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男儿有泪
戴永久
1957年阴历10月28日下午3时左右,祖父在一间十分简陋的草房内仙逝,享年64岁。
两天前,祖父像往常一样起大早,挑了一担扎成把儿的胡萝卜上街,准备将卖的零钱用来刮灰。傍晚,他忍着饥饿,拖着疲倦的身子艰难挨到家中后,连水也没喝一口就上床休息。
不料,夜里祖父发起高烧,腹部阵发性疼痛不断加剧。剧烈的疼痛使他坐立不安,呻吟不断。
第二天一早,父亲急忙赶到张沐医院请来李云泉医生上门诊断,抓药治疗。服药后,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趋严重。
那时,我常年跟爷爷奶奶睡在一起。祖父病后,我一直守在祖父身边。
第二天下午,祖父病情加重,呼吸急促。三时许,只见他叹了口气,头突然向枕边一侧,不幸与世长辞。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全家人慌了手脚。操办祖父的后事,实在是两手摸天,家中一无所有,坛坛罐罐叮当响。
不管怎样,死者为大。先请几位邻居老人帮忙,将遗体请到东舍我家正屋当中停放。邻里亲友听信,纷纷到我家简易灵堂来看望吊唁。乡亲父老,进言献策,纷纷尽其所有,帮助排忧解难。
没有寿衣,严恒山奶奶(严玉发的奶奶)主动将老伴生病时用来“充喜”的寿衣借给救急。父亲又找我大舅商量,先将他家准备砌房子的木料选借几根拖回,又向他借钱并帮助到姜堰木行买回一根大杉木。然后,由大舅和二舅连夜帮忙做成棺木,简单油漆过后,将祖父入殓。
邻里好,赛金宝。东家三元西家二元的送钱或送几升米来,以表援助之意。资金仍有缺口,当天下午,在邻居的提醒下,父亲同三叔商量,决定到乡信用社借贷款,以解燃眉之急。
次日,天麻麻亮,父亲和三叔到本村村长严光林处开好贷款证明,然后到蛙庄村支书王长余家换了条子,再到邵家舍乡财委王桂芳家盖好章,一切手续完备,就急匆匆赶到张沐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
谁知信用社铁将军把门,空无一人。旁边邻居见两人身戴重孝,焦躁不安的样子,同情而无可奈何地说:“开门还早,你们耐心等着吧。”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两人又没有吃早饭,直冻得浑身颤抖,脸色发青。旁边一位好心人深表同情,善意地说:“你们与其在此苦等,不如主动上门,过桥向东到王家舍找到王盖屋匠家,他儿子就是会计,这样一来,岂不顺快。”父亲和三叔听罢,说声多谢,连忙急匆匆向大桥奔去。
尚未上桥,旁边有人提醒说:“信用社王会计来了。”父亲和三叔双双朝30来岁的王文彬会计一跪。
王文彬来不及细看条子,随即扶起父亲他们二人,和气地说:“不客气,请跟我来。”
王会计走进办公室,屁股没落座,火速办好借贷手续,对站在窗外的父亲和三叔轻声轻气地说:“快拿私章来。”
“什么?我们来得急,又不懂办事规程,没有带私章,恳求会计能否通融通融。”
王会计说:“实在对不住,这是规矩,也是手续,不盖章绝对不能付款,你们快回去拿章吧!”父亲一听,脑中“轰”的一声,差点晕倒,万般无奈,只好忍气吞声,打马回朝。
经过这么一折腾,不觉时近中午。天气骤变,北风呼啸,雪花纷飞,我父亲和三叔拖着疲惫的身子,顶着风雪,忍着饥饿,怀着万分的悲痛,高一脚低一脚,跌跌绊绊地抄近路赶回到家。
母亲迎上去问:“钱借到没有?”父亲突然失声嚎啕大哭,就为这五块钱贷款,父亲和三叔忍饥挨冻,牵肠挂肚,等前伺后,低三下四,马不停蹄地跑了两趟野沐家信用社。这番经历,父亲似“寒冬腊月喝凉水——点滴在心”,终身不忘 。
在亲戚朋友庄邻的帮扶下,俭朴而体面地办完了祖父的丧事,“挑过担子知轻重,经过风霜识饥寒”。父亲体会到了求人难的道理,在以后的生活磨炼中逐步养成了鲜明的个性,与其跪着求人,不如站着求己;宁吃万般苦,遇事少求人。
父亲自立自强,勤劳俭朴,不畏艰险,不停创造,好似一台永动机,一点儿不知道享受。岁月流逝,往事难忘。那年那月的雪花漫舞,卷起送别祖父西去天国的缟素旗幡。是泪水翻飞,还是心潮逐浪?啊,送葬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我慈爱的父亲,他那坚定的脚步,永远烙印在我的心田。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