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劳武结合”
笔者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下叶,有过一次“劳武 结合”的经历。
1973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全镇13个民兵连百余名男女民兵排以上干部,齐刷刷地集合在镇剧场,听取武装部范部长所作的“劳武结合”动员报告。
范部长振振有词,掷地有声地说:同志们,我们的宿敌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做梦都想从中国这块“肥肉”上狠狠咬上几口,无时不刻地虎视眈眈,张着血盆大口,气势汹汹的企图犯我主权,掠我资源,用铁蹄践踏我国土,妄图再把中国人民沦为亡国奴,让我们贫下中农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
他们在我边境陈兵百万,并纠集 某些反华势力,狂妄叫嚣“侵我中华”。尽管敌人的疯狂是狂犬吠日,痴人说梦,枉费心机,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忘战备,练好手中枪,准备打豺狼。(热烈鼓掌)
同志们,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国家发展也不是吓出来的,我们有“两弹一星”这根打狗棍,有威武不屈,能征善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数百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有亿万忠于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民兵队伍,有七亿人民做坚强后盾,“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敌人胆敢来侵犯,把它全部彻底消灭尽”!
任凭敌人船坚炮利武器精良,他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英雄的中国军民面前,任何敌人终将被打的丢盔卸甲,人仰马翻。
我们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武装,有武装斗争的伟大实践,再强大的敌人在威力无穷,智慧无边,不怕苦、不怕死的中国军民面前,只不过是一群以卵击石,飞蛾扑火的跳梁小丑。敌人就好比一头“野牛”,一旦陷入人民战争的烈焰之中,全国人民一声唤,也会把他们吓的屁滚尿流,灵魂出窍,这头“野牛”就非烧死不可。(长时间鼓掌)……。
动员报告会结束后,刘干士给民兵干部宣布了训练《纲要》,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操枪基本动作。包括肩托枪、挂枪、立跪卧三种姿势举枪、敌火下运动等。目的:学会武器操持各种动作,掌握敌火下运动的各种姿势,为技、战术训练打好基础。
第二步:练技术、战术。主要练习半自动步枪和轻机枪的瞄准及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刺杀、爆破、地雷埋设、土工作业等。目的: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能打响打准,能与敌短兵相接撕杀格斗,能用炸药包炸毁敌碉堡和火力点,并能学会敌我识别,判定方位。每个民兵队员都能机智灵活,提高单兵战斗力,增强单兵行动能力。
第三步:实兵演习。重点是本民兵连,反敌攻占村庄和驱敌占据村庄,掩护群众转移,与邻村民兵协同作战,转运伤员,后勤保障等。概括的说就是吃、住、救、运、保、攻、防、走、打、藏。目的是锻炼提高各级指挥员判定敌情,果断定下决心,正确指挥民兵作战,协同友邻民兵,调动民兵队员作战积极性,放大力量合成,形成拳头,提高整体战斗力,用较小的伤亡,换取较多较大的胜利。
……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乡人武部培训了民兵排以上干部,系统地学习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理论,全面地实训了手中武器和战术动作,进行了实弹射击和手榴弹投掷,以及炸药包捆绑使用等。通过训练,形成了一边劳动一面训练,以劳为主,以训为辅,劳武结合,双管齐下,管好武器,科学组训,防止事故等共识。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将上述三步训练过程全部展开描写,仅写民兵落实上级要求的一点花絮)
民兵干部集训结束了。乡人武部发给我们民兵连50支“三八式”步枪,我们一行十几个民兵干部护送着装在牛车上的武器,欣喜若狂的回到村里。
当晚,民兵连长申庆怀和副连长邵同祥、邵小增、邵长江、邵文廷等同志,把全村四百余名民兵集合到了民兵连部,传达了乡人武部动员会精神,提出了本连落实的任务,详细做了要求,举行了武器发放仪式。
笔者也领到了一支步枪。作为一个有生以来连玩具枪都没见过的山村孩子,第一次真的拿到了枪,那种心情要用喜出望外,欢呼雀跃,十分激动来形容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我背着心爱不够的步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转弯抹角黑乎乎的街道上,昂首挺胸地往家走着。这要在平时一个人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里,心里还真有“在家怕鬼,出门怕水”的胆怯呢。可那天夜里不一样,浑身上下从内到外充添了胆量,大有“身背一杆枪,神鬼也避让”的豪气,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迈着咚咚作响的步伐,回到了祖辈相传的农家小院。
俺娘赶忙从堂屋里出来接应我,看到我肩上背着一支枪,把娘惊吓得下意识地叫一声“哎哟”!你身上背的啥呀?我说是民兵连发的枪。娘说:枪啊枪啊,娘一见到枪,就想起小时候经常见到日本鬼子拿着枪到村里扫荡抢东西,吓得老人小孩东躲西藏的情景,恨的小日本子呀,把俺的牙咬的都咯咯响。今儿个看到俺孩子背上了枪,娘的腰杆子呀,觉得挺的更直了,胆子呀不知咋的,觉得更壮了。娘说:孩子辛苦啦,娘去给你拌点儿疙瘩汤。快50年了,当年喝着娘拌的那碗疙瘩汤难以言表的奢侈美味,仿佛还有那浓浓的余香。那份母子连肠,母子情深的感动和与之产生的正能量,将与我生命共存。为了天下母亲的微笑,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幸福,孩儿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奋斗贡献一份力量啊。
在训练中,我们总结出了“五快”、“四好”、“三奇”。五快:一是发现敌情快。派出机智灵活,执行力强的侦查小组进行远距离侦查,弄清敌人进犯或逃遁的方向,尽可能摸清敌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官兵素质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布设阵容,调配兵力,与敌争分夺秒,先敌占领阵地,先敌熟悉地形,构筑工事。
二是先敌开火快。兵贵神速,讲的是一个快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其不防,伤其软肋,先声夺人,先敌开火,有效杀伤敌有生力量,慑破敌胆,毁其心志,弱化其战斗意志,迟滞其行动。
三是交叉火力形成快。如敌成规模向我阵地进攻,首先要在敌人最便于向我冲击的区段布设轻重机枪进行正面迎头痛击,阵地左右侧的步枪射向敌群,成“#”字型火力网,有效阻止敌进攻,最大限度杀伤敌人。
四是射击位置变化快。战场情形瞬息万变,必须强调首发命中消灭敌人,不能打第二枪,必须采取以万变应不变的战术。
民兵队伍一般是配合正规部队作战或是围堵截杀被我正规军主力击垮打散的敌人。通常采用“袭扰战”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杀伤敌人而不给被敌人杀伤的机会,因此快速机敏变换射击位置至关重要。变换射击位置慢或是不够敏捷,都会付出很大代价,可采取向前投石块儿,向上抛掷物品,左右滚动等手段迷惑敌人,快速离开原射击位置,占领新的射击阵地。
五是阻敌打援,袭扰敌人快。明兵连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十人快速反应小分队,游离在易守难攻的地段上,专门用于阻挡进攻之敌,打击妄图占据村庄的敌人,通常采取在敌的必经之路埋设地雷阻击,先在敌头上插一刀,然后视情从敌腰部刺一剑,如闪电一般从敌后侧打一拳。干扰敌攻袭我的计划,打乱他们的进攻队形,分化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使敌处于进攻难得手,逃跑如坠铅,被包围时插翅难逃,束手就擒。
四好:
第一是信息灵通,相互联络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用有线电话、信号弹、发烟瓶、吹口哨、学鸟叫、模蛙声、吟虫鸣等形式,与县、乡人武部保持联系,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拳头,与其他班排小组,互知位置,互知任务,形成重点有设防,全面有兼顾照应。布好恢恢天网,疏而不漏一敌,让敌人有来无回。
第二是相互支援,形成优势好。努力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效果,不能“看见兔子就撒鹰”,要按计划、谋划进行。对有的敌人围而不打,有的敌人打而不围,有的歼灭在运动中,有的闷死在口袋里。使我方处于“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有利地位,充分发扬弱势装备的火力,在局部和全局上形成强于敌的绝对优势,使我方能够取敌“上将之首犹如探囊取物”,灭敌有生力量如风扫残云。
第三是虚实结合,神形隐蔽好。俗话说,“兵不厌诈”,要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不负于对手,就要有一套高于敌人的战略战术。比如,秋夏季,我们摘取路旁堰头上的青稞,编成“圈式”头盔,潜伏在草丛中,任敌有“千里眼”也发现不了我们的踪影,而敌人的行迹我们却尽收眼底。
我们隐身在玉米高粱地边缘,就在谷子地里做上若干稻草人,都给它们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远远看上去和真人一样,足能以假乱真,让真洋鬼子和假洋鬼子真假难辨。给他们造成“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迷魂阵。我们把民兵主力隐藏在村南旱河两岸,把有较好行动智慧的民兵小组部署出去,边战边退,诱敌钻入我们的伏击区,猛烈突然开火,将敌集中歼灭。
第四是全村动员,后勤保障好。年轻力壮的男女民兵,绝大部分布防在敌人可能出没的前沿阵地上了,为支援他们作战,保证有饭吃,有热水喝,伤员有人转送,老百姓有人转移保护,我们在村西“窟窿沟”的“锅坷廊”里埋锅做饭,在村南窑洞里存放枪支弹药,设置救护所和指挥所,动员身体好的中老年人具体实施,形成了攻防转运保藏“一条龙”的战术体系。
编辑整理: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