暗的颜色。两侧簇拥出中央的塔顶,最顶端矗立着高高的塔尖。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它好像横空出世的天上宫阙。站在它的脚下,就能看到它磅礴的雄姿。
顺几百级阶梯,爬至塔的顶端。放眼远眺,整个钱塘江近收眼底。钱塘江大桥,横跨江面,平静的江水温顺的流淌着。如观潮的水性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景象。起潮时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当风平浪静时,平静的江面,像是一面镜子,文丝不动。
六和塔的千年古韵,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阳光夕照塔影横空,它高大的形象能长盛不衰,好像来自偶像的呼唤,充满了感召力,和神圣的光辉。

2.《遇见一家书店》征文
拾荒者
作者:李宪珍
今天,我要写的是一位老人,与书店的一段情缘。毎次看他的事迹,都是含着眼泪,怀着一颗感动的心情把它看完。
他是一位在大街上,捡拾垃圾的老人。他的生活很简朴,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单位分给他的两间房。从住进这个房子,从来没有装修过。由于年久居住,墙上的白粉己经发黄。家里没有什么摆设,连个像样的家居都没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电器了。只有一辆三轮车,这是他唯一最值钱的东西了,也是他唯一的天伦之乐。

每天早晨,起的很早,吃过早饭。骑着他的三轮车满大街转悠,走街串巷。捡可以卖钱的垃圾,当然垃圾桶是他每天光顾的地方。在又脏又臭的垃圾桶里翻来翻去,翻找着他所需要的东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就象上班一样坚守着岗位,一天也舍不得休息。有人要问,他毎月开着五千多元的退休金,为什么还要去捡垃圾?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个城市,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家书店,于是他和这个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捡垃圾到了中午,就来到这个书店,看书,吃饭,休息。这个书店有个习惯,门口放着一盆水,一条毛巾,一块肥皂。来书店看书的人,都要把手洗干净,才能进书店看书。这位捡垃圾的老人,毎天来到书店。都要仔仔细细,一遍又一遍把手洗干净。因为他知道捡垃圾的手特别脏,只有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才能不把书弄脏。

所以他每天把手洗干净,才能走进书店。这个书店是为那些流浪的人开办的。到这来看书免费不花钱,他每天坚守着书店的这个规距。在书店里他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捡垃圾衣服会很脏,和别人在一起,怕影响人家读书的兴趣。所以他每天都在一个旮旯里,找一个空位坐下来,吃着花几毛钱买来的馒头,边吃边看书,时间长了这是就成了他的专坐。几十年来,他和这个书店成了好朋友,也和这里的读者和工作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有一天,这个书店沒有看到老人的到来。一天,二天,三天,后来听说:有位捡垃圾的老人出了车祸去世了。难道天天来读书的老人遇到不幸?从此,这个书店里在也沒有看到老人的身影。之前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骑着三轮车捡垃圾的老人。大家都以为这位老人处境很惨,沒儿沒女,没有生活来源。才出去捡垃圾维持生活?一切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这位老人是上个世纪,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在某中学是优秀教师。他把毎月的工资都资助了贫困学生。开始的时候,资助的学生少工资还够用。需要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每月的工资不够用了。退休后他就捡起了垃圾卖钱,每卖到五百元钱的时候,就去邮局给学生寄上一份捐款。这么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工资和捡垃圾卖的钱,都资助了贫困学生,己达几十万元。
他有两个女儿,本应该安度晚年,过着现代老年人享乐的生活。可是他选择了,想的是国家的未来,让更多孩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一次次的捐助,一个又一个国家的人才,直到他出事的那天,他已捐助了五百多个学子。可是被捐助的这些孩子们,还不知道是谁捐助他们。因为捐款时都不是他自己的名子。

在女儿整理他遗物的时候。简陋的房间里什么都没有,连他做饭的餐具都简单的可怜。床上只有一床破旧的被褥,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的都是捡来的。只有一堆,这几十年来捐款的票据,在他出事的前一天,还寄出了五百元最后一笔捐款。

这就是上个世纪,一位大学生老人的遗物。看了让人心酸,他的名子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出事那年是75岁。如果他不出事的话,还能为孩子们捡几年垃圾,还能为国家多培养点需要的人才。可是他走了,他在无情的车轮下悲惨的走了。为了教育下一代他奋斗了一生啊!
他也该好好休息了,祝天堂的老人好好安息吧|

3.阳光
文/李宪珍
秋季的日子是收获的季节。虽然天气有些凉,可到了晌午的阳光,还是一片澄黄。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射。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魄,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遂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放。情趣上的闲逸,漾开诗的气氛,和着仿佛是悦耳的琴声,这琴声低诉着一个孤独者自娛的音调。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的变幻,柔谐婉转,令人悠然愉快。
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我只好扶案取舍写过的每一首小诗。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

秋季晌午的阳光,有意无意洒落满屋。那些窗棂栏板,笔墨纸砚浴在光蔼中,一时全成了静物的图案。再有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轻香浮溢,叫人俯仰触到一种灵感。

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只要一片阳光,又幽静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诗就像秋天,晌午的这片阳光,暖暖的照进了沉寂多年的心房,每天扶在桌案上,成了我回忆自然的联想。
2020,10,10

4.小院里的陌生来客
文/花开富贵
在昌平的平房,有一片菜园子,每年我都要种一些各种疏菜。茄子,黄瓜,豆角,老玉米,这些疏菜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是及合格的绿色食品,吃起来放心。毎到夏季老玉米吃完,就种一些大白菜。

在这个种类齐全的菜园里,总有一些陌生的客人常来光顾。那就是蝴蝶,每当蝴蝶飞来,在菜园子里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时,好像一只美丽的君主。我和外孙总是高兴的追逐它,细细地观赏它,这是一种体积很小颜色洁白的白衣仙子,温柔的性情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也许是飞累了,它就落在某种疏菜的叶子上静静的趴在那里,有时也会扇动两下翅膀,新羽化的蝴蝶在绿叶上享受阳光。

等待起飞,它们在寻访蜜源,寻找植物的花朵,获取花蜜来补充身体能量,因为蝴蝶的食物是花蜜。所以首先找到蜜源植物集中的地方,才会有机会见到它们,它们在鲜花里觅食。
在房子的院子边上种了许多月季花,夏天正是月季花盛开的季节,花朵鲜艳,给蝴蝶提供了食物充足的养份。这也是我们陌生的朋友光顾的原因吧?花间有白色的小点闪动着,它们轻轻扇动几下翅膀之后,就开始乘着上升的气流尽情滑翔。我看到了后翅的斑点极其美丽,它飞着飞着瞬间不见了踪影。

周围只剩下月季花和蔬菜,之前的一切就像是幻觉。我正陶醉在那只蝴蝶翩翩起舞飘昳潇洒的样子。突然它从一个离我只有几米远的地方腾空而起,一个侧身就随风飘到了院子外面,我只好目送着这位美丽的仙子飘然而去。

5.散文巜一位残疾人的奉献》
文/李宪珍
一期期的诗刋发到圏子里,大家都是急不可奈的打开来看。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彩片在诗刋闪现,当我们听到动听的音乐在诗刋上响起,当我们看到一首首自己辛勤写下的诗句跃然诗刋上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我们只是写我们自己的那首小诗,可是做为他,不仅要完成.自己的那份任务,他还要收集大量的我们的诗作,然后编辑成我们期待喜爱的诗刋。一期期一集集他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岀来的,因为他不是我们正常人,他是一位残疾人,他每天坐在轮椅上在为我们工作,我们会想到他的行动是多么的不方便。我们的每一期诗刋,对他来说都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很大代价。

有一天,我在圈子里没看到他出现,我问他,你怎么了?是在忙吗?他回答我:是的,老师。我收完稿件,从昨天开始己经编辑三遍了。听了这话,我非常心痛,想到了他非常的不容易,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在为我们服务,在为我们奉献爱心。我们这些正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他残疾人做到了。让我们为他的精神点赞吧!

我想用剩余的这点暖阳,像斜阳一样去温暖世界,虽然没有足够的光和热,也要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人人都献岀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6.柏
人们总是喜欢写冬季的红梅,却忽略了比红梅还要坚强的另外一个物种“柏”。
在北京有个说法长河看柳,天坛观柏。
当你走进天坛的时候,到处可见一片片的柏树茁壮成长。粗大的树干上面标签写着巜古树》己有数千年的树龄,它们见证着中国古典园林的文明史。这些伟岸参天的古树,树身的皮好比一位老人历经沧桑的皱脸岁月辗转的轮回,呈现岀条条皱褶,更显得老成,可“柏"并没有因为年老而弯下身躯,还是倔强的挺立着。

一棵棵粗壮的树干,像威武的战士显得庄严而神圣,树干有序的排列着,像针刺一样的叶子随风起舞,四季长青,从不凋零。
这些高大的古树,经历多年雨雪风霜的洗礼,己经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鉴证。从不夸张,也不眩耀,柏树有着刚直不婀的性格,有一种象征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豪迈情怀。敬“柏"的神,学"柏"的坚,赞“柏"的魂!
天坛古柏耸云颠,
铁骨铮铮腰不弯。
皮老心实扬正气,
身躯高大显威严。
囯泰民安登胜境,
东方巨手绘新篇。
2016,10

7.紧急抢救
文/李宪珍
我带领的太极团队,发生了一件事情,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今天,我要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感人的场面,不只是在电视里才能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能亲自体会到这种精彩的瞬间,才真正相信人间真的有真情。我文章里的主人公是北京人,我为北京有这些爱心人士的奉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丰台区西马金润小区,活动着一支团结向上,健康友谊的队伍,平时她们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太极团队,每天,她们集中在一起坚持锻练,相处的非常融洽。

可是有一天,一件事情发生了。
二0一一年,十月十九曰早晨。我和往日一样很早就耒到锻练的场地,因为在这个团队我是头,所以每天我都要提前比别人先到达。踢踢腿,弯弯腰,跑跑步,做锻练前的热身准备工作,这是经常锻练人的基本常识。不一会大家也都到齐了,互相问好,互相打着招呼。可是每天坚持特别好的王秀兰,今天耒的特别早,我刚到她也到场了。正在大家准备锻练的时候。

她说:感觉不舒服。姐妹们都围拢过来,只见她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病怎么耒的这么快?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大家问:,你怎么了?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难受"。姓赵的妹妹急忙上前抱住了病人,有的掐人中,有的把自己带的救心丸给病人服上。姓哈的妹妹拿出手机,一边与家人联系,一边给急救中心打电话。手机的铃声一遍又一遍响起,紧急联系家属,紧急呼叫120。这时,病人提出要拉屎,拉屎?到哪里去拉?这里没有厕所,怎么办?去找厕所己经来不及了,而且病人不能走路。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有人想出一个办法。

我们这些人站成一个圈,把病人围在中间,形成一个人围的临时厕所。赵妹妹搀扶着病人把屎拉完,李妹妹拿出手纸为病人擦干净屁股,其它人又把拉的屎清理干净。这些动作就好像提前排练过,有绪的进行着。这时病人的女儿耒电话,她在上班,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家属不在,人命关天的事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等家属来?一时赶不到?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生命随时都有危险。怎么办?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急救车己赶到。

大家顾不得那么多了,锻炼的事情早就忘在脑后。姓哈的妹妹从自己家里拿了二千元钱。大家齐心协为把病人抬上了车,一起陪同去了医院。车在马路上风驰电闪般的跑着,警铃急速的鸣响。车里的病人微弱得静静躺在担架上,急促的喘息声,听得出来病情很是严重。一路上,哈妹妹的手机响个不停,不断与病人家属联系,一边汇报病人病情,一边告诉家属车己到什么地方。到了医院,大家七手八脚把病人从车上抬下来,迅速直奔抢救室。

在医院里,挂号,检查,交费,大家楼上楼下,忙里忙外,忙个不停。经过医生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缺血。幸亏送的及时,如果不及时送医院,生命很有危险。在大家的共同协助下,病人脱险了。这时家属才赶到,这些姐妹们看到家属到来,不声不响的离开了,等家属找这些救命恩人的时候,己不见了踪影。

一场时间与生命赛跑的战斗,很快结束了。病人经天的治疗很快痊瘉。这件事情看起耒很小,但是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人间有真情。两个妹妹把自己的救心丸喂给病人吃,没考虑自己犯了心脏病怎么办?有个妹妹不顾脏臭给病人擦屎,有的妹妹在自己家拿钱付医药费等等。她们用爱心争取了时间,抢救了一条生命。

看了这个故事,不觉得感动吗?
我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剧本,在社区几次演出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看见奉献爱心的姐妹们都非常敬佩。

九州诗词佛山文学分社人事安排
顾问: 曹艳玲、林红、赵起超、
欧平、洪庆春、欧继文
社长:周小容
常务副社长:吴宏国
副社长: 方舟、龙修德
名誉社长: 胡国中、大鹏、吴用、
李炎林、刘宝中、一依、武德品
朗诵部部长:小 宛
总编:周小容
主编:方舟、龙修德、雷嗣勤
编委:小 宛、程亮、方少春、郝善敏
审稿部部长: 胡国中(格律诗词)
审稿部副部长: 琦琦(词牌)
审稿部副部长: 孙庆明、
张伟(现代诗)
推广编辑: 魏平、天涯寻梦
收稿:小 宛、龙修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