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伊消得人憔悴
缪荣株
从小就想当英雄,《英雄儿女》的主题曲伴随着我的人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1992年我在县人行行长岗位上摘除了右眼球。好好的人失去一只眼,怎能不痛心?然而我想在和平建设年代,不要我们流血献身,为工作损失了一只眼,我无悔。
泰州姜堰区港口古镇(现已和里华合并成华港镇)是我永远牵挂的地方。她域内一万多亩土地,两万多人口。据《(崇祯)泰州志》记载,明朝时是泰县(县城在泰州)五个古镇之一,民国初年一度时期曾为港口市。曾在江苏省泰州国 民 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任中共地下党总支部书记的姚力,1940年7月与王澄同志领导该大队举行了"港口暴动",集体加入新四军,参加了著名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决战",为抗日战争和祖国的解放留下了历史佳话。
我1968年从南京师范学院(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和秘书工作十四年,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1983年9月,在 邓 小平重用知识分子政策下,我这个书生被派到港口镇任党委书记。
那时我心里有个小九九,以著名作家柳青、赵树理为榜样,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干出业绩来,作为创作的丰富源泉。在港口任上,我严要求从点滴做起,拒绝请客,挑龙溪岗鱼塘自买扁担簸箕,重大决策听取群众意见......
那时,港口工业经济正面临着滑坡,民谚说:“港口西边一条边,四个工厂不冒烟,群众天天来要钱,干部心里如油煎。”经过企业整顿、班子调整、外引内联,企业有了生机,上海、南京多家企业纷纷到港口办联营厂。
当初,在贯彻1983年中共中央农村改革1号文件,发展副业生产时阻力很大,港口有一万多亩水面荒着,群众养鱼怕偷怕漏怕政策变。挑集体鱼塘,他们说:“挑剩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
党委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动3000多人,利用两个冬天,挑成了近500亩鱼塘。我们还在全镇狠抓河沟放养鱼。上溪是个近八千人的大庄,为了打消群众养鱼怕偷的顾虑,我参加庄河承包并邀县长、副县长入股参加,名字和承包人赫然写在溪西渡口墙上,这样全镇所有的庄河都放养了鱼。
在集体开发鱼塘后,我们又发动群众在田边地头个人开发精养鱼塘。夏溪村农民夏宝鱼和儿子利用两个冬春开发精养鱼塘14亩,在镇冬训班上现场演讲后一时成为典型,这样,全镇掀起了养鱼致富的热潮。夏宝鱼和我交上了朋友的散文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群众养鱼致富后高兴地说:“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现在到了港口,群众都说到了鱼窝。

后来,由于我长期辛劳落下了内分泌失调的病根,县委照顾我到县人民银行任行长。我在人行工作期间,得知省农林厅有支持发展养鱼的资金,就主动和上面联系,支持港口镇龙溪港集体养鱼事业的发展。
隔壁乡的党委书记因一时不能还南京联营单位的款项,请我去帮助商谈,于是同行南京。他夸我说:“调离港口这么长时间,老书记还关心港口的发展,真不容易!”
内分泌失调的病又称甲亢突眼,睡觉时闭不拢眼睛,容易感染细菌。1992年9月,由于忙于工作没有及时看眼病右眼球染上了角膜炎,最终导致摘除。
时光转到了2003年秋,已经70岁出头的夏宝鱼照例每年来我家。这次他和以往不同,有点儿心事重重的样子。他既想讲出原委,又怕麻烦我。我从聊天中得知了他的苦衷。
原来,宝鱼当初开挖的14亩精养鱼糖,还没到承包期,镇政府却要发文收回,重新转包。理由是有人利用挖鱼塘卖土,镇里要刹卖土风,于是“一锅端”,从而引起包括宝鱼在内的全镇养鱼户的不满。
我听了后,思忖再三,总觉得这样做不符合党中央1号文件精神,刹卖土风和解除鱼塘承包合同是两回事,这有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味道,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1986年县多管局发的水权证,上面明明写着20年不变。
为慎重起见,随后我带着县政府发给宝鱼的《水面使用权证》,找到县委农工部负责同志进行政策咨询,得到维持承包合同肯定的答复后,马上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港口镇主要负责同志,讲明政府应该按合同办事的严肃性,指出搞"一刀切”的错误。
没过多久,原港口镇政府便撤销了先前的决定,维护了宝鱼及全镇300多户养鱼户的切身利益。后来,夏家继续承包鱼塘,又租赁经营了150亩田养螃蟹。在宝鱼的带动下,下溪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千亩螃蟹村,目前正在积极申请注册“宝鱼”、“桃花源”牌螃蟹。
任职港口为我奠定了创作的基础,退下来后我前后出版了5本文学作品,主编《姜堰名人》参加了江苏省作协,当选为姜堰区作协主席,成为《泰州晚报》专栏作家。33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去港口镇采风,2018年去了五次。我写出了散文《农民朋友》《好汉老徐》《港口会盲友》《名人在港口》《在港口当书记的日子里》《父亲写我的人民来信》《当年我在港口带领群众挑鱼塘》,小说《好戏在后头》《光堂棍轶事》,报告文学《为“护卫使者”增光添彩》等十多篇反映港口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散文选刊》《泰州晚报》上。
近年来,为了宣传古镇的历史文化,出生古镇的一批文学爱好者包括在外工作的还创办了《港口古镇》公众号,我积极支持,并经常投稿。
在港口镇三年,我把爱奉献了那片土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让我在精神层面收获更多,我的人生更精彩。文化人称赞我是“农民的好书记,文化人的好朋友”,“半世为官未入僚,不打官腔唱民谣,赤子之心天可鉴,真情笔底波滔滔。”
我孙子上小学时发表在《扬子晚报》上的文章赞扬说:“我爷爷虽然只有一只眼睛,但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有个朋友外出旅游,每次都从有价值的江河湖海里用矿泉水瓶装上水带回家作纪念,现在已经收集到200多瓶。我也学他样,从港口带回一块土留作纪念。
祖国是个大概念,也是具体的。据统计全国乡镇级合计41636个,港口只占千万之二百零四,是祖国的一点点。对港口的热爱,也就是对祖国的热爱。虽然我离开多年,她每一个前进的步伐,仍然时时牵挂着我的心。
原载《罗塘》杂志,获得《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一等奖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11月5日已发15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