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小车子
戴永久
小车子在农耕时代不单是交通和生产的工具,同时也是主人撑门面的一块招牌。“快牛、响车、俏婆娘”,这是当时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
父亲作为家庭的长子和主要劳动力,一生用过三辆小推车。
十七八岁时,为求得一部称心如意的小车子,他独自一人来到泰兴县的孔家桥,住在远近闻名的打小推车行家郭四师傅家,准备专门定做一部好车子。
郭家的木匠铺虽不足十号人,但却有上下作和外勤之分。上作是店里的中枢神经,统筹安排,配料划线,组装打磨,质量把关,事必躬亲;下作开料刨削,凿眼做榫,拼装整合,一路先行。外勤的任务则是买树,掘树,搬运树材等体力活。
父亲从小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在木匠铺中,他帮木匠师傅搬木料,拉大锯,扶手摸脚,添茶倒水,打扫卫生,几天下来就跟师傅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劳动之中,父亲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没过多长时间,打车、用车、修车的知识和方法学了不少。
郭家十来岁的小儿子是老板夫妻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咽下去”,“捧在手上又怕掉下来”,长此以往,养成了娇气淘气、逆反任性的习性。真的是“一硬有一降,黄蜂服螳螂”, 想不到这孩子与我父亲一见钟情,他特别喜欢同“叔叔”在一起玩,有事没事的一起讲故事,说笑话,做玩具。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无形的拉近了父亲同郭家夫妻的距离。
俗话说“八八钱儿,八八货”。当时,打一部上等车子一担半到二担细粮即黄豆或小麦的价钱。用料到加工成型则视车价而定,十分的规范和考究。车架选用材质坚韧、质地轻、细密耐磨、不易走线变形的红榉木为上,白榉木次之,青皮棍子最差。俗话说:“九楝三桑一棵槐,想用黄杨转世来”,所以,车盘瓜儿和撑子一般用木质沉重密实的槐木、榆木。车网子则用韧性强、耐磨损的枫木或狗骨树也称乌桕木为主;车轴子,则选用木质坚硬,细密,耐磨,光滑的檀木;车耳子则选用木质韧性好、不变形、经久耐用的桑木。用这些材质制成的车子,推起来轻巧,快捷,爽手,车轮转动,车轴和车耳磨擦发出的响声像鸽子铃般的悅耳动听。若有三五部重车集队而行,其声响可达二里之外,宛若天籁之音。
打小车选料有考究,有山材与地材之分。首选为山材。所谓山材,就是从外地山区运进的木材,因为生长期长,木质更为细密,更加经久耐用;成材虫蛀疤节不多,少有先天硬伤,不会带来质量上的隐患。
车子“上装”的大杠(又叫车榔管)、档板、边丝及“牛头”等几个关键部件木料的选用就更为考究和“拿手”。特别是车子的两支大杠,它长近两米,其中一米四左右呈方形,厚度不超过五公分,宽度只有四公分,其余六十公分车把手部分呈圆柱形,直径只有四公分,你别看它小,在小车承重和平衡中起关键作用。所用料特别的挑剔,好车的“榔管”必须选用红榉的木心部位,而且既不能有天然的原始疤结,更不得在加工中有丁点的瑕疵。
给父亲加工小车配料的时候,郭四师傅特别用心,他亲自动手,几乎翻遍了店中每个角落,横竖配不到两支合意的大杠。情急之下,他亲自领着父亲到宣家堡二哥郭二木匠的店铺中求援。
进了宣家堡,郭四大老远看到二哥店铺前的广场上棚着一相排排刚开好的大杠坯料,不由喜出望外,信手拍着父亲的肩膀会心地笑道:“兄弟,这回包你称心满意。”
原来,郭二的木匠铺规模很大,所经营的打制独轮推车用的关键零部件毛坯材料,泰州姜堰以南,泰兴城北方圆几十里以内的小车铺或多或少都与他有业务往来。
看到货场上成堆的山檀木开成的车轴毛坯,父亲不由心中盘算,车轴是车上易损件之首,经常需要更换。平时一般店铺都是以两节甚至三节木料拼接成一根车轴,这种拼接的轴子接头之间容易松动,不仅影响车速,响声刺耳,而且因受力不均,进而加剧了车轴和车耳子磨损。若四师傅肯牵线搭桥,二师傅成全,贩一两百根车轴回姜堰去卖,该有多好。
当下,父亲无保留地向郭师傅道明原委,郭四听罢,哈哈大笑说:“算你小子聪明,车轴之事没得问题,全包在我的身上,事成之后看你怎样谢我。” 果然,郭家兄弟合计之后,同意做这笔生意,并主动将价格压得最低,数量上也不封顶。
不过,因为是首次交易,店中“一手交钱,一手付货” 的规矩,没得商量。这本不苛刻的条件让父亲犯了愁。祖父所给打入小车的款子,缴完定金,已所剩不多,赶回去筹款,又怕商机稍纵即逝,机遇是可得而不可求啊!父亲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太宇庄同来打车的陈玉才带来的打车款子尚未缴付,倘若邀他合伙,先将他打车的预付款转作车轴款项,不足部分再恳求郭师傅担保岂不可行。
郭四听罢父亲的变通计划沉思片刻笑着说:“伙家,你这个悬心跟头还就翻得不错,绕过来绕过去地说了半天,这货款你是‘铁公鸡赴宴——一毛不拔’全部踢到我的身上,我问你,这笔生意究竟是你做的还是我做的?”
父亲以亲托熟地“缠”住四师傅道:“老哥,你家大业大面子大,求你开恩说句话,你的人情我记下。” 见郭师傅仍面有难色,犹豫不决,父亲进而坦诚地说:“郭师傅,我‘空手套白狼’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没得三分三,不上花果山’,如果不觉得你可信可靠,我决不会开口求你。设身处地想想,你也有难处,倒不如将我打车子的定金先扣下来转作货款,待资金周转后我再打车子,这样你对内对外也可交待。”
在郭四的全力支持下,父亲终于做成了贩卖毛坯车轴生意,并获得了丰厚利润。
一个多月后,父亲推着一部用料考究的新车回到新河岸,庄上的年青人无不投以羡慕的目光。而他治家创业的磨练,交朋结友的坦诚,视时而动的智慧,都在轮转车响的乡间路上发出经久不息的回响。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