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谪迁与蹈海》
周阳生
[题记]自南宋以来,历代至今研究民族英雄陆秀夫的史料很多,吾仅写陆秀夫被贬谪迁与负帝蹈海及后世评价。
(一)
陆秀夫,号君实,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出生于楚州盐城县。三岁时,随父母避乱,居京口(今镇江)。 秀夫幼年聪慧,颖悟异常。当时镇江有孟先生,办私塾教学,大小学生逾百人。孟先生见君实不凡,并刮目相看,先生见秀夫每每作文,下笔有奇语,不待师烦,深得师爱。秀夫十五岁时应乡举,得贡补太学牒。但是陆秀夫认为"太学牒″不适合自己,于是又苦读三年,后于宝佑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
景定元年(公元1260)李庭芝镇守淮南时,听说了陆秀夫的才气,就将他招到自己的幕府中,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才最多的,以淮南李庭芝为第一名,号称“小朝廷”。
《宋史》载:"庭芝益器之(重用陆秀夫)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成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已迁任淮东制置使,并擢升“参议官”,有权向皇帝进奏举荐贤人(参见《中国古代史》及《宋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陆秀夫被推荐当了主管农业的司农寺臣,后又当上“宗正少卿”,以至主管起皇上保健和安全保卫的“起居舍人”来。陆秀夫入朝为官,政绩卓著,连连迁升,从“司农寺丞”、“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到"枢密院”。
可这时的大宋江山却面临着天大的灾难。由于蒙古奴隶主贵族的烧杀劫掠和奴隶式的野蛮统治,比封建的大宋皇朝来不知残酷多少倍,所以激起了各地民众的反抗,勤王的义师、义民揭竿而起,″誓做大宋鬼,不作胡下民″成为了广大民众呼声,这种群众呼声增强了忠臣抗元坚定性。陆秀夫就是由于坚持抗元,精忠救国,并到元军与忽必烈谈和遭拒,后又受到朝廷中的投降派和佞臣小人的排挤,不顾社稷安危,仍然荒淫无度的宋度宗听信奸相贾似道等人的谗言,将陆秀夫贬出了枢密院,这就是陆秀夫被谪迁的社会背景。
(二)
谪迁,指官员被降职迁往外地。陆秀夫的谪迁地是潮州府澄海县的辟望港(今广东汕头市)。陆秀夫谪迁后,仍不忘救国之志,兴办教育,教化乡民,并课以韬略,授以武艺。《潮州府志》卷四补录了明代张诩作的《陆公祠记》中指出:“宋陆丞相于潮,是公教化之区。”
陆秀夫是怎样对民进行教化的呢?《澄海县志》有两处记述陆秀夫办教讲学的情况。
一是:"陆公安置以来,举家家辟望,设教于辟望之南,盘溪公遣其子济从陆公讲学有年,即丰湖公也。″
二是:"海阳李思悦作蔡氏祖孙合传,又言丞相举家家辟望,而设教于其南,蔡渤曾遣子从之,讲学有年,前人所传,谅非臆说也,然则丞相得罪投荒,犹不忘训迪,其与流寓中勤讲大学之意.....今海滨顽廉懦立,笃于文行,未始非丞相所留贻者也。″这两段话记述了陆秀夫不计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和办学教化的经历。
陆秀夫除兴学教化外,还常常察看边防军情,布防抗元。值得一提的是陆秀夫的母亲,犹如岳飞之母,除自幼教导秀夫要精忠报国,又胜于岳飞之母,她不甘寂寞,常常随儿跋涉,行色壮矣,泉濯足,勘山察势,布防抗胡,以保黎庶,力挽狂澜,其情殷殷,其意切切也。不料陆老夫人遽于澳山染风寒而匆匆哀逝,日月悲乎,群山肃立,南海呜咽,世人痛哉。陆老夫人逝后就葬在澳山。
这段史实澄清了两个研究陆秀夫史料中的疑惑。一是说明了陆老夫人随陆秀夫住在辟望,为何老夫人的墓却在三十里外的澳山。二是澳山的陆秀夫墓,应是"母骨儿魂″的"衣冠魂依墓″。
明万历十年(1582)潮州知府郭子章重修陆秀夫墓时,曾写了《陆丞相墓》一文,为墓之真假辨析。他认为"宋史称宋亡厓山之日,丞相负帝昺投海中;况丞相传也,未载丞相墓。又据元至元十七年(1280)三月,潮州路总管丁聚立碑于青径石墓下所记曰:陆君实之母夫人卒于潮汕不能归葬,丁聚为其择地,封其墓坐北向东,五峰前秀。次子九郎,俊雅能文,不幸继卒,附于母墓之侧。亦未载有丞相墓。″故郭子章经过反复考证,认为南澳之墓实是母埋骨处。但他在题南澳墓仍称其为陆丞相墓,因他认为;“世无不朽之骨,而有不死之灵。丞相灵在南澳,而母在南澳。孤愤幽忠,随潮上下。神来神往,能不依依乎!”据此可知南澳的陆秀夫墓,是后人为了纪念陆丞相而修墓于南澳。
(三)
陆秀夫在南宋岌岌可危之时,又被召回朝廷,《宋史》载:“张世杰嚷陈宜中曰:"此何如时,动辄以台谏论人?宜中惶恐,亟召秀夫还。"由此可见,是宋室江山危难,亟需陆秀夫力挽狂澜,扶将倾之朝堂,救万民于水火。正是由于朝中有正义的文臣武将仗义执言,对曾弹劾陆秀夫的陈宜中施加压力,才结束了陆秀夫的被贬生活。
陆秀夫回朝时,只带次妻倪氏及幼子,而留发妻赵氏与七郎、八郎在辟望港口为老母守孝,并为夭逝之第三子九郎举香火。八郎守孝期间仍在蔡西畴学士馆带领青年练武。七郎陆繇仍居沙岗与渔民为伍并继续训练民勇,以应付随时可能面临的陆战海战。
公元1279年正月,各路元军长驱直入相继抵达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镇),对南宋流动小朝廷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宋军被迫与元军血战三月余后,全军覆没。崖山被元军攻破后,丞相陆秀夫怕昺帝被俘受辱,决心以身殉国,拔剑逼迫妻儿投海自尽后,背上年仅八岁的宋末帝赵昺“赴海死,年四十四。”后宫及朝臣们相继沉海自溺,七天后,“浮尸出于海者十余万人。”宋亡,享国祚320年。
《宋史》载:"崖山海战,南军大舟三百舵,分前后中三部迎敌,不料前锋失利,波涛掀舞,旌旗交错,部伍为之混乱。君实出仓卒,仗剑驱妻子先入海,哭拜幼君:“陛下不可再辱。”拜起抱幼君,以匹练束如一体,用黄金缠在腰间,君臣赴水而死。己卯岁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也,年四十ニ。君实在海上,将写二王的回忆录,托付给礼部侍郎邓光荐,并说:“足下若后死,以此册传故人。"。可惜此书在邓光荐死后"其书存亡无人知。″
陆秀夫投海殉国后,他的后人为避战乱迁到了岭南,先在南雄珠玑巷,后迁至从化钱岗,其中一支再迁至黄埔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冲村。史载:文冲陆氏大宗祠,于康熙年间(1672年)落成,是村内最大的祠堂。
另有传说,陆秀夫有一子陆自立逃到了南洋的荒芜之地爪哇岛,成立了顺塔国,他为了坚定复宋的决心,还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复宋″。他的后人经营塔顺国有100多年。《明史》记载:"其国名曰顺塔,有新村,最号饶富。中华及诸番商船,辐臻其地,宝货填溢。其村主即广东人,永乐九年自遣使表贡方物。″这段记述,故妄听之。
又据《会稽陆氏族谱》记载,说陆秀夫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第六子陆子布的孙子。
此说无从考证,仅为记之。
(四)
陆秀夫负帝蹈海后,被尊为"捧日者″,与文天祥被尊为"擎天者″而并誉。历史上对陆秀夫的评价尽溢褒奖之词。
《宋史》云: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静.不苟求人知。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林景赋诗云:"紫宸黄阁共楼船,海气昏昏日月偏。平地已无行在所,丹心犹数中兴年。生藏鱼腹不见水,死抱龙须直上天。版荡纯臣有如此,流芳干古更无前。"
明·瞿《历代诗话》:余观卷中所载,如谓陆秀夫殉国,家铉翁持节,汪水云赐还,实足以丑奸臣,壮义。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崖山败后,祥兴乘黑云中与数舟漂去。宰执陆秀夫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之诗。
明代张诩《陆丞相秀夫墓》诗云:"海上坟传陆侍郎,一碑谁为表忠良。如今碑失坟何处,海水遗悲一样长。″
明代李以龙诗云:"相国丹心破,扶天只手孤。行朝犹正笏,大学有吁谟。鱼腹星辰冷,龙髯海日枯。两厓有奇石,端合为公模。
明代王天性《陆丞相墓》诗云:"只知蹈海毕臣忠,谁与招魂筑殡宫。英魄谅终依少帝,荒阡空自对孤峰。胡元闰运兴亡里,丞相高名宇宙中。我欲乘槎披宿草,烟涛满目思无穷。″
明代薛雍《谒故宋陆丞相》诗云:"陆相冢犹存,元人国已灭。海波溺宋舟,烈日消胡雪。白骨委天涯,贞心结石铁。可怜进讲时,泪满朝衣血。″
清代陈虔安《游陆公祠》诗云:"一代宗臣像,高风想见之。大名光宇宙,浩气作须眉。冠带诗书品,文章锦绣词。瓣香千古在,野老荐江蓠。″
明代盐城知县杨瑞云《陆丞相祠》诗云:″君自前身楚大夫,间关闽广奉遗孤。泪零边华凭谁主,海上鱼龙助剑呼。星落沧溟寒战士,樯翻白浪尽雄图。我家正在厓山下,惯听凄凉故殿乌。″
(五)
明代,盐城西大街曾建"陆忠烈公坊”,儒学街立有“宋丞相陆公故里碑”,上镌“海国孤忠”。所建纪念坊碑,屡经战乱,均已毀没。惟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建于盐城儒学的陆忠烈公祠”尚存。1983年经文史老人周梦庄先生提案,政府出资按原样修复,供人瞻仰。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篇之余,敬作七律《缅怀乡贤陆丞相》
南宋忠魂陆秀夫,
海天独步历朝无。
生前不畏凄风凛,
死后深忧落日呜。
就义捐躯成永恨,
临危受命护遗孤。
甘抛热血随波逝,
抱憾终身志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