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班好,才是真的好
文/慈元忠
前些年,教育界有三句话流行了好一阵子,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在想来这话也不错,可怎么落实?就是一个问题了。在此就课堂教学落实这“三个为了”谈点想法。学校教育以教学班为单位,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如果教师有了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自觉,并将此落实在每一天、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那么这“三个为了”的口号在课堂教学这个学校教育的核心上就做实了。
(一)教师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师好,学生好;学生好,教师好;师生好,学校好;学校好,教育好;教育好,家庭好、国家好、民族好。这里说的“好”,包涵着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思考,对家国同构理念的一种实践,是师生对命运与共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其中饱含着师生感受到的教育教学带给彼此的快乐和幸福。这个命运与共的“好”,是师生人格平等的结果,也是对生命和教育怀有敬畏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师生命运与共的要义所在。在有限的自身能力和无限的人生欲望中找到平衡,是教师首先要学会的人生哲学。好的教育一定来自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也一定来自教师心怀敬畏对学生寄予的无限美好的希望。只有学生的崇敬之心,教师的敬畏之心,水乳般交触在一体的时候,师生命运才能与共;只有教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多地溶化在对每一个学生的无限美好寄望中,师生命运才能与共。
师生命运与共,教师要笃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播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种什么树种结什么果。教师,你相信学生会成为啥,学生就会成为啥;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就像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长得一样高,考试成绩也不可能一样好,但每个学生各有优点,各有其长是一定的。只要着眼学生发展,托起学生未来,学生就会充满生命活力,绽放智慧光彩。老师要让全班好,就必须想着让每个学生达到自己的最好。全班好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好。

(二)教师要让“教育即生活”成为师生每一堂课真实而美好的人生体验。生活贯穿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教育不仅是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应该是生活。这种生活是教育不断适应学生,学生又不断适应教育引导的双向并行且递进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现实生活,又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生活过程,更是一种关注生命意义不断提升的积极向上的生活过程。在这个生活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命意义出发,循着生长的价值,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在场的人格平等的学习交流和心灵互动,共同经验着丰富而有意的精神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本源。
幸福美好的生活需要创造,也需要把握,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本真。师生朝夕相处数载,彼此在课堂教学中畅游于知识的海洋,感受相互成就的畅快,愉快地度过这人生的大好时光,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体验啊。一名教师从教几十年,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和学生度过的,我们为什么不把这时光赋予更多生活的意义并和学生命运与共地让这生活带给彼此更多成长的喜悦呢!
(三)教师要营造适于每个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是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生长。教师要让全班好,就必须用足心力把课堂培育成最适宜于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充盈着平等民主的教学空气;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奋发力量。
承认并尊重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是教师人性最闪光的地方。学生坐在课堂上学习,要有心理安全感,不能总是有种莫名的圧抑而惶惶不安;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既能够得到很好保护,又能自由舒展;其个性不但得到了尊重,还能恰到好处地发挥。课堂教学,师生结伴而行,教学相长,互为促进;同学结伴而行,取长补短,互为榜样。教师的教学具有包容万千的气象,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和交流,不怕学生向自己说不。人世间,人人求公平。教师只有深刻地认知教育公平的真意,才更懂得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意义。在平等民主的土壤里,教师埋下的一切良种才能健康地生根发芽;在轻松清新的人文环境中,教师的教,才更加从容淡定;学生的学,才能更多地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探索未知的乐趣和生命成长的强有力的律动。
铸就一个良好的学风,才能更有力地抵御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问题。人生一世,总是正负能量相互碰撞。求学之路既要战胜各种外在困难和干扰,又要战胜自身内生的各种问题。教和学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因此,学风铸就,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生需要昂扬向上,需要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好的学风不只使学生当下受益,更会使其终生受益。为学之要贵在勤与恒。勤奋善求是一场历练,持恒不辍终将收获善果。中高考后,师生都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勤奋是通向彼岸的桥梁,成绩是师生的荣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师生的人生和未来。学校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课堂应该是最有文化味道的现实生活。好的教学风气,形成好的教学文化;好的教学文化不仅润泽师生成长,影响师生一生,而且是师生命运共同体最好的凝固剂。优良的教学风气,必如和煦春风,吹拂每个学生茁壮成长。

(四)教师要懂得自己好才能全班好。“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学高之人、身正之辈。
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学过程,教师要以平等之心,看待、理解、观察、重视每一个学生。一个班的学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差别,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能只简单地搞大而化之的“大水漫灌”,要多一些问题导向的“精准点滴”。以问题为导向,要选准突破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小到大、由点而面,不断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不断累积教育成果,不断提升育人境界。这要用心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使教学活动多一些针对性,少一些盲目性;多一点个性化,少一点空泛化。理解孩子一时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克服恐学心理,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真笨”“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之类的话,也不要有鄙视不屑的神情。
我们的教学行为要处处体现科学精神。教育是有规律的,唯有行其道,才能产生好的效果。科学精神体现在理论与具体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的恰当运用。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智慧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在逆境中迸发。教学中处处体现了科学精神的你,是因为在实践中真正把握了教育规律,灵活地运用了教育规律。教师要累积化“蓝”为“青”、点铁成金的气度和本事;要有立言立派、成名成家的勇气和作为。教学,玉人之举,树人之为,欲成正果,当循其理。
我们要增强管理出效益的意识和本领。课堂教学管理可以约束人,也可以点燃人。教学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教与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使师生都能焕发教与学的热情,且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彼此都能得到更多获得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管理,就是好的教学管理;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便是真正的教育。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参透学生这个和教师平等的“人”,并从人的需求、愿望和可能出发,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全班同学都能不断成长进步。教学管理,以人为本,从人开始,才能效益倍增。
我们要不断解放自己。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我们常常遵循原有的习惯行事,沿袭“过去我们都这么做”的惯例,却无觉这已成为陈规陋习。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没有学生生成的教学绝不是好的教学。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有教学内容上的适合,也必须匹配以适当的教学形式,以使二者达到相得益彰的统一。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生成,是教师每天备课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要勇于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勇于突破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我们的教学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学习,不能使学生有所生成,就要突破、就要改。教师要有知己不足而勇于低头的修养。时常省思自己的欠缺和不足,是对教育和学生应有的尊重与敬畏。解放自己从心开始。
我们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教师光荣,教师伟大。教师之责,重于泰山。泰山压肩,是因为教师既担负着学生的未来,又担负着国家、民族的来来。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爱三尺讲台,爱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与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理所当然的应该统为一体。一个人,自从有了“教师”这个身份,就要承受伴之而来的责任与荣光。亲其师,信其道。师行生效,是一种无声而有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职业只允许你崇高,只允许你赢得学生的尊敬。这是全班好,才是真的好的根本。
人生有一种自豪感是“国富民强”,而这种自豪感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当你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实现了全班好的时候,当他日闻听你的学生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的时候,那喜悦里一定涵着国富民强带来的自豪。教师啊,我们要有匹夫有责的教育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职责担当。
全班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愿景,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