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两块豆腐
戴永久
1958年,全国农村撤乡建社,思想大跃进,生产大呼隆,吃饭大食堂,产量放卫星,冒进胡夸,结果造成1959年农业大幅度减产减收,1960年又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这接二连三的折腾和打击之中,遭遇了1961春天这个三年困难时期最为艰难的时日。
农村人口,每人每天计划供应半斤原粮。每月一人一两食油。可是,生产队自产的粮食加上国家补差,仍无法凑足计划需要。情急之下,不得不将山芋(三斤抵算一斤原粮)、胡萝卜(六斤折合一斤原粮)充当粮食来充数。
这点少得不能再少的粮,真是用针穿起来吃也不够,一般的人家都是一天只吃两顿充饥。
那年,我正在张沐上中学,按规定:中学生每月补足28斤成品粮,二两食油。但由于各生产队提供的部分粮食乱糟混杂,且数量不足,使得学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天三餐从原来的“二干一稀”,改成“一干两稀”,即中午四两粮蒸饭,早晚各二两五粮煮粥。
这个待遇比生产队人口计划领粮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但作为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半桩子,饭缸子”来说,每到上下午第三节课时,同学们个个肌肠辘辘,头昏脑胀,没精打采。
晚上,自习课后,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就拿出热水瓶,用开水冲飘着糁花儿的薄粥喝起来。有的同学将花几分钱买的酱油倒一点碗中,用开水冲成 “神仙汤”喝。还有的同学空口吃着咸菜或萝卜干“杀馋”。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同学都无“枪炮子弹”来镇压,肚子“饥哩呱啦”地造反和革命,万般无奈,就说几句笑话打岔充饥,消磨时间。
搬运工人劳动强度大,隔三差五,粮管所视工人辛苦程度,照顾几块豆腐计划来补充营养。工人们相互调剂,这次我的给你,下次你的给我,轮流将几块计划豆腐集中带回去全家享用。
有一次,父亲带了豆腐回家,母亲用小钵子舀了有两块豆腐的份量,想让父亲趁中午去张沐上班顺便带给我吃。
不巧,这天下午,父亲被安排到粮库搬装豆饼。幸好二叔当天下午被安排到张沐供销社上货,父亲随手举着盛着豆腐的钵子对二叔说:“老二,这里有两块豆腐,烦你顺便带到中学,送给永久解解馋。”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二叔这天心情不好,板着脸,他非但没有接豆腐钵子,反而漫不经心地说:“就两块豆腐,吃下去,又不养块肉挂下来,何必兴师动众地烦这个神。”
父亲看他绷着个脸,心里就不舒服。听他这么一说,不觉火冒三丈,气呼呼地冲着二叔骂道:“你这个绝83代,即使抱来个‘野种’,还含在嘴里怕咽下去,顶在头上怕掉下来。我自己亲身养的,难道还不如你抱的值得惯的?”
二叔被当头一顿臭骂,脸色铁青,一时无言以对。待缓过神来,父亲已气冲冲提起钵子,大步流星,向张沐中学奔去。
中午,当我从汗流满面的父亲手中接过温热的钵子时,父亲说:“永久,快趁热吃了吧。”说完,转头就回,一路奔跑,拼命赶往蛙庄粮库,投身到紧张的重体力劳动中。
父亲饭后往返多跑这十几里的路程,送来的不单纯是豆腐汤,而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啊!
回到宿舍,打开钵子,发现半钵子白嫩的豆腐,汤上漾着如丝如线的油花,碧绿如玉的葱花点缀其间,未动筷子,葱花豆腐香就沁入我的心底。
这天夜里,我躺在课桌上过宿。当时学校初创,寄宿生没有专门宿舍,晩自修结束后,男同学将课桌一并,铺上自带的被褥当床休息。第二天,起床后收好铺盖,放开课桌,打扫好卫生继续充当课堂。
春夜,同学们都进入梦乡,而我眼睛闭不着,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家中愁吃愁烧,母亲正在“坐月子”(生养四弟小林),终日操劳,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弟妹们嗷嗷待哺、忍饥挨饿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作为父母的长子,我坐在学校里读书,不能为家庭分忧解难,反而给父母增添牵挂和负担。我能为家中度过难关做点什么呢?父亲白天送豆腐的情景给我极大的启示。
第二天中午,学校开饭,不容多想,我用网兜提着盛了饭的钵子就往家跑。到家后,把钵子中半斤米饭往桌上大碗里一倒,双手捧给母亲说:“妈妈,你趁热吃吧,千万别饿出病来啊!”
母亲含着泪花伸出颤动的双手,接过饭碗久久说不出话来。片刻,她看着我连喝了几碗无粮(没有打底的粮食)糁儿粥,缓缓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大伢儿啊,现时你正动身长,在学校也是忍饥挨饿的吃不饱。这饭今后千万不要再往家里送了。你这样做,反而叫我们心里难受。”
我安慰说:“妈妈,我年轻,没有病,挺一段时间,待新麦上场就没事了。”说完提着空钵子赶回学校上课。
就这样,麦收前的一个多月内,我每天中午(下雨除外)都要来回跑上十几里路程,为的就是给母亲送上这半斤米饭。
后来,得知为送豆腐的事父亲和二叔闹别扭。我就心平气和地劝父亲:“其实二叔二婶从小对我非常疼爱,每次外出回来,不是买玩具,就是带吃的,从来不曾空过手,我一直对他们特别亲。二叔是个坦诚的人,他当时的几句实话,被你挖苦臭骂,实在冤枉。”
谁知父亲却满不在乎地说:“无债不成父子,无仇不成弟兄,气头子上的几句话,你怕哪个还会往心里去的。”
豆腐是中华祖先的发明,吃豆腐有利于身心健康。半个多世纪来,我吃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豆腐,也尝到过大橱高手精心制作的特色豆腐。然而,论滋味感受,说营养价值,凭心而讲,还是父亲送给我的那半钵子豆腐最诱人,也最养人。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