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年
作者: 高伟
诵读:雪儿
腊八节一过,就要有红红火火过年的味道。晨光熹微,那缕柔柔的光,唤醒了一碧万倾的城市的青山,阳光下的河流,那逐渐多起来的车流占据了城市,也打破了城市的静寂,我们的城开启了一天的繁忙。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在这座城市生活几十年,写过她的前尘过往,也描绘过今日的际遇,更曾展望过她的辉煌未来。这座城历经千年,曾经款款吟诵她的历史悠远,曾经引吭高歌她的现代与壮美。那么此时,我只想停下脚步,让灵魂靠岸,躺在家中享受那份特有的温暖,过一个祥和的年。想想,春之昼,秋之夕,夏之荷,冬之雪,一年一轮回,一月一变换。而唯有在家中享受那种温暖是最幸福的。家是倦鸟归来的巢,家是小船避风的港。年越来越近啦,可是为什么?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呢?反倒更留恋儿时那种过年的感觉,骑在爸爸的肩上,穿梭在人群中观庙会,看秧歌,吃冰糖葫芦,还可以赏到五颜六色的花灯,当然更少不了妈妈忙前忙后的那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还有那款香喷喷的,具有妈妈味道的饺子。这种记忆是儿时的记忆,而如今我再来说年味儿。
年味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盛,应该是文化的丰盛。年味儿不再是那种只是为了晚辈孝敬长辈围坐桌前的那杯酒。也不再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那骨幽香,也不是不论认识不认识,大家拱手相互问好的那句过年好。浓浓的年味儿,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过年的方式,及载体的需求。我们设法要把“年”从生活中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是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的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 
人们对年都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有舌尖上的幸福,吃到千种万种美食也不尽如意,而且穿上多漂亮的衣服,只是给人眼观的幸福,也似乎总是缺点什么,似乎那种幸福的标志不再称其标志。其实年啊,就是一种告别过去,而对未来充满希望。年文化就应该是一蕴含着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是年的意蕴。年啊,其实是离不开精神的,年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无论是往时的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趋势,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之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它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珍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也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
所以啊,总会听到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闲音,其实年味儿并不如多人说的淡了,年不是淡了,只是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存在发生改变,只是找不到载体了,找不到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其实呢,现在的那个年,那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那此时呢,由于我们没有完全的把年文化传承,那么就有一种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或将来,或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地方,那时候人们可能很富有,那只是物质丰富,但内心总是缺少存在感,有一种感觉很平淡。让我们走进中国最有年味儿的四川,那是春节发源地,最有年味的幸福地,他有特殊的文化,能看到川戏,皮影戏。有年味儿的贵州,这里从腊月开始,就有着过年的氛围,红红火火的过大年。还有福建等等这样的特有年文化的圣地。
让我们的年总有蒸蒸日上的墨香味,有烟花爆竹的火药味,有姹紫嫣红,热热闹闹的烟 火硫香。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响彻天地…
高伟写于2021年1月20日
——————作者简介——————

高伟,中共党员,中国纪实理事,省作协会员,《盛世锦州》的主编。
——————诵者简介——————

雪儿:西子诵读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现是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杭州之声朗诵团团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zhulihui075920)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均来源作者投稿,所有被采纳的投稿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