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的乡愁》
文/孔凡讯
我的老家位于豫东黄泛区、距太康县城西北五十里,从前当地的人们习称为孔大寨、解放后定名为孔寨。听老人讲;在民国时期,因时局动荡、土匪横行,村民安危无法得到保障;在当时因形势所迫,村里组织村民在村庄四周筑起了约两米高的寨墙、在寨墙外还挖了一条护村河,寨墙在东、西、南、东北及西北方向出口处修建有寨门,在各门处均有设防架有一门土炮。村里自修建了安防设施以后,匪患基本得到了控制,从此村民们的生活也相对稳定了下来。
在自己幼小的记忆里,在孔寨村南面、东北及西北面分别有三个占地面积较大的水坑,在南面的水坑里长年生长着一片片芦苇、据说这是在一九三八年因黄河花园口被炸、受泛滥的河水冲积而留下来的印记,此时寨墙也因水患而全部坍塌。这三个水坑每年一到雨季,自然就变成了村民们的分洪区;那时环境未受到污染时,在水坑里还经常看到鱼类、青蛙及蝌蚪畅游;位于村西北面坑塘的南侧,建有一座简易的剧院,太康县剧团每年都会在农闲时下乡来演出;每次演出时,周边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络泽不绝的,花上五分钱的门票就能饱食一顿丰富的文化大餐。
进入六十年代后,孔寨大队、下辖有十个生产队;人口约三千多人、耕地约二万多亩。村里至东向西有一条中心街道宽约十余米、长约一公里多,多年来,每逢农历的初一、初四及初七,邻村的乡亲们就会云集到孔寨赶集,集市那天整条街道挤满了人,在路的两边地滩上人们可以买到各自的生活必需品。位于街道中心处,太康县供销社还在此修建了一座综合商店,店内的商品全是名码标价,品种丰富;从而也为众乡亲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随着大队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状大,村里修建了学校,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至中学二年级各设置一个班,做到了全村适龄教育对象全覆盖。在后续的发展中,大队又办起了广播站、文艺宣传队、卫生室、农机站、农机维修部和发电站;同时全村的夏粮生产也年年超产达标、一直走在全公社二十多个大队的前列。时间到了一九七六年冬季,当我应征入伍离开孔寨时,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是,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且后劲十足。
在自己离开家乡的四十多年间,每次回到孔寨,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有新的变化;特别是在近几年来,村里也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活动,如今村里的大街小巷路面都进行了水泥硬化、道路两旁还架设了路灯和摄像监控设备,村里大多数家里都建起了三层楼房、改造了厕所、户户还用上了自来水,百姓的幸福指数普遍感到有了明显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孔寨村定能迈上城乡一体化的轨道,到那时,全村里的乡亲们真的是美梦成真,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如今,虽然从前某些场景及实业不复存在,但她确永远淡化不了自己对家乡曾经辉煌过的那段回忆。
作者系海军南海舰队驻西沙某部守岛部队转业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