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2019年的2月21日,我们即将出门时,他好像又忘记了我,念叨着“雨桐,雨桐,哎?”但躺在床上的他仍然努力朝门口张着手,“下次再来啊,有空就来啊……”。
老爷爷终究还是没有等到我们的再次拜访。
去年今日,2020年1月17日。一代民乐大师的陨落竟是那么平凡,无声无息。
他领我走进民乐的殿堂,一颗糖一粒枣的引,一首曲子一段故事的引。跟他学琵琶的那几年,他一定要教我弹三弦,说现在的三弦会者缺学者少,后继无人。现在,三弦有了,三弦教材也有了,但那本教材的作者没了。
我们生在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有《国家宝藏》《国乐大典》这样吸引年轻人的国潮节目,有方锦龙、冯满天这样的民乐传人。21世纪初“学琴就学小提琴、钢琴”的局面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学习民族乐器。民族乐器的发展也不仅满足于国内,渐渐登上了国际上更大的舞台。
而这也是个浮躁的时代。利欲熏心、物质至上,凡事皆有目的、一切都为名利。潜心奉献的老艺术家生活惨淡、无人问津,小有成就的年轻人坐地起价,自视甚高。民乐的传承不再是艺术素养与高尚情操的培养,而是刻板僵硬机械化的输入产出——不需要体悟乐曲,哪里该强哪里该弱老师告诉你;不需要了解乐曲背后历史,谱子背下来就行。

为这个艺术开明时代奠基的,是老爷爷那样的老一辈艺术家;而被这个浮躁的时代所抛弃的,也正是他们。他们身上宁静淡薄的生活态度、潜心献身的工匠精神,如同老爷爷那把历史悠久、价值连城的古木琵琶,发了霉,断了弦,无人记起,结局落寞。但凭着仅存的独弦,它依然发出微弱但坚定的鸣音——这,也许就是传承的意义。
图/文:张钱雨桐
责编: 罗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