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玲散文:向阳桥情思
原创 滨海文学 滨海文学 2020-09-20


向阳桥情思
文/朱美玲
向阳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向着太阳,沐浴阳光,让人永远充满遐想。
向阳桥不起眼,它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陈洋古镇上。它没有赵州桥那样历史深厚,没有长江大桥横跨南北的宏伟气势,更没有康桥的隽永浪漫,二十四桥的碧波荡漾,至于鹊桥的不老传奇也不属于它。但是,从陈洋中学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向阳桥无疑就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屹立在从母校走出来的每个人青春站点里。
曾在这座学校求学的学生有谁没走过向阳桥?有谁没被受过向阳河的注目洗礼?当他们第一次路过向阳桥,第一次放眼向阳河,或许更多是农家子弟,是翩翩风采的少年和盈盈灵动的少女。他们从一贫如洗的寒门走来,从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走来。带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父母的希望与期盼,怀着鲤鱼跳龙门的壮志豪情,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我在陈洋中学求学五年。向阳桥是我和同学们每天吃饭上课的必经之路。桥南是教学区,桥北是生活区。紧挨着桥南,是学校的礼堂,也是我们的集体食堂。每天的一日三餐,我和我的同学们围站在一张张大圆桌旁,同吃一盆菜,同喝一碗汤。青春无敌的时光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站在向阳桥上,我们所有的念想,都是为想改变命运,拥有一个无悔的未来。

犹记得,当年初三苦读,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参加中考。当我含泪别离时,带走了一箱子纪念册,还有老师同学的书信。
犹记得,当年离家上百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轮船。当我一次次凌晨从射阳河悠悠搭船返校,到校时已是日上竿头。我的老师,会在课后及时帮我补未来得及上的课程。会在课间,帮我解决知识的难点;会当面批阅,带我走进文学的园地。
犹记得,每个不回家的周日,老师悄悄地买来很多菜,让我们没回家的同学到他那里,改善一下伙食。那时我第一次学煮鱼,红烧出来的鱼却变成了一锅的鱼汤。一桌子的老师同学,也吃得津津有味。
犹记得,1992年的夏季,狂热的台风席卷校园,老师不放心我们住在老式的民房宿舍,把我们的宿舍全体搬至教室。前面是课桌,后面是床位,一大群男生女生,边生活边学习,不亦乐乎。
犹记得,我的少时同学,悄悄地把钞票和鼓励的信件放在我的书页里。
犹记得,那年高考,父亲病危,我临场崩溃,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有老师在。之后的三天,每场考试,老师就站在和我考场窗子对面的黄线外,遥遥关切......

往事如斯——
20多年未回母校了,听说,校园绿树摇曳,花开四季。草坪鲜花,配搭有致。石笋翠竹,遥指蓝天。麋鹿群雕,相映成趣。石凳凉亭,古朴风雅。卵石缀路,曲径通幽。黄海之滨,芦絮飞扬,丹鹤齐鸣,这就是我们心中可爱美丽的校园呵。
20多年未回母校了,当年的92届同学,四个班两个文科两个理科建成一百余人的大群。当年的花季少年,如今嘻嘻哈哈,每天在群里调侃叙旧,回忆曾经的意想桥段和不懈苦读,遥想当年的青春年少,你爱谈天我爱笑,梦里花落知多少。不管是在塞外沙漠,或是烟雨江南,不管是在北国边疆,还是海角天涯,不管是在京都古城,还是海边小村,不管是身居要职,还是平凡如草,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陈中学子。
思念向阳桥——桥的这一端,是一颗颗游子漂泊的心,桥的那一端,是我玉树临风的老师和少年同窗。回眸向阳桥——桥的这一端,是我们阅历无数的中年沧桑,桥的那一端,更有我们恋恋回不了的无邪时光。
往事如烟,向阳留痕。暗香浮动,葳蕤来路。假使他日再回母校,相看两不厌,定是向阳桥。向阳桥,我们永生的摆渡,永远的心之桥,它延伸在漫漫的人生。在你,在我,在每个陈中学子的心中。

作者简介
朱美玲,盐城市作协会员,企业内刊主编,爱好文字,相信文字能滋养灵魂,在市内外报刊杂志等发表散文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