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 霞 见 闻
去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我与单位几位退休的老友驱车前往位于赣粤边境的杨村镇紫霞村。
紫霞,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词组,一个令人产生遐想的地方。
杨村,那里的人说的是客家话,但是,他们的话,就连纯正的客家人也得认真听,否则,就是鸭子听雷公叫一一句也听不懂。“阿爸有板刀"与坚固森严的燕翼围,是对杨村人彪悍不屈的概括,而焙过的浓烈米酒与“穿着短裤炒仔鸭"则是对杨封人豪爽的描绘。
在许多人眼里,农村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环境龌龊,随处可见的牛栏猪圈,交通闭塞,掌握一方生死的人,任意随性…
距市区一百多华里,且在深山之中的深山的紫霞与那里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伴随着“点亮微心愿,寒冬送温暖,为贫困生捐助活动",我有幸走近了它,近距离观察它。我有幸走进了它,零距离认识了它。

乘座的公务专用车约行驶了三十分钟便驶离了赣粤高速,早在出口处等候的局里两位同志一一位是二OO八年考入的大学生,现任紫霞第一书记小钟,另一位是现如今已是局里老同志的小胡,他们驾驶着一辆SUV在前面带路,一溜烟的往目的地驶去。
这是条路面不宽,但平坦的水泥路,一路曲折,东拐西绕,过屋场,越田野,窗外的山林一晃而过,跟着向导车,公务专用车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建筑物前才停下。
这是村两委办公楼。一楼大厅左侧挂着紫霞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木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与两委会木牌并排还挂着一块经济合作社的木牌。外墙中央,“党群服务中心"六个大字和雕塑的鲜红党徽赫然醒目。右侧白色墙壁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竭诚服务贫困群众"的红色标语,面向我们来时的路。
一位中年汉子接待了我们。
他简单的介绍了自己和村里有关情况。他说自己是紫霞的书记兼村长。全村男女老少,住在村里和在外谋生的,林林总总三千多人。除嫁进来的媳妇,全村都姓徐。十八岁以下青少年人数约千人,其中小学和初中学生各为三百余人。
随后,我们一行人跟随在他和驻村第一书记的身后,真正走进了这个小山村,走进了这个地处杨村西部,距墟镇,国道,高速都有十几二十华里的大山的腹部,走进了这个因太阳西沉,红霞满山,因而将村名改为紫霞的地方,走向今天活动的现场。
沿路可以大概看清紫霞的基本面貌,它座落在两座山头对峙的中央,一个狭窄稍平,当地方言称之为坑(han)的地方。极目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看去,满目是山,层层叠叠。阳光照耀下,山林郁郁葱葱,风吹过,响起阵阵涛声。
村民们赖以栖身的房,生存的田土,就在这条看得见和其它深藏山中的看不见的坑(han)头坑(han)中坑(han)尾。

“点亮微心愿,寒冬送温暖"的现场设在村康乐中心,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地方。长方形大院子中,有一块水泥空坪,两边栽有长青乔木。左右对称各有一溜好几间房子,分别挂着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诸如此类标明每个房子不同功效的小牌牌,室内相应摆放着乒乓球桌,麻将桌,小方桌。书柜书架上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农业种植,家禽家畜养殖,养老保健等书籍,琳琅满目,就是我们这些城里人见了也羡慕眼红。
驻村扶贫的小胡告诉我,这是村里专门为老人们准备的,托老人们的福,他们也住在这划出的一个小房间,有一年多时间了。
院子里早已站满了大大小小,高矮不一的五十几位孩子们。当他们拿到自己心仪的小礼物一书包,文具,书籍,篮球,足球,羽毛球和羽毛球拍等东西时,他们与陪来的爷爷奶奶们拘谨甚至有些木纳的神情都在瞬间变了,脸上有了笑容,眼睛里有了光彩。
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全部来自贫困家庭。今天得到的礼物,是村干部门一一上门,征询他们幼小心中的意愿,再由我们在城里精心选购,送上门来的。
跟在拿着礼物喜孜孜回家的孩子们,我们一行几人,兵分两路,踏着窄窄的山间水泥路,走向了贫困孩子的家。

一路上没有蓬蒿荆丛挡道,村容村貌整洁干净。
偌大的村子,偌长的小道,没有碰上一个青壮年。
村长兼书记告诉我们,村里劳力全都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去了,村里剩下的只是老人,幼儿和在读学生。
路过收割后的稻田,可以见到露出的一茬茬禾蔸,只有少许田土被村民挖起筑畦种上了蔬菜。
我们踏进了两户人家的门。第一家住的是四间一层红砖砌筑的房子,砖墙没有粉刷,由于风吹雨打,已看不出它的本色,敞开的屋内无甚家具。徐泽斌,这位五十七岁容貌看上去却要显老的多的爷爷带着孙子孙女在家。三个孩子,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也就三四岁。
“这是我两个儿子的孩子。因为穷,老二老婆丢下这个孩子跑了"。
他指着其中一个个子不高,豆芽菜似的孩子说。
第二家的户主叫徐月坤,六十二岁,也是带着两个儿子的四个子女。大男孩上初二,小的刚上小学,患病的他照料着儿子们的儿女们的生活起居。
在陌生人面前,四个孩子显得紧张拘束,他们的手紧紧拽着裤腿,很少说话,回答提问时,声音小话语短。
他说:“小孩读书的地方,在山那边的古坑"。
“住房是村里的拆迁周转房。我家现在脱贫了,已经选定新房地址与吉日,就等儿子们回来开基了"。
这两家有许多共同之处,爷爷和父亲两代都是超生游击队的成员。传统的生育观,依然顽强地代代相传。
早就听说在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年代,当官的怕到此当官,担心乌纱丢在这天高皇帝远的深山里。到任的则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追踪侦查抓阉割,粜米担谷捡家什,也丝毫没有扑灭这里的人们心中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恐惧,没有扑灭人们生男丁延续家族香火的强烈欲望。
眼前这两家三代的生活,难道不会留下些什么吗?
欣慰的是,紫霞村民的生活在时代的变迁中,不知不觉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出徐跃坤家的大门,眼前一片空旷。那个大男孩初中生正在带领弟妹玩着刚刚拿到的小足球。
无意中回头一瞥,我看见他家大门一侧挂着两块金属小匾。走前细看,一块是黄底白字的“干部结对帮扶联系牌",另一块上面“光荣脱贫户"五个红色大字,向人传递着这家早已告别贫穷的信息。
这两块牌牌的后面,展示了执政党的为民初心,展示了精准扶贫的历史痕迹。。
二O一三年十一月,在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向全党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拉开了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的帷幕。
全国三百多万多万干部迈出机关大门,走向穷山僻壤,走进穷山恶水,许多的黄文秀担任了所在贫困村的第一书记,(1)带领乡亲百姓奔走在脱贫的道路上。
二O二O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以贵州宣布最后九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为标志,我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2)近一亿(3)乡亲百姓全部脱贫。
上下五千年,哪朝哪代执政者有如此拳拳为民之心?
上下五千年年,哪朝哪代有如此浩荡的巨著宏篇?
村支书兼村长,这个曾经的生意人,凝视着那两块小牌牌,若有所思的告诉我们:紫霞以前又叫茶园但不产茶。两委班子正在琢磨如何利用好这里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把脱贫致富的文章写好写大。话语不多,语气虽缓,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执着与坚定。
真能如此,村里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二万五千多亩山地和一千四百亩耕地,就是这是乡亲们的金山银山啊!
时近中午,太阳高挂,金辉遍撒,一片灿烂。
紫霞,美丽的小山村,愿你四季如霞。
2021年1月10日
注(1)黄文秀,女1989年生。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百色市委宣传部副科长。2018年3月,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6日晚,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遭暴雨洪流,不幸因公殉职。党中央和中宣部追授其“优秀共产党员"与“时代楷模"称号。
(2),2020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社“贵州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