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道德
在回答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讲了从政的三大原则,也可以说是基本的政治道德。
第一、言而有信,不失信于民
【原文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一章实际上是从上述回答鲁哀公和季康子的问题引申而来的。“輗”(音ni)是古代载重用的大车(牛车)车辕前部与套在牛背上的横木相连的铆钉,“軏”(音yue)则是小车(马车)车辕前部与套在牲口背上的横木相连的铆钉,这是两个很关键的部件,没有它们就套不住牲口,车子就无法行进。“可”在这里是不定代词,不知道能做什么的意思。这段文字表面意思很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了!倘若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那车子靠什么来行进呢?”
他告诉为政者,为政的关键是要言而有信,讲出去的话要兑现,政令一旦发布就要坚决贯彻实施,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对百姓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所以,为政者做人(个人的品德修养)也好,做事(治理国家)也好,所应秉持的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就是要言而有信,不失信于民。
“言而有信”作为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对为政者提出的一个道德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要求。这首先要求为政者要有君子平实、质朴,敬事而忠的本色和大孝天下的情怀,从心底里爱百姓,没有愚弄百姓、忽悠百姓的私心杂念,如果没有这一道德情操作保证,那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做到对百姓“言而有信”的!其次是要有君子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一项政令的颁布都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绝不随心所欲,更不盲目决策,尽可能减少因决策不慎而出现“朝令夕改”现象,力求政令的长效性,这就是孔子告诉子张的那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的道理之所在。

“言而有信”更是施政的最基本原则。任何政府,倘若失信于民,就会丧失公信力,就会动摇其统治的根基。他犹似一把双刃剑——既给统治集团指出了治理天下百姓的政治途径和策略,同时又对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这在两千多年前“君权之上”的专制社会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主法治思想的萌芽!
第二、始终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恪守人伦定理
【原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就是那个向老师请教“干禄”的弟子。这个弟子我觉得很有意思,提出的问题都很有嚼头。我们可以想象,当孔子正在不厌其烦的四处推销“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极力宣扬“君子修养”的时候,子张突然问道:老师啊,我们在这里跟您学仁学义,可您能知道将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能按我们的意愿发展演变么?
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很深刻。孔子是如何回答的呢?“因”是因袭、继承的意思;“损”就是减少、删除的意思,“益”是增加、增补之意。“世”,古时将三十年称为一世,“十世”是泛指“很久以后”的事情。他说:
“殷朝承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其所废弃和增添(变革)的内容我们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承袭了殷朝的礼仪制度,其所废弃和增添的我们同样也可以知道。如果将来有替代周朝的,就是往后百世之久,其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我们现在也是可以预见的!”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社会发展观。在孔子看来,一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前一种社会形态的基础上变革而来的,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二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的管理体制都是在以“五伦关系”为最基本特征的人伦秩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基本的礼仪制度都是以维护最基本的人伦道德为核心,否则,就会出现“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局面;三是以维护人伦道德为核心的礼仪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革。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文献知道人类过去的历史,而且也可以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这就指出,治国理政安天下,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恪守人伦定理,这也是孔子现实主义政治观的体现。
第三、真诚正直,见义勇为。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对这一章的理解关键是要注意两个字,第一个字是“鬼”。古代人普遍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现世中的人死后就变成了“鬼”。对于极少数精英而言,死后其灵魂也会和现世时一样在另一个世界里获得一定的权力地位,主宰一定范围内的事务,这就是“神”。所以,“鬼神”同是脱离了人的躯体而自由存在的灵魂,“神”就是“高级的鬼”,是“鬼世界里的统治者”。但,不管是“鬼”也好,“神”也好,都依赖于现世人的供奉而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同时又保佑现实中供奉自己的人的平安,还能赐福赐贵,主宰现实中人的荣辱祸福。所不同的是身份地位不同,享受供奉和所保佑的范围不同,“神”因其权力地位享受一定范围内百姓的供奉并在一定范围内主宰现世百姓的人生,“鬼”却只能享受自己现世中亲属子孙的供奉并为子孙提供保佑,所以,“鬼”对于自己的子孙而言也是“神”,即“家神”,理所当然要享受子孙的供奉,这就是人与鬼的关系。
第二个字是“祭”。“祭”是怀念、供奉的意思。对现实中的人而言,祭鬼神无非两个目的意义,一个是孝道的延续,表达的是对亲人、对有功德之人的怀念,另一个则是乞求保佑,乞求鬼神赐福赐贵。因此,按照人与鬼的关系,通行的原则是谁家的鬼谁祭,谁家的鬼保佑谁。
了解了人鬼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就不难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了。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家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是刻意的巴结。为什么呢?你祭的目的不纯——你本与这鬼神没有关系,你不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敬而延续孝道,而是为了讨好、巴结这“鬼”的主人而祭,这种行为就是“小人的行径”,用在政治上就是趋炎附势之徒,这类人往往就是有奶便是娘,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去给谁当孙子。从这几年被媒体披露的相继落马的贪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些人为了仕途的升迁,极尽巴结谄媚上司之能事,不惜丧失尊严、丧失人格。有的官员为了飞黄腾达,千方百计“孝敬”上司的父母,甚至在上司父母去世时披麻戴孝,嚎啕哭丧,以表忠心,这种虚伪的表现就是谄媚,这类人是不配从政为民服务的!
“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却不去做,是没有勇气的表现。“义”就是人应该做的事。“见义”就是看见了应该做的事情,但却不做,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怕自己做不好担责任,另一个就是怕给自己惹来麻烦,这就是“无勇”——没有勇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种人同样是不可靠和不值得的信任深交的!因为他做人做事会失却原则,站不稳立场,在政治上常常扮演“好好先生”的角色,世故圆滑,心中只有“小我”难有“大孝天下”的情怀。这样的人,事事小心,处处逢圆,不辨是非,不讲原则,立场不坚定,不是被人当作木偶摆弄就是被当作工具利用,没准儿还会稀里糊涂吃亏,吃大亏!
显而易见,“非其鬼而祭之”是心术不正;“见义不为”则是没有骨气。心术不正的人决然不会见义勇为!作为为政者,就应该秉持真诚正直,见义勇为的品德,有一股为天下大义,勇于牺牲个人而行大孝于天下的精神和胸怀!
这一章其实是对《为政篇》的总结,它高度概括了为政者应有的秉性与品格,相当深刻精辟,很有现实借鉴意义。

史永峰自述:
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夫子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