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霍汉清
林枝子
在河北涿鹿的文化圈,一提起霍汉清没有不佩服的。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呼他“霍三哥”。因我年长其3岁,习惯称呼汉清。
6年前初冬的一天,与汉清头天商定去参加一个乡镇的民间文化展演活动。次日晨我路遇熟人寒暄了几句,赶到候车地点晚了5分钟。上车即听到汉清低语道,“祁哥误点了,下不为例哦。”当时情景转瞬即逝,没容我来得及心生“芥蒂”即转了话题。我却以此作为约束自己遵守时间的警示。毕竟虽早与汉清认识,纵然没有打过太多交道,对一个人的了解也是表面的,肤浅的。“5分钟还算迟到?”我揣摩汉清肯定是当兵出身。
自后,我们两人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只要有活动汉清都要喊上我,因为他有车自驾出行方便,我求之不得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磨,发现汉清痴心戏曲,擅长写作、摄影;关注民生和家乡建设;热心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古村落的挖掘、研究与传播。特别是汉清秉性耿直,严于律己,不计名利与得失;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耐割啧”;默默无闻,做事成事,甘做铺衬、配角。加之汉清满身正气,学识渊博,肯于钻研,有思想、有担当……感觉与汉清接触共事舒服、痛快、轻松,不费劲。我们无话不说,没有戒备,我有事情总想和汉清念叨念叨,说穿了,有很多时候咱是想跟人家讨主意呢。
这不,问题来了。2017年,我与另外8位文友发起注册的“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京研会”)任职期满需换届。当时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强调对民间社团“整顿脱钩”情势:不许京研会挂靠市文联,不许在职人员担任理事以上职务,不许占用公共场所办公,不许曾担任基层领导干部“带病”者出任会长及法人代表,等等。若干“不许”迫使京研会面临注销。在极度不忍心“被注销”情况下我找到了汉清。那年,从年初开始,我俩先后跑了13次张家口,市文联、市民政局、市审批局轮番折腾,终成好事。我知道,汉清当时真正是出于一种责任,而肩负起京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的。
至此,我心安定了,京研会发展了,汉清累了……我总挂心,别因为京研会的事情影响、干扰了汉清个人的事情和家庭。然而,我的想法是多余的。后面的事情却让人刮目相看:
首先,在京研会换届不久,汉清不但本人出主意想办法谋划会里的工作,还推荐自己的爱人武静花交会费加入了京研会。这是京研会多名常务理事的唯一。作为会长我感到这是对自己满满的支持。人家那么用心,咱还那好意思“撂鞭”?因为任何真诚的“合作、加盟”都不仅限于言表而在于行动。由于汉清的思路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引领,京研会队伍团结壮大,开展活动新颖经常。
此后不久,汉清又先后担任了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涿鹿分会、涿鹿县民俗文化协会两个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他还是涿鹿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涿鹿县戏剧界联合会的副会长,涿鹿县苇席编织非遗传承人。他先后被聘为溪源、易庄、涿鹿爱美公益协会、下葫芦感恩园书院等10多个村和民间民俗组织、戏剧团队的文化顾问或策划指导等,名头多多。所有担任或兼任这么多村和组织的职务,他可不是只挂衔不做事,而是不但做事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不论,就说三天两头都有村里或社团举办活动,他们邀请名单中基本都不会落下汉清。汉清每次都是风尘仆仆赶到,每每都是顾不上喝杯水喘口气,就到周边观地形、找位置、选角度拍摄照片。在拍照的同时,一并与当事者、知情者了解、收集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文字材料。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他就现场了解,现场记录,现问现写。活动结束,别人基本没事了,可汉清回到家,又是紧张的打开电脑、上传照片、打印文字,有的还需翻阅书本、电话联系、网上查询组织文字资料……。因为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宣传扩散效果,参与亲临者期盼看到现场的报道,也不乏看看自己的形象俊丑之人。汉清知道大家的心理,所以每次活动后长至半天、短不过个把小时,活动消息即穿越无限空间的网络。至少数百(或愈千)浏览量告诉我们,汉清紧锣密鼓的折腾使无数人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愉悦和心里满足。
其次是面对全县农村及行业,精神文明、旅游新村的建设,尊老爱幼好媳妇、文明家庭、书香家庭的评比,红色文化、公益善行,以及民俗、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传承宣传,尤其涿鹿得天独厚的始祖文化的挖掘,在涿鹿的文化圈活跃着不计其数、各有专长的爱好者,守望者,参与者,践行者,引领者,汉清游走、“浸泡”其中,碰到受感动之人和事,他就会不请自到,不遗余力,倾注自己仅有的精力和能力,以自己熟练的驾驶和网络技术给予帮助并跟踪宣传。仅举以下一例:
薛在海是涿鹿县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他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万贯家产。10多年来,他扶危济困关心失学儿童,荒山植树倡导环保,热心公益奉献爱心。2019年4月9日,从薛在海发起“桑干溯源,公益善行”活动以来,汉清编辑了“系列报道之一”,目前,已经编发“系列报道之五十四”。期间,共走了多少个地方?出行了多少路程?接触采访了多少人?拍摄了多少张照片? 编辑了多少文字?发到网络共有多少浏览量……我没有计算过,但社会、网络的反响如同晴雨表,折射出汉清辛勤劳动和付出心血的回报。
三是汉清个人的著书立说。2017年4月,就在汉清与他人合作编著的《魅力武家沟镇》出版发行不久,他个人洋洋30余万言的《溪源记忆》专著赫然面世。被专家誉为“一缕浓醇绵长的乡愁”“一部华北农耕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溪源记忆》一书的出版和相关消息的传播,使溪源村和汉清的名字不胫而走。到家乡溪源旅游观光者不断增多,关注汉清QQ空间的媒体和网友多了起来。我以为,生活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为朋交友不一定非得认识熟悉且近距离面对面。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汉清所发内容的时效性、新闻性、典型性和正能量,他自然成了“美丽涿鹿我的家”“千古文明开涿鹿”“搜鹿网”“新农乐活网”等6、7家官方及社会媒体的兼职通讯员和摄影。他的数千网友中有从国家机关到地方的各级报刊、电台等媒体的“大手笔”新闻人。可别小视了媒体工作者的敏感和嗅觉,毕竟在当今社会像汉清这样不计报酬,主动干事不遗余力的人不多哇!
不熟悉汉清的人,那肯定不是他的网友,自然就不会了解他每天的时间安排是多么的紧张而有序,且成绩惊人。就在《溪源记忆》出版后,我在网络上发现:
从2018年12月7日,《溪源记忆》续编(一)开始,20多万字的“家国情怀”现已封笔;
从2018年11月9日《记忆中的涿鹿城》(一)开始,已发表至(六),现已成文稿20万字;
从2018年4月7日动笔的《我的石化情结》,已完成15万字文稿;
从2017年4月开始,还忙中偷闲编写了5万余字的《溪源霍家族谱》……
就在半个月前,汉清告诉我,他的集“纪实、研究、传承性为一体”的学术性很强的戏剧专著《山西梆子在涿鹿》,已送出版社基本定稿初校即将付梓。本来是约我作个序的,可在我听到汉清的话却冷不丁冒出这样一个答非所问的问题,“这么快得完成了?”话出口才意识到,简直是废话!
我未曾思考口吐“废话”绝非小瞧人家。因为汉清要写这个“大部头”题材我是知道的。2019年1月8日,在他的空间发现《山西梆子在涿鹿》之一《青衣李志慧》至今仅仅才1年半的时间,除去今年初4个多月宅家防护新冠肺炎,1年的时间,近40万字,近千幅照片,涉及人物几百个,还有已故者,分布百余个村子和单位,甚至还有居住外地、远在外省市的,要找知情者……诸多繁杂事项,庞大的工作量,要在这么短时间里成书,遇到谁都会表示疑问的。
可汉清做到了。他通过调查了解,实地考察,挖掘实证;当面约稿,追寻线索,托人打听;见缝插针,挤时打印,拍照写文……:简直是神速,令人不可思议。我想走进汉清,触摸他的内心世界。
在我加速阅读汉清书稿之际,偶然几个喜欢戏剧的人小聚。大家执意要汉清唱一段山西梆子,不得已他清嗓运气,腔动心弦,韵味悠长地哼唱了《二进宫》中的徐延昭和《劈殿》中的程咬金的唱段,让在场人惊叹不已。在大家报以掌声的同时,有人发问,“这么好的‘唱功’为什么从不见你上台表演?”只见汉清顿时情色凝重没有作答,瞬即转入其他话题……。
开始“我揣摩汉清肯定是当兵出身”,完全属习惯思维推理。其实汉清与当兵入伍本无缘。他生在县城,5、6岁开始如“跟屁虫”经常随着大哥、二哥往戏园子里钻,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与山西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剧中净角扮演者的唱腔、念白、动作深深融入他的魂魄。他从小就喜欢戏中净角,耳目新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无人时经常不由自主来上一段“台子步”,干活时净角唱腔经常信口唱来。11岁曾正式登台亮相。可就在这人生第一次登台表演过程中,因为本家一个侄儿演节目说错了台词被批斗,家庭出身不好的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他忍疼割爱,让自己舞台形象成了永远的“定格”。
在极度的矛盾中,汉清想远离这一“伤心”的行道。可人就是这样,一旦钻进去,要抽身脱离开去谈何容易?汉清欲罢不能。
汉清——从一个11岁的孩子,现已进入老年行列,不管是少时农村劳动时,中年上班时,还是退休后,对戏剧尤其山西梆子的爱始终如痴如醉,初心不易,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他不与树木争荣,不与花草斗艳。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从不间断与山西梆子的“沟通”“对话”;
——他离开工作岗位后,没有回家享清福,而是以随和的个性融入涿鹿戏剧界、文化圈,以超负荷劳顿奔走于乡村间;
——他沿着《山西梆子在涿鹿》百余年坎坷崎岖的印痕,拾捏落英,拽取彩虹;
——他将期盼重创涿鹿“凡市井处,皆闻山西梆子腔”之盛况;
——他秉承初衷,呕心沥血,追逐舞台芳华,一路留香。以心血成就了一部山西梆子在中国北方农村的兴衰发展史……
抚摸着厚重的《山西梆子在涿鹿》书稿,我忽然记起网友“古郡才子”描写汉清的一段文字:
“人活在世,唯有一命,与其苟活,何不拼也?涿鹿龙门峡中,一村名曰溪源,有霍三哥者,人送雅号拼命三郎也。三郎者,行三也,何谓拼命,为爱而与时争也。退休生活,一天日程全排满,担当重任,三会‘大秘’一身兼。早睡早起,黎明起身勤锻炼,每日坚持,仰首倒行路三千。朋友聚餐,杯中小酒三缸满,何其潇洒,情有独钟老白干。思索人生,回味所闻与所见,伏案执笔,日撰文稿三千言。爱好晋剧,慢拉胡琴快打板,如痴如醉,三哥怀中抱三弦。四十万字,《山西梆子在涿鹿》,遍访乡间,孤身调查整一年。三哥拼命乎?人人爱惜生命,未见人人爱到极致。看三哥之爱酒如命,爱写如命,爱戏如命,为爱而与时争,真乃拼命三郎也。”。
我赞同“古郡才子”的描写。说起戏剧我是白痴,说起山西梆子也是门外汉,所以对《山西梆子在涿鹿》本身不敢妄加评论。可对大作的著作者汉清是佩服有加,因为我了解他。汉清在中石化张家口石油公司工作了30多个年头,曾担任多年县公司经理,市公司业务处长、办公室主任,在全市系统内很有名气,可这些日久会被人们淡忘。而他的《山西梆子在涿鹿》等著作却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汉清的名字将随着他的著作流芳千古。
作者简介:
林枝子,男。本名祁要武。河北省涿鹿人。书籍收藏家。文化学者,文化艺术研究者。作品发表于多种报刊杂志,已出版多本作品集。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家口市作协会员。张家口市民协会员。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