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守礼与君子品质
朋友们好!欢迎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讲继续学习《论语》第三篇《八佾》第七章:
君子无所争
【原文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yi让)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历来的观点认为,这一章反映了孔子过分强调谦虚、承让而鄙视竞争的处世哲学,是消极的、虚伪的。因为“君子无所争”的主张不仅会压抑人的积极进取之心和开拓创新精神,而且会使人产生不求上进、自满自足的消极心态,甚至认为这是中国人性格中“懦弱”成分的文化根源!我以为,这种认识是对孔子这段话真实意思的歪曲。以我的理解,“君子无所争”是说,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事情上都不会抱着与人争高低的目的和态度与人相处,凡事都要斤斤计较,与人争个胜负,明争暗斗,不是君子的处世原则和做派。君子以德立身,以礼处世,即是与人争,也只是以明理为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争高低。就像比赛射箭的技艺一样,目的是切磋技艺,并不是为了比输赢,争高低。所以,比赛的形式是公开的,胸怀是坦荡的,态度是谦让的,无论输赢,不伤和气,不记私仇,始终保持谦逊礼让的风度。这一章旨在强调君子之争对事不对人,并不是说孔子就反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竞争。
孔子提倡“君子之争”,是提倡公开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襟怀坦荡,不可以斤斤计较,不可以凡事都想占居别人的上风。生活中有些人凡事都想与人争个高低,总是与周围的人明争暗斗,不仅自己活得很累,而且常给别人制造麻烦,总是把别人设定在“假想敌”的位置上,思谋算计别人,常常制造“不和谐”,这样的生活态度,对己对人对社会又有何益?所以,孔子强调“君子无所争”,实质上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立身处世的原则和道理,告诉我们待人以和为贵,以礼相待,谦逊承让,才是君子美德。

那么,为什么君子能做到“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呢?孔子告诉我们,这是君子朴素而高尚的品质所决定的,是君子内在品质的自然表现:
【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两句,“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呀”等词,“巧”形容词,可以理解为笑容恰到好处,很得体;“倩”也是形容词,形容笑容很美丽动人;“盼”还是形容词,形容眼睛黑白分明,很好看,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或者说“象秋潭一样的眼睛”等,都是在比喻眼睛的漂亮好看。这两句话是描绘女子美丽动人的仪态形象。
“素以为绚兮”这一句《诗经》中没有,可能是逸诗。“素”就是白色的绢,“绚”指美丽的图画。这句话的意思是:素色为艳丽的图画做底色。
“绘事后素”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绘画时,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着色画画;另一种解释是:古人绘画时,先画出五彩颜色,待画成时再以粉线条加以勾勒。我总感觉这种解释似乎都有些勉强。前一种解释与孔子强调质底之重要相一致,但语意上很勉强,后一种解释语意上似乎通顺,但又与孔子强调质底之重要的意思相冲。
究竟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南怀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绘画完成后就显示出素色的可贵”。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更符合孔子的本意。照此理解,下一句“礼后乎”就顺理成章的可以理解为:“礼所反映的不就是君子行为背后的哪个素色(本质)吗?”君子的“素色”是什么?就是质朴高尚的品格修养,这种品德就像绘画中的素色一样可贵,没有它,就不会有五彩颜色的美丽,所以,外在的礼仪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在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来翻译:
子夏问道:“《诗》中说:‘笑容是多么娇媚迷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就好像是在素娟上绘出的色彩艳丽的图画一样美丽’,这几句诗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孔子回答说:“这就是说当一幅图画完成以后就显现出了素色的可贵!”子夏说:“哪么,是不是可以说,礼所表现的就是君子行为背后那个内在的道德品质,就像绘画中的素色一样呢?”孔子非常赞叹的说:“给我以启发的是卜商啊!现在,我就可以和你讨论诗了!”
我们是否还记得,孔子除了表扬子夏时说可以与其讨论诗以外,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子贡,原因是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为什么孔子师徒总要以诗来说理呢?这就是文化精神的表现。文化的传统精神是“文以载道”,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诗人,必然是思想家,文学的形式只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或者说是载体,一旦失去了思想、情感这样的灵魂,一切的文学形式都就毫无意义。所以,真正的文学艺术家的文艺创作决然不是无病呻吟的娇柔做作,都是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望,一部能流芳千古的伟大作品都是以人类健康进步的思想及其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为灵魂的,都隐含着深刻的人类体验和人类生活的哲理,《诗经》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产生的伟大之作,生动记录了春秋以前人类社会的生活情状和远古人类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孔子很崇尚《诗经》,认为《诗经》揭示出了相当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没有《诗》一样的情感、胸怀和睿智就读不懂《诗经》中每一首诗所隐含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质朴平淡是做人的本色,脱离了本色,就会变得虚伪矫情,就会华而不实,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指出了礼并非是人与人交际中的虚伪花架子,告诉我们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朋友们,我们下期再会!

作者自述: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却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