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那年我也办报纸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日前在整理保存资料中,意外发现了我们曾在九十年代末期创办的几期《千秋团讯》。别看它仅是一张黑白印刷的A3型小型刊物,它可是当时全省唯一一张由乡镇团委创办的团委报纸,总共不过才50期,影响深远,乡团委因此还受到团省委的表彰呢!
这张团刊看上去其貌不扬,通篇黑白印制,没有插图,没有报花,只是简单地作了排版,但是,每张报纸正反面也有大概5000多字约15篇左右的文章,每周一期,这些文章都由我们主办者——乡团委的几个人采写组稿编排,可想而知,在那样自动化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土法上马,能办成这样的一张团报是何等的不易。

但是,创新的动力,聚合了我们团委几个年轻人的智慧和力量。在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团委书记亲自上阵,带头组织发动,带头联系采访,带头写稿审稿,作为乡团委委员、机关团支部书记的我,首当其中始终冲在了一线,采访写作、编排校对,组织印刷,报纸办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记得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和复印机之类的自动化文印设备,只有“四通”打字机,印刷还是手推式油印机。在确定好报纸内容后,将报纸分为正反两面进行排版。由文印社打字员先用“四通”打字机将文章一篇篇打印好,保存起来,然后我根据文章重要性和文章篇幅确定版面位置进行版面画样,交由文印社排版。排版工作十分复杂,不像现在的电脑,在确定好文章版面位置后可以自动粘贴生成版面,必须对版面文章一篇一篇单个调整,也就是说,一张报纸如果要刊登15篇文章,就要对15个篇幅的位置进行逐一定位,但并不是15次就能定位成功,常常是对一篇文章的定位就要调试三五次,工作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更麻烦的是印刷程序。由于报纸都是手工油印,正反面印刷,要先将500份报纸的正面印刷完毕,一张一张摆在了大会议室的坐椅和地上,待到第二天印刷面油墨完全风干了,再印制第二面,同样也一张张地摆开风干后才算成功。关键的是那时乡里仅有的一个大会议室,必须事先确定第二天没有会议情况下才能印刷,否则没有场地摆放,稍不小心碰到报纸,影响版面清洁和质量。就这样,前一天晚上便在会议室摆开阵势,开始印刷。每期报纸印刷的时候,我们几个人分工负责,印刷的印刷,其他人便将每一张印好的报纸拿走放到坐椅或地上,第一天晚上印好一版后,第二天晚上再印第二面;一期报纸印完后,会议室坐椅和地上摆满报纸。就在这样艰难复杂状况下,团刊几乎每期都能按时出版并发放到全乡30多个团支部。
别看这是一张小小的团刊,其宣传作用却不可低估。在那没有电视电话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每期团刊不仅不折不扣按时将上级党(团)委,特别是乡党委的重大决策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部署传达下去,促进了上级政策的有效落实;还大力宣传了一批批创新实干的农村团支部和先进团干部,宣传弘扬了一大批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青年致富典型,普及了种、养、加农业生产新科技,激发带动了以大蒜为代表的特经种植、以稻田养蟹为代表的特水养殖、以野鸡野鸭为代表的特禽养殖等一大批年轻致富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和全乡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兴乡富民注入了强大活力。

同时,通过办报,培养锻炼了一支新闻写作队伍,先后近30名团干走上了村居和乡直单位领导岗位,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顶梁柱;塑造了一批先进典型,多名团员青年受到了市县党政团组织的表扬表彰,《射阳河畔活雷锋》《千秋乡250名应征青年递交决心书》等一批重头新闻被《新华日报》等省市新闻单位采用,《堆角村设立“秀才奖”》《捡来的万元户》等新闻还荣获了市级好新闻奖。
令人惋惜的是,这张全省唯一的乡镇团报,印发了整整50期后,在中央声势浩大的“文山会海”整治中悄然谢幕,成为一代热血青年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