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乡随俗在藏乡之三
戴永久
工作局面——在奋力拼搏中打开
着力适应生活,努力克服生活中种种困难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有效的投身工作。我深知空虚浮躁是影响情绪的大敌,充实自信是耐得寂寞的精神支撑。
初到西藏,人地生疏,高原反应,特别是语言不通,一度让我十分苦恼。直觉提醒我,不当“笼中鸟”、“网中鱼”,要展翅翱翔,乘风击浪,首先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奋力冲破束缚自身行动有形无形的“笼网”,努力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才能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权。
经过梳理,我逐步认识到“巩固汉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才是援藏的根本目的。而“学习西藏、认识西藏、适应西藏”则是努力开展工作、建设美好西藏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根本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目标明确,行动跟上。首先,我积极主动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接触、沟通、请教、学习。藏族同志热情、坦诚、纯朴、憨直、敢爱敢恨的特质与我一拍即合,相互之间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的耐心、反复讲解我从生活、生产、工作、风俗、民情等方面提出的一切问题。藏族同志主动热心的帮助,不但大大地加快了我进入角色的进度,而且有效的夯实了我演好角色的基础。

实践中,我时刻牢记“尊重群众,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将学习和掌握的点滴知识“现买现卖”及时运用到各项工作中去,并坚持做实事,讲实效。如此这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稳打稳扎,逐步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加查区机关的23名工作人员,其中汉族干部两名,大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诚实善良,公正无私,表里如一,积极肯干,坚持原则,且特别的能吃苦,特别的能忍耐,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但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少数人还是文盲),大多从内地民族学院速成班毕业回去后,充当领导和骨干使用,他们的汉文水平,充其量也就在内地的初小或高小之间。工作中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上传下达,照本宣科的居多;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开创性工作的较少。
因此,提高区机关干部的个人素质,增强区机关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成为我工作的突破口和“牛鼻子”,众望所归,责无旁贷,也迫在眉睫。
区领导统一认识后,按照分工,我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先集中精力建立健全了区机关干部学习、组织生活、调查研究、分工负责、小段工作计划、汇报交流、总结考评等制度,并着力付诸实施。这些制度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让全体干部在不断增长知识、接受任务、明确责任、学习方法、增强活力的过程中,提高素质的目的。

每次安排干部下乡工作时,一般都围绕工作重点先学习掌握有关政策、知识,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和方法,并讲清注意事项,做到带工作任务下去,带工作成果上来。汇报交流是一个以群教群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好方法。
每次汇报会,我必全程参加,边听边记,边问边议。会后,再挤时间将工作情况写成总结,将有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写成文稿,分别报送县委办公室和西藏日报社及西藏广播电台。每当稿件被县转发或在西藏日报、西藏广播电台上刊登、广播时,干部群众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那些文中提名的单位和个人,无不引以为荣,特别是被标为共同作者的藏族干部,更是洋洋自得。
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全区上下(加查区那时总人口才2600多人)干部群众都愿意与我接触,同我交流。会讲汉话的藏族干部也都自告奋勇的抢着争当翻译,水到渠成地将我如鱼得水般融入到当地民众中。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不但无形解除了我因语言不通、情况陌生带来的种种禁锢,而且为我能及时更多更好地了解群众心声、把握群众脉搏和基层的实际需求,大开了方便之门,更为我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
当时西藏农村工作的重心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试行农牧业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我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探索试点、总结推广、完善提高”热潮中,先后参与并形成了《领导动手工作细,干部群众都乐意》为题的加查公社二队推行联产承包的几点做法;《有了决心,做起来并不难》为题的加查区推行牧业“五定一奖”责任制的做法;〈〈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一环》加查区委蹲点调查,制定出农活劳动定额参照标准的几点做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加查区着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总结和报告,转发全县参照后,有力推动了该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受到上下一致赞誉。
我还不畏艰难,经过亲自反复摸索实践取得成功后,总结出《关于利用手扶施拉机带旋耕机破垡整地的情况报告》,经县委、县政府转发在农区推广后,有效缓解了全县秋收、冬播期间因劳动力紧张而带来的进度与质量的矛盾,为旋耕机彻底恢复了名誉,为拖拉机开劈了新的使用途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农本、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举多得,深得好评。
当我从县有关部门得知,本县历年中央援藏经费中,尚有部分历年滚动结余资金的消息后,立即建议区委编制了“修建陇南道路”的报告送县。县委书记布穷同志听后,大加赞赏,当即开会研究,一次性安排了26万元作先期工程用款。随后在当地驻军的全力支持下,经全区四百多名男女老幼,近一个月的奋力拼博,一条近十里长的简易便道即告修成。荒坡变通途,藏胞齐欢呼,跟着共产党,永走致富路。
另外,我还力倡并试行、推广了利用“根外施肥的方法”给冬小麦补施拔节孕穗肥的做法,取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藏胞从心底里感谢援藏干部推广农业技术,援藏干部的人生价值在藏胞的欢声笑语中闪现。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