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接下来,孔子就再引申一步,通过论述礼的作用来阐述礼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原文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古代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贬称。诸夏,汉族自称诸夏,意即华夏族的各诸侯国。亡,同无。这一章的意思是说:那些边远地区的落后民族也有君主(头领、酋长),但他们也比不上华夏诸国失去君主(即亡国)时期的文明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受到文明的开化,所以,他们虽然有首领,但他们依旧处于野蛮、愚钝的生活状态,远比不上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因为有文化,有文化精神的传承,民族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发展强盛的生命力!因此,既是国家亡了,但华夏人的民族精神没有亡,民族的历史不会结束,而且还在不断的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比如,夏朝亡了,但殷商却会在继承夏朝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社会就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样,殷商亡了,但周朝却继承并发展了商朝的文化,社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华夏民族不会因为国家的灭亡而溃散、消亡,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此所谓更替的是朝代,不灭的是灵魂——由文化所凝聚起来的民族魂!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孔子的这一论述实在精辟!他告诉天下人,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个国家蒙受了灾难,甚至于灭亡了,但只要民族的文化精神在,这个民族就不会消亡,就有希望,就有办法复国重建家园。倘若国亡了,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就彻底的没有希望了,就会走向彻底消亡的命运!
历史证明了孔子这一观点的正确。试看古今中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曾经风靡一时、占尽风骚的强悍民族却最终被历史埋没,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个远古的传说。比如西夏民族,曾经何等的强盛?称王建朝,占据半壁河山,与北宋对抗,但后来竟然神秘的从地球上消失了,而且消失得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才是民族最大的不幸和悲哀啊!原因是什么?就是文化太落后了,文化的落后导致民族精神的脆弱,无力承受历史长河的涤荡!华夏民族由于孕育出了先进的文化精神,培育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魂,从而成为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一个胸怀似海能纳百川的民族!历史上,有多少异族的铁蹄踏进中原,奴役华夏,但最终的结局是华夏没有被他们异化而消失,反而是他们被华夏先进的文化所“同化”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三十多年前,我到山东曲阜拜祭孔庙,不由得写下了这么几句诗:三千年风尘三千年霜,沉浮了多少汉武唐皇?凝聚华夏同化异邦,不朽的灵魂令蛟龙天子威风尽荡!
所以,继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相当重要的,对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来说,文化重建的责任尤为重大,任务也相当艰巨!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的大交流和大碰撞时期,处在一个西方文化的大肆侵袭和我们传统文化的严重创伤的危险时期,因而一个信仰危机的时期!有多少人,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又有多少人,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却又抱以排斥的态度?这样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还不够危险么?因此,每一个爱国的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担当我们民族文化重建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再显光辉,去唤醒迷茫者的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激励民族斗志,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接下来的一章更有意思,它通过孔子对季氏越礼祭祀泰山神的批评和嘲讽,告诉我们,礼一旦失去仁的根本,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更加充分的暴露出越礼者的不良动机。
【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旅于泰山”就是“祭祀泰山”的意思。古人对山川的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礼记》“王制”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泰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五岳”之首,是古代文化精神的集中地,被认为是一座能护佑天下的神山,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去祭祀。季氏权势再大也不过是鲁国的大夫,哪里有资格祭祀这座具有最高权威象征的神山?然,他却要去祭祀,这是非常严重的违礼行为,因此,他的祭祀是不能被世人承认的,所以《论语》就把季氏的祭泰山说成是“旅泰山”。
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做季氏的家臣,为季氏家的“相”,相当于大总管的角色,有很高的身份和地位。我们知道,孔子一生贫困很不得志,但他的弟子中却有很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出息”,活跃于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比如这位冉有,后来还成了带兵的统帅。但无论弟子 “有多大出息”,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经常的向老师汇报,听取老师的意见和教导,尽力的贯彻老师的政治主张。这种关系以及其内部严密的组织形式在当时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也是孔学最后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并弘扬广大,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正统文化的原因之一。
当孔子听到季氏要去祭祀泰山的消息后,就立即告诉弟子冉有,要他想办法阻止。“救”就是挽救的意思,这里当“劝阻”讲。但冉有却告诉老师:“没有办法劝阻”,季氏祭泰山的事已经不可避免,无法挽救了。这时候,孔子也很无奈,就发出了一声感叹,并说,季氏去也是白去,泰山神是不会接受他这种人的祭祀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极力反对并阻止季氏祭祀泰山?这不仅仅是一个越礼的问题,这一事件充分的暴露出了季氏企图造反的野心——他敢于置天子与国君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祭祀泰山,其目的一是向国君示威,二是祈求泰山神帮助他造反,他的这个大逆不道的心思孔子是看清楚了,所以才要阻止。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泰山神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更不会帮助他?我们知道,孔子对神鬼之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他又有“敬神如神在”的主张。在这里,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泰山真有神,那这个泰山神就一定是正义的化身。季氏心怀不仁想造反,去拍泰山神的马屁,不管他把仪式搞得如何隆重、表现的如何虔诚,这泰山神也一定不会糊涂到帮助他行不仁之举的地步的!因为连凡人林放也知道礼是以仁为根本的啊,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明白事理么?言下之意,季氏的野心不仅不得人心,更不会得到神助的。

这就像现在,有些人去求神拜佛,目的不善,心怀鬼胎,不是想祈求神灵帮助自己报复、祸害别人,就是求神灵给他人降灾降难,或者做了亏心事,贪污了,受贿了,腐败了,给别人使坏了等等,去求神灵帮助自己隐瞒罪孽……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和动机,就是去给神灵磕破头,许天大的愿,这神灵就能帮助你吗?如果能,那我们造就的这些神和人间的贪官污吏有何区别?造神敬神有何意义?难道说这人间的贪官污吏还不叫人遭罪,还要再供奉些贪财又爱奉承的“糊涂神”来使善良人的精神永不得解脱不成?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首讽刺求神拜佛的打油诗,很有意思:
钱纸香烛去求神,三跪九拜大礼行。
销灾赐福望佛佑,送子赚钱盼神灵。
祖上有过念经渡,自身罪责捐钱清。
可笑信徒何不智,菩萨贪官没分明。
孔子的这番感叹,虽然有几分无奈的味道,但也进一步说明了礼以仁为本的道理,翻译过来就是:
季氏要去祭泰山,孔子(听到后)就对冉有说:“你就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没有办法劝阻了。”孔子就说:“唉呀!(季氏真是愚蠢啊!)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这样的凡人)明白礼是以仁为本的道理而会接受他这种越礼的祭祀么?”

作者自述: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却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