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我的好朋友
荣玉奇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网民已经有8.5亿之众,现代生活已经与网络息息相关,工作离不开网络,购物离不开网络,交通离不开网络,战争离不开网络……如果离开网络,很多事情无法运转,整个社会就会瘫痪。过去不识字被称为“没文化”,而现在“没文化”变成了不懂网络。
我虽然是一个赋闲在家的退休老汉,但却是一个网迷,我的退休生活同样离不开网络:我看新闻需要上网,购物需要网络支付,写文章发给媒体需要电子邮箱,和朋友聊天需要微信和QQ,理财需要手机银行和支付宝,外出旅游购买车票、机票同样需要用手机网上操作……我的生活可谓是须臾不可离开网络啊,网络已经成了我的好朋友。
回忆起来,我最早接触网络,大概是20年前的1999年,这一年儿子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儿子看我写文章,还是用笔和纸手写,建议我购置一台电脑,在电脑上写作,既省力又会提高效率。我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我拥有了第一部台式电脑。那时候上网还不是用网线,而是通过一种“猫”,学名叫“调制解调器”,就是电脑和电话线连接的ADSL用户端设备。就是一个小方合子,上面有四个小灯,电话线通过它和电脑连接,它就叫"猫"(MODEM的中文读法) ,台式电脑上网一定用到猫,而笔记本电脑上网,可以不用这种“猫”。
在儿子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了用电脑写文章,一开始打字速度比较慢,后来逐渐掌握了智能拼音。当我熟练掌握了用电脑写作后,感觉比起用笔和纸来,方便快捷了很多,特别是修改文章,可以复制和粘贴,有些资料也不必去翻书本,完全可以在网上的“百度”搜索。过去给报社写稿子,先在纸上打草稿,经过反复修改后,再工工整整誊写在田字格稿纸上,最后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给报社或电台。而现在,在电脑上写完,直接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报社,不仅省了笔墨纸张,也省了信封和邮票,真是鸟枪换炮了。
2000年,儿子辞去单位工作,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我和儿子的通信,由原来的信封信纸,改为电子邮件,信在电脑上写好,通过电子邮箱,一点“发送”,只须一秒钟的时间,就飞往上海,实在是奇妙无比啊!这让我感到现代科技的神奇。儿子在上海读了三年研究生,往来于邢台和上海的电子书信有几十封,这些信件,有我写的,有老伴和女儿写的。为了纪念儿子在上海的读书生活,我将这些电子邮件,打印下来装订成册,取名“两地书(邢台—上海)”,我和老伴经常翻看,也算是家庭生活的一件趣事吧。
2005年,我退居二线,已经不大去单位了,基本上是赋闲在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突然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感觉有点无所事事,没着没落的,十分无聊。儿子看到我这种状态,建议我在网上开个博客,写点文章。于是,在儿子的指导下,我在新浪网开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博客需要有网名,儿子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正捧着一本《西厢记》在阅读,于是脱口而出:“就叫待月西厢吧。”《西厢记》中,红娘替崔莺莺和张生传递信件,其中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句子,我的网名由此而来。至今我的网名“待月西厢”,一直在沿用。不论是博客上,还是微信和QQ上,我的网名都是待月西厢,甚至有时候在媒体发表作品,我也署名待月西厢,待月西厢简直成了我的别名,群里的朋友也称呼我待月西厢。
自从在网上开通了博客,我感觉我的生活充实了许多,我常常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敲击键盘,把我的思绪引入文学创作和回忆。如今我的博客中,有不少专题,像:“文艺随笔”、“闲情逸致”、“漫谈红楼”、“漫谈三国”、“谈古论今”、“往事漫忆”、“史海钩沉”等等。我博客上有不少文章,还发给媒体,发表了不少。随着时间推移,我又开通了QQ和微信,我的网络空间更广阔了。
进入21世纪,女儿为我购置了第一部智能手机,我的网络生活,又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电脑上的所有功能,几乎都可以转移到智能手机上来。不仅可以在手机上写文章,发电子邮件,还可以开通手机银行,把手机和银行卡绑定,在手机上炒股票,买理财产品。近几年,又兴起手机支付,不论是去商店购物,还是到小摊买菜;不论是生活缴费,还是打车乘公交车,各种消费都可以靠手机支付来完成。真可谓是“一部手机,走遍天下”啊!据说韩国总统和新加坡总理,来中国访问,都很羡慕中国的网络支付,他们都曾经到北京街头,去体验手机支付。
每天早晨醒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可以在网上冲浪,到各大网站浏览新闻;可以到朋友圈,看看网友们发的各种帖子;可以到微信和QQ,走进各个群落,串门聊天问好;可以打开手机银行和支付宝,看看基金和理财产品长了多少……总之,我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
啊!神奇的网络啊,你是我的好朋友,你是我的生活伴侣,你是我的精神依托,我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