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乡随俗在藏乡之二
戴永久
装束行囊——在实际检验中转换
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下乡工作,大多时间较长。一般长则个把月,短则3——5天。下乡时除必备马匹外,还得备足这段时期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及马料等。
藏族同志配备的行头一般有马鞍子、小卡垫、藏毯、藏被(大的重达20来斤,为去高山牧场时必备之物)、两只牛、羊皮包。考究的用的是野牛皮缝制。
两只包中,有一只用作装食物和用品,另一只则盛马料等其它物件。藏刀自是必不可少,且每人皆配有两把。其中,一把小刀,专门用来削干牛肉等东西吃,担负着筷子的功能;一把腰刀,砍劈柴火兼防身等杂用。
具备条件的还备有一枝步枪,西藏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猛兽出没,特别是夜宿无人区,时有险情。所以政策规定区领导和公安、人武干部可以持枪。
其余还有铝锅、木勺、舀子等炊具,人多时,有公用的马匹专门驮运;人少时,年青力壮的同志,会主动加到自己马上。对藏族干部来说,这些行头都是“光头做和尚——现成的头脑”。无须准备,收拢收拢,即可成行。

作为新进藏的我,却感到“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好在同事的大部分藏族区干部,都有在内地民族学院学习、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内地援藏同志下乡的物品需求可算是心知肚明。
区里特地将库房中存放,早年由当地驻军赠送,平时一般舍不得使用的皮制马鞍子捧出来,配给我专用。他们又热心地指导我买了1丈2尺黄帆布,请人帮我缝制了必备的专门装衣被的马背套,式样与古时候生意人外出时使用的马达子差不多。他们还认乎其真地帮助我,将所备的各种用品逐一过堂,直到双方认同为止。
经过他们的导演和把关,不但让我悬着的一颗心落了地,而且对自己所特有的几件具有现代气息的装备满怀喜悦,充满了自信。
实践出真知。不料,在随后下乡的几天中,我感到得意的那几件现代化装备,不但未能‘裹’我的嘴、长我的脸,反到不时地找我的麻烦、出我的洋相。现在回忆起也觉好笑。
就拿食具来说吧,藏族同志下乡,一般备有一大,两小三只木碗。木碗用西藏特有的成巴树、桦树等根部的木疙瘩旋制而成,为西藏高原特有的生活用品之一。大碗用作吃饭,两只小碗:一只用作喝茶,另一只用来盛放盐水、辣椒水等佐料。木碗随意塞在包内,无丝毫禁忌,途中下马休息,往地上一掼,物件完好无损,真的是既便捷又实用。
我自备的碗、杯、盘、盆等一套具有现代气息的搪瓷用具,当时可算得上是“鹤立鸡群”,让人羡慕、叫人眼馋。可在装包上马时,搪瓷制品体积偏大,不易存放携带,加之质地脆薄,不耐挤压的先天不足,随之先后显现出来。我从内地带去的两只人造革皮包本来就不大,装上瓷盆就占去“半壁江山”,要将其它几件分开装放,已无可能,只好将就的勉强塞进包中。虽然心中并不踏实,但一时也别无选择,无可奈何,只能敷衍行事。
一路上我小心翼翼,上马下马轻提慢放,登山下坡,提心吊胆。生怕山岩磨擦挤压,对碗盆等造成伤害。真的是弄巧成拙。一次途中休息时,我怕摔坏东西,也没有卸马鞍子,就将马赶去吃草。马儿自由自在地边吃草,边向山边走去。我坐下刚喝了一口水,抬头一看,不好,我的马正倚在一块山石上擦痒呢!我连忙走过去将马赶开,但人革包上已留下道道或深或浅的擦痕。吃饭时我取出碗、盘一看,吃了一惊,原有洁白平滑的碗面也已破了“相”,不少地方铁质里胆依稀可见,真叫人痛心,让人惋惜。
更糟糕的是几天下来后,几样搪瓷用品,件件体无完肤,用起来觉得特别别扭。迫不得已,不得不改弦更张,随大流,用上木碗。也是祸不单行,原引以为豪的两只人造革包也被山石划的“开膛破肚”不能再用。藏族同胞笑哈哈地取出原我不愿接受的两只牦牛皮包给我换上。
接下来,我身不由己的逐步将黑皮鞋换成反毛皮鞋和胶鞋,裤脚管也习惯成自然地不时收扎。如此这般,骑马往返,轻松自如无拘无束,好不乐哉。值得一提的是,到加查区上任后,当地驻军首长见我棉衣单薄,特许加拨给我一件军用羊皮大衣,当时只象征性地收了36元钱。下乡时日挡风雪,夜御严寒,暖在身上,热在心头。1980年底,内调途经甘肃柳园,有人以回内地用不上为由,出价240元想买我的皮大衣,那时我月工资尚不足50元,我不假思索地一口回绝。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30余年过去了。我的衣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推陈出新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这件看似普通,现在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皮大衣,却执著保留。黄金有价情无价,见物思情念故人。每到寒冬季节或初夏暴晒衣服之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见物思情——汉藏情、军民情、战友情。是啊,这件相貌平平,看似累赘的皮大衣呀,你作为我那段特定的、具有割舍不断无限情思、难以忘怀人生经历的贴身伙伴,真的值得用心护养,永不相离。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