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饲养母猪
戴永久
三年灾害(指1959——1961年)之后,国家适时对农村经济政策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整。
1962年下半年,我家花几块钱买了一头黑色小母猪回来留“长马”(即产仔母猪)。母亲生来勤劳灵巧,办事认真负责,她把这小猪当个孩子似的来服侍,一日三顿外加料,圈里圈外勤打扫。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长马猪”肥头胖脑,乘风见长,不到两个月就长到50多斤,并开始发情。
母亲说:“小母猪年岁不足,发育不全,首次发情急于配种,既不利于母猪自身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到所生小猪的质量,等到下次发情再说。”
又过了二十几天,小母猪体重增加到六七十斤,而且膘肥肉壮,一次配种成功。
受“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和 “猪多、肥多、粮多”的思想支配,在当时特有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下,生猪的饲养方式与现在截然不同。
那时,凡农户人家,家家养猪,规模则视条件而定,少则一头,多则十头八头。条件差的人家没有专门的猪舍,猪子从小就扣在桌当头,灶旁边,甚至床底下养。
猪子一年四季,一天三顿,雷打不动地吃熟食。猪食以粗料即山芋、萝卜、蚕豆、蔬菜、瓜类的藤叶,以及孩子们起早带晚挑的各种鲜嫩青草为主,烧开后加点下脚粮食加工成的细料煮熟,起锅后再添加适当的水,调成粘稠的稀粥状猪食。猪子对这种散发着阵阵青香的美食情有独钟,顿顿吃得肚大腰圆,一时间哼哼,呼呼,难以睡倒。
育肥期,讲究的人家还会在食中加入饼料(豆饼、花生饼和菜饼),这样养出的猪更肥更壮。猪粪的肥效也自然水涨船高。
在母亲的呵护和精心喂养下,小母猪头一窝就产了6头胖呼呼肉滚滚的小猪崽。母猪的奶水很足,加之悉心照料,双满月时,几只小猪都长到十四五斤,最重的一头足有十七八斤。几头小猪当中,除留一头家养之外,其余被左右邻居抢购一空。
这头母猪真是少了我家的债。从买回来那年起,一年生两窝,两年生五窝小猪是毫不费劲,定打不饶。除了第一窝外,以后每窝产仔都在十头左右,最多一窝产过十六头,而且大小模样匀称不愁出手。
那些年,家中就靠卖小猪的收入,给弟妹们缴付学费,添置衣服,购买柴火灯油,油盐酱醋等家用。
1963年,家中有六头小猪,经庄上经纪人唐友德做“中”,卖给泰兴县叶家滩子一户人家,来人没有现钱,相商2个月后还清欠款。父母从来人的言行举止看到对方人虽穷,但诚实本分,陡生同情之心,收了几块钱定金后,第二天什么也没有讲,就让人家把六头小猪捉走了。
一转眼,两个月的还款约期已到,对方毫无动静,十几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消息,一晃 三个月到了,还是见不到还钱人的踪影。这时,沟西的黄伯昆大爷半开玩笑的说:“宝同啊,不要你们夫妻两个坐在家里让人骗了啊!”这几句不经意的话,像千斤铁锤敲打着父母的心。这六头小猪可是母亲锅汤瓢食,起早带晚花血本喂养起来的,总不至于坐在家中上当受骗,血本无归吧。再说那人也不像是个骗人的貌相。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去找“中人”唐友德查点原委。
“你尽管放宽心,欠你的钱一个子儿不会少。买家不还,我来还,这下你可放心了吧。” 唐友德斩钉截铁地说。
说归说,不知实情,父母悬着的一颗心还是放不下来。那时,我从学校毕业,在家务农。几经折腾学会骑自行车,于是就主动请缨,要到泰兴去讨要小猪款。父母一时也想不出其他法子,就向大队总帐会计唐春荣借了一辆旧自行车。
早饭后,我骑自行车,穿越张沐、大埨、蒋垛等三个公社,经过民主、跃进,过河滩、麻墩、新桥、桥东、野朱、新邑、镇北、镇南、花灯等十几个大队,行程50多里,饭后时分终于摸到泰兴县元竹公社的老叶大队。问了几个人,好不容易才在下午2点钟左右,终于找到了具有“一只眼”特征的叶家。
正值中秋时节,烈日在几朵白云的衬托下威风不减,我一路骑车连续奔波,早已汗流浃背。找到了债户,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到了地。
我深有感触,有生以来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来,完成讨债的任务,实在不易。厚道的老叶热情地将我接进他家里,随即吩咐他爱人做晚饭(实是中午),片刻一小碗稀稀的小米粥,一大碗玉米面掺加鸡蛋摊成的饼放到我的面前。这在当时,可是南部沙土地区招待贵客的待遇。
我对鸡蛋和玉米糁儿摊饼,实在吃不习惯,就喝了两碗粥,只象征性地吃了一点点饼。吃饭时,老叶再三托我回来向父母招呼,是他失约,对不起人。
原来未及时还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家上圈养的两头壮猪,不久前先后得瘟病死亡,病死的猪肉一时未能出手变钱,家中穷忙,未能登门招呼,实在过意不去。他待人诚实,态度恳切,家中买回的六头小猪也都快七八十斤了。
照他所说,十天半月,最多一个月内,定将所欠猪款送还上门,决不食言。半个月后,老叶如约而至,千恩万谢,一分不少地将所欠余款送到我家。
我真佩服父母,让我独自一人骑车到几十里外一个人陌生的地方,去找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买猪人讨要猪钱。父母赋予我信任,让我有胆量在陌生复杂的环境中得到锻炼。这次单独行动,远距离讨要欠款,原本毛遂自荐,好歹也完成使命。初岀茅庐,也算大功告成。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无拘无畏,处事有度,见好就收。不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左邻右舍的鼓励启迪,这件事在记忆的河沟里,始终没有退化,对我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