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泉城——何以“三周华不注”
“三周华不注”
虎牙千仞或孤危,今日诗风步旧词。
可惜三周华不注,犹淹湖底入泉池。
——郭光明
解说词:
物语泉城,泉城物语,大家好,我是岳朴。行走于华山风景区的湖光山色,感叹华不注山石突兀重迭、山势峭拔险峻的同时,很少有人说起“三周华不注”历史典故。东周春秋末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后人尊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的左丘明,为解析《春秋》而撰写的《左传》中,记载的“鞍之战”就发生于华不注山脚下。
公元前589年,齐国君主亲率大军,在今天的北马鞍山下摆下阵势,与晋卫联军展开决战。齐国君主傲兵轻敌,狂言“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结果“齐师败绩”,齐国君主与大夫逄丑父同乘战车,被晋军追逼,围着华不注转了三圈儿。危急关头,为迷惑晋卫联军,逄大夫与他更换了衣,交换民座位,逃到华泉附近时,战车被树木绊住,不得不停下来,逄丑父装模作样地命令君主到华泉打水,晋卫联军中计,这才让齐国君主趁机逃脱,这就是历史典故“三周华不注”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