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座山》之二
父亲是一座山,从懵憧少年爬着他坚实的肩膀走上顶天立地,从他执着的训言深知做人的风度,从他深邃的眼神才知道普实生活的本质还有不平凡的一面……父爱如山。
冬天的风叙叙吹着,习惯暖日的人们盼望着春天的步伐快点到来,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在那苗寨上,在那山头下,那小溪边,那梯田间,那枯萎的大地上没有了往日的气息一遍荒芜,高山上望不尽的山头延绵起伏冰天雪地,枯黄的小草,苍虏的树林,天地苍苍,雷公山上已千里冰封。
乡间的小道比往先年少了很多热闹和烟火,孩儿们喜闹飞雪的场景已消声若迹找不到了影踪,吊脚楼的脚落里偶尔看到几只孤怜怜老母鸡在泥地上觅食,驻足观看:时不时看见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走出屋内孤独地守望着门口,他们打转一翻又踉跄着回屋了。集市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哗,家家户蔽锁的窗门静静的偶尔遇见几个卖菜的老太和卖点猪肉的小贩躲在墙角下温着火炉焦急地等着卖客。 寨上的枫香树听说好久没有蝴蝶飞回来了,剩下的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支夹伴着凛冽的寒风嗞嗞着响,树根下偶尔飘下几片泛黄的落叶洒落在冰冷的雪地上。
归途
阳光照在归途的路上
那里有我古老的故乡
有我苍老的母亲
还有我燥动的青春
有我最爱的女孩
还有我最真的童真
哦…哦…哦…
哦…哦…哦…
晨露散满在希望的大地上
山上的野花开满了荆棘的芬芳
枯萎的小草躲在黑暗的角落里
哦…哦…哦…
哦…哦…哦…
梯田边的枫香树招唤着蝴蝶的归期
村庄边的小河长满了杂乱的藓苔
哦哦哦
哦哦哦
冷冷的夜空有一只孤独的夜莺
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哦哦哦
哦哦哦
苗语: 出门在外的亲人啊
到年到月
到卯到节
到日到夜
回家看看
祖宗灵魂
老的小的
大的少的
兄弟朋友
亲戚邻里
哦…哦…哦…
哦…哦…哦…
时光回望, 听说那时的人们有好多温饱都还没有解决,因为部分家庭人口比较多的田地少的、或者人力少的不景气的,但是寨上的人们相互依存相互陪伴着,哪一家有特别的困难举寨都你一碗我一瓢的出米出力帮忙度过难关,没有听过饿得慌的、家家户户夜不闭户,当然了也有一些混水摸鱼的这也是万里有一耳目悦新了。记得孩童时在学校上学,养成了很多美好记忆,特别每当课间操廷时都跑着回家吃点蒸饭粑、红署、土豆之类的以添饱肚子再跑回学校上课,遍远的小伙伴也一起约上这基本也是每天的早餐过程了。每当赶集日或者逢年过节苗寨热闹非凡,周边的十几个村寨都集集到中心来采购、游方、走亲访友,外面卖买的商人都争抢着这片宝地,外国的游客、外省的学者骆驿不绝,大家都冲着热闹兴致而来满载而归,当时有一句名言叫“贵州的小贵阳”。
每到冬天,寨上的人们都要提着鸟枪到田坎边、寨头上或者远一点的地方游荡探猎,看看有没有走失的飞鸟和小野兽,运气好的可以捡个便宜来添添伙食,还有比较熟练的拿着编织网攒点谷类到山上诱捕雀子,年少的早早准备雪橇了,那时一到冬天孩童们都等着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即兴的去陡坡上玩乐几翻一比高下。那时工业污染较少环境比较清明,苗寨的天空都是通透的、蓝蓝的、每一年都几乎准时下雪,冬日的稻田、河溪边每年都结冰且非常厚还可以站人,所以好多娃儿都跑到河边田边玩甩探鱼、溜冰。因为森林比较寒冷好多野兽飞鸟找不到食物都要经常下山觅食,所以人们也形成了冬季守猎的习惯,那时的人们比较守旧,原生态的保留在山的这边还继续保存着,这也是九七年以前的事情了。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初中的门坎就踏上了,记得在中学求学的时候有幸遇上了一位班主任,因为以前对他有所偶遇教语文科的,但是真正打交道时他已经是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了从初一直到初三,不过他额头青亮半凸,书生型的衣着很是朴素油腻、不故着,梳着刘少奇式的发式口音声音哄亮,他信势旦旦说: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他一来就爱上了这个地方,那时他是学校的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论资力他是前几位的之一,因为他也是一个凯里外县来的,结婚稍晚引着一个十岁右的女儿在寨子上上小学,还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儿子,他拖儿带女到这个地方支教一住就是几十年,他希望这边要多出像他这样的人,比他优秀的人,懂得更多大道理的人,走出大山的人。 此后听很多师哥酌言他的教学很受欢迎,而且很早被评为特级教师当时是在职工历最高的老师了。那时他也是意气风凡、君子翩翩,教我们的时候差不多60岁左右的人了,他说他下苗寨教学的时候,因为这个地方太美,他说他舍不得,他说这里也是他的家,他说他曾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编写了多篇叙事论文发表在重要的旅游期刊上,有一段时间一位港商集团老板特别看上这一地方曾经跟他做过一些交流并且意向深刻,他又说:苗寨很快就要起航了,他拿着手上的资料拍了拍槕面很是自信。也许他走过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世面,也许他觉得苗寨很穷需要改变,觉得这边的人很尊敬他,觉得这个地方很美他一定为它做点事,或许其它……。
春天的风开始踏进了苗寨踏进了校门,山上的小草已露出了尖尖的脑蛋绿油油的,油菜花也开了招引着好多的蜜蜂,河边的柳树开始长出了嫩芽,燕子也飞回来了,苗寨开始进入了春耕的繁忙。刚好那时苗寨的旅游也谈上了日程……朦朦胧胧,三五两日偶见一些红光满面的官员下踏苗寨喜笑颜开,不多久河边开始做了一些动作,村路也铺上了水泥通上了县城。
一夜间风声满地春,当时寨上的老百姓都比较闭塞一听到官员要来为苗寨铺路创富了,大家都高兴地合不拢嘴巴不得举家为国大献辛勤。父亲的家也刚好在河溪的边坎上 ,面积四间两个偏扇,正前就是河滩,后背是一块田,左边留着一块空地,右边还搭建了一间牛圈和猪棚,最右边还留有几块菜地,这些都是父母亲辛劳建立起来的。听父亲说那时家里人口比较多住的地方窄,孩儿有几个也长大成人了,有些也陆续外出打工了,自家田地离寨也比较远,近的要么比较阧要么比较窄建房不好建,有一处地基施工时经常松垮后来不了了之,所以父母亲也一直劳心费事。当时为了建个巢安稳这个家,父母亲也一直打探和村寨的亲民你来我往。事不愿违,天时总是为一些付出努力的人们悄悄降临。刚好那段时日父亲家的邻居有一块田在村脚,因经常遭到村寨的鸡鸭猪狗侵扰,又没办法把它拒之门外,阾居的亲戚第一个有了念头但嫌贵还不来,这一消息传到了父亲的耳边,说来也巧他们达成了这一笔交易。(当时在农村父亲以市场价把这块田收归己有,把自家里的自留地、菜园与稻田附近的菜园作一个等量交换,他说目前一直还保留着交换的票据。)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惜田如命,可能以前饿过饭加之成长的辛劳和收获的不易成了他至今的座右铭。想起童时吃饭如果顽皮那要挨打的,不小心掉落一粒饭都要捡起来吃,他说不按惜粮食会遭雷公劈的,说来也后怕。后来父亲有了一个崭新的房屋,放下了沉在心里多年的石头,一家多口人暂时阔别了那一间半的老木房,从此父亲昂起了他那被外界碎言狂雨般轰炸的头颅,麻木的笑脸多了一些阳光。
春天的风续续吹着,当一些人习惯看了某个人以前的生活冏迫时,却大多看不惯他小有成就稍好的生活,有人说这是红眼病,有人说这是人之常情,有人说林大了什么鸟都有。世事无常,每一个人追求的价值观不同他的意识世界里也不同,当我们去要求一个死里逃生为生活奔波流离的人时,做一件那些人看起来很简单普通人却看起来很伟大的事的时候他们是否抠心自问。
我反对强权,反对野蛮势力,反对过度欺骗势力,因为少时看过一些黑势力养成了一种反判性格但我支持当政政权支持一切公民拥有的正当合法权益。小时候书上教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首要服丛国家利益,没有国哪有家呀。改革的春风吹遍着祖国大地,遥远的苗寨也应该分上了一杯美義。九七年的微风也及时吹到了苗寨,父亲的那一座山一直撑着他的后辈……苍翠欲滴。为了苗寨的发展,为了苗寨人民的安居乐业,父亲扛起了旗帜跟着那时所谓人民的公朴做了先列,大义灭亲把这大半辈子积赞的精神巢穴化为了几千块钱的面包退居到旅游阵地的后方了,也算对苗寨的支持顺应对政府的支持,后来才知道这世道并非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纯洁、还有阴暗。哲人说:这个世界不缺天才,缺的是有道德的天才,缺的是总被为父老乡亲牵挂的人才。(直到2004年我从外地回家结婚时那苍凉满目的木房子还在我的生命印记中屹立着。)记得当时来贺亲的父老乡亲留着一句话:就算这个破乱的木仓也有新娘子嫁到可喜可贺,一直称赞着父母。
那时的春风当时并没有把苗寨带上富强,反而以前山丘梯田成群、鸡鸭嘻戏、小河鱼儿蹦跳,人与自然纯翠的乡间景观变成了疆硬的水泥河堤、直板的水泥马路、城市公园,把村寨的人们隔离在看似繁华的伪精神家园的边缝。可能也是从那时起村寨的人们才开始斟酌到底我们要追寻什么,这个社会可能跟以前不同了,价值观也开始了作怂。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的伸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声响彻响尾,苗寨的春风在党的引领下不断崭新露角,春风吹又生、奈得折腾的人们又开始踏上了新征程。这一次是一件千年难逢的机遇,听说中央对贵州的大力倾扶支持,听说县里忙前忙后做了大量工作领导们忙得脑蛋都炸开了花。花开的声音终于在春天的气息中美美的献媚了一翻,苗寨的街头巷尾、河头河尾、高山梯田大造了一翻,搞得惊天地泣鬼神,那时来苗寨走亲的朋友都说:像看电影一样找不到了方向,找不到了亲戚,尘烟四起、林楼满目。
父亲的那座山又因这一次的风头奔上了风口浪尖,命运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当你足够小的时候尽可以滋润那一隅风景,当你足够大的时候可以淹没那一片绿洲。哲人说:人生更像一场戏,戏里戏外已经扮好了角色,我们就按角色去排演。寨上的人们逐渐知道了官场的演义,有些人后背有山的可以坐吃山空,有些头脑聪明的四头接耳窃窃暗喜,有些什么都没有的只能望叹气息自命苦凡。父亲属于最后面的那种,他希望有生之年不要再流离不定,不要再瞎折腾,顺势而为,父亲开始也学会了一点献媚,不过那些人儿怎买你这瓜呢?命运的促使让他知道了自己绵薄的力量,知道了黑暗的阴霾,知道了只手遮天的暗能量。这一次父亲假装硬扛着,因为以前吃了太多亏多拗点,这天底下那有一芥平民去对抗一股权势的,父亲败下阵来成了天底下最狼狈的农民成了全寨的笑柄,他的子民们一下分散到各地,他半辈子辛劳的花园没有了阳光但变成了苗寨中心歌舞的海洋,有的人说他是个榜样为苗寨做了贡献,有人说他是刁民、是贪念、贪得了政府很多的钱总之很多。(冥冥当中可能也因为父亲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与社会、与苗寨的不解之缘让我产生了另类的共呜,也证明了一个普通常人反射出不平凡的另一面的伟大。)母亲安慰着父亲说:人生没有圆满的,你的子孙这么多这就是你福报,只要个个都健在,有些人有权有钱都享受不受呢!既然老天给了你这么多恩惠必然也给你一些苦恼,人生也是这样才有公平的,你失去了什么你又得到了什么,当然了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不到最后是不知道的,还有我两个不也是一样的都是坏人吗!全家鄂然。(我想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
不久随着旅游步伐的不断推进苗寨的美景一下子名满天下,各种头衔飞奔而来,随着物欲的膨胀当时执权的手把也因十八大的开启,伴随着他们的脚步踉跄着一起送进了不归路。
待续………
雷公子2021年1月13日于西江千户苗寨禾道耕文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