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宋保旺:泰州人,中国著名雕版木刻大师,木版年画新生代传承人杰出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刻工。
不疯魔,不成活,一生痴绝,成就好手艺——宋保旺
——感悟宋保旺
中国雕板艺术的杰出传人
缪锦国
穿行在多姿多彩的历史长廊,触摸佛经、典籍、古籍刻本的原始脉搏,浸润在惟妙惟肖的具像与意像相似度极高的意境之中,感受精雕细刻与书法、绘画相融的艺术之美,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食不稳、睡不安。这样的日子,伴随着雕刻大师宋保旺!已经走过40多个春秋。
在他看来,雕刻生涯初始是谋生之需,后为艺术之追求,更多是长期积淀获得社会认可的快乐与自豪,乃人生之成就与大幸。
一路走来练成雕版技艺:
雕版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时代发展,印刷技术更新换代,已鲜有人继续从事雕版印刷。
家住江苏省泰州市华港镇双烈村、今年60岁的宋保旺却一直坚持着这项古老的技艺,他的诸多作品进了国家图书馆,有的走上了世界艺术舞台,蜚声海外。
1978年,初中毕业的宋保旺结识远房亲戚徐存财,结缘雕版刻印,并拜其为师。徐存财是原泰县(现姜堰)雕版世家,其祖上徐天璋为原泰县晚清雕版家,“中一堂”刻印社创始人,刊刻印刷过《中庸笺正》、《论语实测》、《诗经集解辨证》等书籍。
解放后,徐存财在泰县光明刻字店做工。宋保旺寒、暑假期间就往返于姜堰、里华,跟随徐存财学习雕版刻字两年有余。1981年里华中学高中毕业,宋保旺在徐存财的引荐之下前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系统学习雕版技艺,其间拜周广林和张礼恭为师学习雕版(刻字、刻图)技艺,又跟随王义龙老师学习修补旧版。两年学徒期满,恰逢南京金陵刻经处恢复期间急需人才,经王义龙引荐被录用。
1983年起,宋保旺开始为金陵刻经处雕刻经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刻字雕画,木材、油墨、刻刀、毛笔、模具……每日陪伴他的就是这些工具,在那一干30多年。
宋保旺说,在南京工作期间,为了照顾家庭,他两地奔波,刻苦钻研,农忙时回乡下,白天到地里做农活,夜里搞雕刻,从早到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把雕刻始终当作本职,立志把雕刻艺术做到顶尖水平。那情景,连妻子也说他“走火入魔”了,其实是他真正地爱上了这一行。对于他而言,如今雕版印刷已经不再是营生糊口的行当了。
“人物的表情,佛像的表情,你必须晚上学会临摹,临摹以后再刻出来,临摹的是正像,你要把它绘成反的,这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在临摹的时候经常到晚上十一二点。”他说,雕版印刷的技术要领必须多年苦练才能掌握。最大的难点就是字至关重要,其次是印刷,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做好,这样才完整地体现出一本书的质量。
目前为止,宋宝旺主要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扬州等多个地方,进行佛经类,古籍善本类、年画类,还有书法家用的笺本类雕刻为主,年画其次。宋保旺的实践和工作经历使其系统学习了扬泰雕版,又有机会认真研习南京雕版,熟练掌握糅合了三地雕版技术,具体在毛笔写样后的上浆、发刀、挑刀、修边等技艺上,线条流畅,行行精神。
从艺30多年累计刻字五、六十万字,刻图几百张(片)。其雕版笔法活脱、线条流畅,具有南方雕刻的艺术特色,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大型艺术展,屡屡获得国际金奖。
现在,宋保旺成为圈中的大师,不少单位请他复制或修复文物,其中不少是国家图书馆的珍贵文物。
其雕版技艺被赞为“东方瑰宝”:
宋保旺多次将雕版带进校园。
2011年,宋保旺应邀前往中央美院版画系进行为期一周的雕版印刷示范交流。
2013年为南京钟山学院艺术设计院的师生演示雕版印刷;同年给北京大学附中文化魔方少年行的30多名学生在扬州进行了为期3天的雕版技艺传承教学等。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生看到宋保旺进行中国传统木刻雕版印刷技术的示范后,赞誉其为“中国当代雕版木刻少壮派大师”。
2014年7月15日,北京国家图书馆典籍馆开馆当日,雕版刻印大师宋保旺和另一位江苏省非遗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莅临北京一峰线装书店参观书店藏书,交流雕版、刷印技艺。 图片展示为《凤城河畔望海楼》,此图长1.8米宽0.42米,蓝色刷印,由雕版刻印大师宋保旺与雕版刷印大师李江民合作完成,二位大师都曾获得“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金奖。
此图远观:视野宽阔,恢弘大度,颇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小的磅礴气势。
此图细看:线条分明,刀刀清晰,力透木背。在场高人莫不颔首点赞。
2014年,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之际,各位元首夫人获得了雕版印刷作品《西厢记·窥简图》,宋保旺就是这部作品的创作者。此图看似单纯实丰富,刻来平白意深沉,给人以驰骋想像的空间,寄寓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情愫。被选中作为中华文化礼品相赠亦在情理之中。
2015年,宋保旺的雕版木刻作为泰州唯一受邀项目,参加了第21届法国巴黎世界非物质文化博览会,与其余来自世界各地的320项非遗项目在法国展示了4天。宋保旺带去了《柳如是集》《陈老莲水浒叶子》《乐山堂诗笺》《唐女郎鱼玄机诗》等木刻书集,以及《四美图》《金陵十二钗图咏》等木刻画。参展期间,这些木刻作品一部分被巴黎民众抢购、一部分赠给国际友人。宋保旺现场即兴雕刻,每天他的展位前都围满了人,外国友人现场看宋保旺的雕刻作品后,都伸出了大拇指,称赞这样的技艺为“东方瑰宝”。
他都雕刻了哪些作品:
2000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受托展开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为国家图书馆复制唐代雕版《金刚经》,宋保旺参与其中。
这本唐代刻印的《金刚经》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现藏大英博物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因年代久远,雕版上的字体多有残缺、模糊,复制程序复杂、难度颇大。宋保旺与扬州雕版印刷国家级传承人陈义时等人一起攻关,历经四年,成功复制雕版,并用松烟墨、手工宣纸刻印了该作品。
2003年,宋保旺与福州涌泉寺签订了《华严经疏伦纂要》的经版雕刻协议,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这些年来,宋保旺一共雕刻了包括《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一批佛教典籍百余本,为北京国家图书馆、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福建涌泉寺、云南十方园寺等地刻写过近百种经书,修复、复制过大量重要文物。雕版印刷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镂云堂影刻宋版《茶经》之雕版篇:
据姜堰区文化馆徐骅介绍:他与雕版大师宋保旺先生交遇十余年,看他经岁刊刻各种古籍,不意间有依己意合作一本好书的念头。
契机发生在2018年腊月,他从朋友处喜得川图宋版《茶经》底本。幸蒙佳缘,他遂将底本交请宋保旺师傅刊刻。据悉,大约在1200年前,唐代陆羽深入当时32州的各处茶区勘查走访,终以七千余字结为中国茶文化的扛鼎之作《茶经》。此书囊括茶之起源、采制、制茶、器具、煮茶、饮茶、产地等诸多內容。
《茶经》问世后,从南宋到民国,先后出现近60种版本流传于世。于众版本中,学术界公认南宋咸淳九年刊《百川学海》本为现存最早的《茶经》刊本。此本对后世《茶经》的刊布和传播及影响至深,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来所有《茶经》刊行的版本,几乎可视为今天所见《茶经》版本之祖本。幸运的是,他朋友的这本底本正是宋刻版百川学海《茶经》。
从起念到成书,实际刊刻工作远非想象的轻松。川图宋版《茶经》有所缺损,宋保旺他们找來国图宋本《茶经》底本以期互补。两者对照,无奈的是这两本《茶经》竟源于同一印版,此缺彼亦缺,此损彼亦损。故此,始知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存世两本,分別藏于国家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
为裨补缺漏,宋保旺先后找到5种各时期版本。同時,为确保精品佳作,宋保旺每天只在上午伏案四小时,以饱满的精神和神清的状态,最终让《茶经》散发出古作的非凡魅力。
他参与很多重要社会活动:
闲暇之余,宋保旺也会捋捋思绪,回顾自己这一生参加过的那些比较重大而有影响的活动,也给自己留下一份镌刻于心灵深处的美好记忆。
2014年7月15日,应邀参加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试运行开馆仪式,并现场演示雕版技艺;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期间,作品《西厢记·窥简图》被主席夫人彭丽媛作为国礼赠送给5位参赛国家领导人夫人以及青奥会主席夫人;2015年11月5日,参加了在法国罗浮宫卡鲁塞尔厅举办的21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5年12月1日,参加上海朵云轩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期间举行了雕版新书《红楼梦图咏》发布会;2015年12月29日,参加了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扬州)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论坛;2016年2月19日,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上海举办的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6年12月,参加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和“年画新力量——中国木板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
谈起雕版印刷技艺如数家珍:
雕版印刷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分为写样、木刻、印工和装订工四大工种。其中,刻工是整个技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其中的灵魂工艺。宋保旺主学的是雕版木刻。要雕刻一块书版,首先须挑选到硬度适中、易雕刻的上好梨木或枣木,再将木料经水泡和水煮,达到平整、杀菌的目的,避免木板老化,然后经干燥、平板、打磨等复杂方法处理后才能使用,若版面过大,还要采用拼板的办法来制版。雕版木刻讲究横平竖直,点似桃,撇如刀,钩似皂刺,捺如锹。发刀、挑刀、凿空的基本刀法要娴熟,刀工要到位。
宋保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雕版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七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
(1)写样。在抄写样稿的薄纸上画好直格,每一直格内用虚线画上一条中线,俗称“花格”,请善书之人用柳、颜、欧等书体在薄纸上抄写出样稿,抄写好后,认真地校对一遍。错讹之处用刀裁下来,另贴一片白纸,重新正确抄写。
(2)上版。上版也称上样。通常的做法是:在表面打磨光滑的木板上刷一层稀浆糊,将样稿有字的一面向下,用平口的棕毛刷把样稿横平竖直地刷贴到木板上。
(3)拉线。用刻刀将版面中分行的直线与四周的边线刻出来,即为拉线。为了保证线条平直,通常是用左手压住界尺,右手持刻刀依着界尺进行刊刻。
(4)刻版。写好校好的书稿便需要上板固定进行雕刻了。用装糊均勾的涂抹木板,再将纸张反贴上去,要求完全抚平等待纸张干燥,用手轻轻去搓纸面,使留在木板上的纸张变薄,这样可以让板面上的字迹变得更为清晰。
“不要小看每一个字体笔划,虽则横、整、撇、捺、勾、点简单几笔,在雕刻的时候又有很多类似口诀似的要点。”宋保旺说,这其中学问可大了。比如宋体字中,单独一个笔划‘点’就有腰子点、瓜子点、兔眼点、站点、睡点、八字点之分。
(5)打空。用一种称之为“曲凿”的特制工具,将版面上没有墨线的部分凿除掉。打空时,左手握住曲凿,使凿口对准要剔除的部分,右手用木槌在曲凿的柄端敲击,使凿口向前移动,剔除无需保留的部分。大曲凿用于凿除大面积的空白部分,小曲凿用于修理精细的部位,还可以用来雕刻圆形的圈点。打空时应小心谨慎,不可用力过猛,更不能急于求成,若损坏已经刊刻好的字或线条,则前功尽弃。
(6)修版。对已经刊刻并打空的雕版,先用蓝色刷印数张小样,若校对出谬误,则需将谬误之处用平凿凿去,并向下凿成凹槽,用一块与凿除部分相同大小的木板嵌入凹槽中,然后在嵌入的木板上刊刻出修正后的内容。
(7)成型。最后根据书面大小锯边成型,如果版面是拼板或者版面出现开裂情况,则必须钉上巴锔。
这样一块木版经过七道工序终于成为可以用于印刷的雕版。正是如此精益求真的匠心,才为世人留住和重现了古老的雕版印刷手艺。尽管在科技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雕版印刷技艺逐渐式微,但工匠们用双手打造的线装书籍,仍然饱含历史与人文的温度,这是机器永远取代不了的。
他想把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40多年的坚守让宋保旺的雕版印刷技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宋宝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很多的都通过雕版印刷中呈现出来,中国的雕版印刷、造纸印刷术才让中国古老文化留传到今天,现在给我更多的感觉就是想把这个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木材、油墨、刻刀、毛笔、模具,60岁的宋保旺每天都在用这些简易的工具,传承着神奇的技艺——雕版印刷术。
如今他的作品已经走出国门,飞向各大展馆,可是他并不满足,不仅将自己的作品推陈出新,更在传承的这条路上扶持着后辈。
2013年,宋保旺成立了“宋保旺雕版木刻工作室”。邻居姜雪是宋保旺新近收的一个徒弟,平日里只要有空,姜雪都要来这里学习雕版木刻。因为是初学,姜雪要从练习刻横竖开始,她学的很认真,宋保旺教的也很用心。
“第一次看到师父他刻作品的时候,就感到非常的震撼,就特别想学。感觉中国的文化特别吸引人,然后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到师父这边来学这门手艺。”姜雪说。
从事雕版木刻行业几十年,宋保旺也曾带过一些徒弟,但都因为这行收入偏低,大多数人都转行了。目前,泰州地区还在从事雕版木刻的只有宋保旺和他收的十几个徒弟。为了后继有人,对徒弟的指导,宋保旺总是不留余力。在他看来,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比什么都重要。
“以前对刻字还担心没有人传承,现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陆陆续续比以前好的多,传承的人也多了,愿意学的人也多。 ”宋宝旺多少感到欣慰。他希望这项技艺能传承下去,将这种号称世界印刷史上“活化石”的雕版印刷术发展成为泰州的新兴文化产业,为泰州文化名城建设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底什么是“传承人”?
2018年10月12号,传承人“释义”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落下帷幕。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国家非遗名录评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呼吁学界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什么是传承人,从而更科学地保证文化的传承。
“他是泰州人,但是版都在金陵,他就在金陵学艺,金陵拿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版大多是他刻的,但是金陵在评的时候却不能评太多人,把他甩到外边了,但是他的刻印,我们认为他的水平应该是全国水平最高的,但是没法定国家非遗……”主持人直奔主题,亮明观点。
在传承人“释义”研讨会上,雕版木刻师宋保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他的尴尬。出生于江苏泰州的他从小对雕版艺术很感兴趣,但是因为泰州没有专业的雕版大师,于是他在十几岁时就到金陵学习雕版。从1983年,他就开始为金陵刻经处雕刻经板,30年间雕版数量近6000块。虽然水平很高,但宋保旺却无缘“传承人”。
“大概有90%的版都是我带着我徒弟在那弄的。大部分做事的都是我们,但是评职称时我们在外。”当期许遭遇挫折,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现实就是这么骨感、这么无奈,满腔的热望,焦虑的等待,不得不外出的申辩,换来的却是无言的结局。宋保旺尽管再怎么努力,还是感到了揪心的痛。
权属问题?个人因素?抑或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谬误?随着岁月的推移,似乎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对此,冯骥才大师抱以同情和理解。他认为: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非遗的代表,承上启下的责任人。特别是在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传承人的意义就分外重要。多年来,他们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很多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问题也同时出现。需要再一次研讨,界定、确认传承人的概念。
不管岁月怎样变迁,但人们终会相信:高手在民间,历史不会湮没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宋保旺不再困惑、迷茫,心中燃起一团火……
缪锦国2021.1.3夜
作者简介:
缪锦国:1959年10月生,泰州姜堰人,笔名金帛,资深媒体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后获得省政府以上新闻奖20多项,著编报告文学及通讯作品选《做中国最好》《升华在那一瞬间》《追梦》。其中获全国人口文化奖一项。2005年8月获江苏省新闻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