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永久的记忆
——读戴永久先生的《西藏情怀》
缪锦国
尽管我与戴永久先生相识已久,但谋面不多,一次偶遇,与之交往,也算是缘份吧。彼此相谈甚欢,得知他退休之后出版了《我的百岁父亲》《西藏情怀》等多部纪实作品,既惊汉又感佩。
近日捧读他的《西藏情怀》一书,细细评味那一篇篇洋溢着亲情友情,散发着温馨深情,饱含着藏汉民族团结之情的文章,有如山间涓涓溪流在心中泊泊流淌,沁人心脾。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戴永久先生的《西藏情怀》可谓纵横捭阖,包罗万象,既有诗兴大发的情感抒怀,也有详实丰富的调查报告,有根有据的工作总结,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是信手拈来的纪实散文,虽不能说是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却也朴实无华、澄澈透明、不事雕琢、文如其人,无论是思想性、故事性,还是知识性、趣味性,均具有乡土般的教益、史料般的价值,堪称记实作品中的力作。
其特点有五:
报国情怀的搏大。戴永久先生先后任姜堰通南地区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在当地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好评。当组织上安排他援藏时,一经决定就毅然克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困难,无条件服从。他万里迢迢,历经艰难赴藏到任,克服重重困难,同样做出了令人折服的成绩,留下汉藏干群有口皆碑的良好形象。这在其《时代的召唤》《在藏感怀》等篇章中得以充分展现。这种以国为家、顾全大局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任何时代都需要发扬光大!
藏汉情谊的凸显。美丽、圣洁、神奇的西藏,让戴永久先生有幸成为援藏干部之一,到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工作了近两年。他在那里与藏族同胞一起共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加查县的藏族干部待如兄弟,亲如家人般的关爱。
比如《友情回放》一文中就有体现,藏族同胞尊重他的日常习惯,不让他单独骑马下乡,在他着凉感冒时,小索朗书记将家中珍藏的连亲人也舍不得使用的名贵药材拿来给他服用。
再如《掀下马背——有惊无险》《上山打猎——不意冒险》《巧结“机”缘》等篇章,反映了工作中的相互配合支持和默契;又如《纯朴民风》体现了对藏族同胞的信任和崇敬;《包装情结》诠释了与藏胞日渐加深的民族兄弟情感。这是文字无不表达和透露出浓浓的藏汉情谊,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大爱。
真情实感的流露。戴永久先生在藏的720多个日夜虽然短暂,却足以慰藉平生。他亲历的是爱的奉献。如《给妻儿的一封信》所描述的跟亲人的分别、难舍的团圆:《大爱无言》叙说援藏之后父母的牵掛、妻子的付出与恩恵;感受的是心的交融;《给缪金山同志的一封信》等所流露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领悟的是魂的寄托,如《风雪青藏线》------字字情真意切,篇篇令人动容。他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钟情那里的一草一木,关注那里的风土人情和藏族同胞的生产生活,读来怎么不令人怦然心动,潸然泪下。
曲折动人的故事。正因为戴永久先生是亲生经历,才能产生如此独特的体会,《西藏情怀》一书娓娓道来的《奇特的葬俗》,惊心动魄的《豺》的叙述,绕有趣味的《书记种菜》,一波三折的《内调涟漪》,待人接物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以及藏族同胞正气凛然,不受迷惑,痛斥达赖集团代表的《以正压邪》一文,无论叙事状物描摹,都是形神兼备,让人有身临其境,刻骨铭心的感觉。
谦虚好学的见证。多年从政的经历,养成了戴永久先生谦逊务实的作风与人品。他搏学广闻,多才多艺,尽管援藏后的条件艰苦,气候恶历,工作忙碌,但是挡不住戴永久先生一贯执着、坚持学习的韧性与热忱。如《水涨船高》一文,他坚持读书、看报、练字做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援藏期间,有据可查的是他竟给近百人写过200多封书信,平均三四天一封,可见其多么勤奋与好学。
诚如斯言;学习是工作的译站,工作是学习的平台。愿戴永久先生带给我们更多更美的永久的记忆!

《西藏情怀》作者戴永久近照
本文作者简介:
缪锦国:1959年10月生,泰州姜堰人,笔名金帛,资深媒体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后获得省政府以上新闻奖20多项,著编报告文学及通讯作品选《做中国最好》《升华在那一瞬间》《追梦》。其中获全国人口文化奖一项。2005年8月获江苏省新闻副高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