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本期《聚焦著名书法家胡江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春风拂面 空谷幽兰
——访吉林省弘华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胡江先生
写在前面的话
有人说品读胡江先生的书法作品,如春风拂面、空谷幽兰、香气袭人。
还有人说品读胡江先生的字,从外形到内涵,从表象到姿质,都是那么的和谐统一,可谓令人赏心悦目。
2021年新年的一天早晨,冰冻如铁的大地上,西北风吹着大片的雪花飞旋着。我如约来到了位于长春市东南湖大路与亚泰大街交汇处西南侧的一个小区,并在事先约定的单元门前停下来。
嗅着屡屡异样的书香气,我叩开了以篆书见长的著名书法家胡江先生的家门。我在胡先生工作室案子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我上下打量着他,也用余光环视着他的工作室。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入户门斜对面的正壁上,悬挂着的一幅胡先生精心创作的篆书作品:刘禹锡的《陋室铭》,其规格为6尺对开横幅,真可谓庄重典雅、精美至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了。
《陋室铭》的左侧悬挂着一幅竖幅小品《奋进》两个字;而《陋室铭》的右侧,悬挂的则是一幅竖幅小品《求索》。我想,胡先生创作这两幅看上去尺幅不大的篆书作品,从内容上看,其本意应该是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孜孜不倦,求索不断;每天都要一如既往,奋勇前进!

“青波访谈”作者李青波与吉林省弘华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胡江先生。
看到这里,我站起身来,案子上的两幅精美的篆书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其中一幅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另一幅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两幅作品的规格都是八尺对开。
胡江先生兴奋地告诉我说,这是他新近创作的,每一幅都是一气呵成的。望着这两幅融古铸今、审美意趣甚浓的精美书法作品,我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在胡江先生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他的书房,书房有两间不大的卧室组成。
我走进其中一间阳面的书房,入门处的上方悬挂着胡江先生自题的篆书《赋闲居》三个字。据胡先生介绍,他还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首藏头诗:赋予一寓得偏安,闲情无欲天地宽。居士若能都似我,士(仕)途商海少荒田。
坦率地说,一向对书房情有独钟的我,仔细地望着眼前书架上方摆放整齐的各类书籍,我更是有些欣喜:《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辞海》《辞源》等。当然了,更多的还是胡先生多年来购买收藏的大量碑帖书、工具书、参考书等等,诸如《中国书法史》《书法大辞典》等等。胡先生告诉我,只要没有外出参加活动,他每天都会把时间用在书写创作和读书学习上。
这时,我的目光开始由上往下移。一眼望去,书架的下方更是令我惊叹不已:左右几个隔断上装得满满的、足有几百幅折叠规范、摆放有序、摞了一摞又一摞的书法作品展现在面前。我想,这一切不正昭示着胡先生在苦苦追寻的书法艺术之路上的辛勤足迹吗?不正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持之以恒的耕耘和创作历程吗?
我情不自禁地再步入另一间书房。同样,书架的上方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些文学名著、古今中外诗书,以及许多胡先生书法创作所用的各种参考书、工具书等。而在这个书架的下方,令人惊叹的一幕又展现在我的眼前:数十卷已装裱或未装裱的各种篆书长卷,诸如几十米长的《道德经》《唐诗三百首》、十几米长的《岳阳楼记》等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切,望着这些胡先生精心创作的篆书长卷作品,我看在眼里,深深地为他的执着与勤奋、敬业与奉献,而肃然起敬。
坐在我面前的胡江先生,中等笔挺的身材,年龄虽已60大多,但红润的脸膛上嵌着的一双乌黑却炯炯有神的亮眼,给人一种精气神十足的印象。
胡江,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特邀书画家,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吉林联络处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老研会会员、吉林省弘华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艺海书画院副秘书长、长春大公书画院院长、吉林市甲骨文协会理事。
数字的诗篇
这里不是枯燥的数字,这里蕴含着辉煌和璀璨;这不是简约数字,而是闪闪发光的印迹,是令人感慨的诗篇。
在与胡江先生交流过程中,我突然想问胡江先生的是,近几年个展、联展及参加各种大赛不断,那么情况如何呢?胡江感慨万端地说:“2016年12月10日,长春大公书画院为我在长春西客站举行了我人生第一次书法个人展览;2017年8月20日,在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领导的策划和指导下,由长春大公书画院在华联6楼文化艺术馆,举办了我人生的第二次个人“四体书法展”;2018年10月17日,也就是重阳节的时候,吉林省艺海书画院在长春五环国际大酒店,为我举办了第三次个人《墨痕风雅》书法展。”
胡江先生思索片刻后说:“这三次的展览主题除第一次外,都是弘扬国学知识的甲骨文、小篆、大篆、繁方篆及行书、隶书、草书等作品,也有临摹的作品。每次展出的都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作品,并且均在120幅以上”。
在谈到近几年书法方面取得的成果时,胡江先生继续说道:“我手中现在存有篆书长卷《春江花月夜》《兰亭序》《滕王阁序》《礼记.大学》《礼记.中庸》《道德经》等,都是我精心创作的。不仅如此,我还精心创作了篆书长卷《琵琶行》《前后赤壁赋》《红楼梦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作品。”
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使胡江先生的书法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里我们记录了如下这样一组数字:2004年,其作品在参加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组织的《纪念建党83周年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一等奖;2016年在全国第十六届庐山杯书画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在“全国第五届梦想杯大赛”、“全国第十七届庐山杯书画大赛"中分别获得金奖;在参加“知恩图报”纪念赵朴初诞辰110周年书画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同年篆书书法作品在“翰墨丹心”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全国大赛”中获得银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在2017年中国好品牌艺术人物榜网络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2017中国好品牌 影响力书法家”荣誉称号;2018年、2019年作品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中国梦想杯”书画大赛特别金奖;第十八届及第十九届庐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和特别金奖,并授予“书画中国梦 优秀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痴迷的文学梦
自幼受外祖父熏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胡江先生,曾先后临习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黄庭坚的《松风阁》、颜真卿的《多宝塔》,习之数年。随着临习的逐渐成熟,曾先后用业余时间以行楷写完了《唐诗300首》《宋词300首》《元曲300首》,并进行了装帧。
胡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2013年,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吉林省著名的书法家吴自然先生。经过了一番的交流后,得到了他的赏识,并成为了我人生书法的第一个老师。在与老师的交往当中,老师的学风深深地感染了我。可以说是我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功研“黄体”书法,并有了一定的成就。”
说到这里,胡江先生停顿一下又接着说:“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我在去吉林市时,认识了在吉林市丰满区老干部大学任教的篆书老师任志刚和甲骨文老师赵洪喜两位。他们精湛的书法艺术造诣,深深地吸引了我,唤起了我对中国古文字的极大兴趣。也就是从那天开始,我便开始了篆书、甲骨文的学习。”
胡江先生还告诉我:“那时,丰满老干部大学的课程安排是周二上午的9点至11点,是篆书班的课,周五的上午9点至11点是甲骨文的课。
胡江继续阐述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便走上了去吉林市求学的道路。每天早上6点准时从家中出发,坐轻轨到长春火车站,再坐7点多的高铁去吉林。到吉林后,再换乘3路公交车赶往学校。就是这样,我风雨兼程的跑了两个学期。在这两个学期当中,我潜心学习,几乎每天都要吉长两市往返近8个小时。回家后就不断的练习。从那时起,我已经把书写篆书当成了我的必修课,每天都要写上几个小时。”
在采访的过程中,胡江先生还告诉我:“对文学的追求,使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达到了酷爱的程度。我是老三届毕业生,1965年入学后开始了我的初中学业生涯。在学校期间,我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位学识很渊博的老大学毕业生,他的板书十分的漂亮,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当然也很严格。可以说当时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班的很多学生在他的感染下,对文学的热爱都超出了其他学科。正因为这样,改变了我们的很多观念,使我对文学的热爱更加的痴迷”。
胡江若有所思地继续说道:“1968年我返乡后,虽然成了农民,但是骨子里的我仍然有个目标,那就是要成为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在农村的两年时间里,我总是孜孜以求、认认真真地研读一些文学著作,当然,有时也看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书籍。”
说到这里,胡江站起身来,似乎在想着什么。我迫不急待地问:“后来呢?”
胡江告诉我说:“1970年我进城后,一起工作的有一些1966、1967年毕业的老三届毕业生。因为一些共同的爱好,我们成了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论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在一起交流,也常常会背诵一些古代诗词和古代散文作品等。正是因为这样,我常常在睡觉前,躺在被窝里看一些唐诗宋词等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并于第二天上班的途中,或者工作之余进行背诵”。
对文学的爱好和执着的追求,使胡江先生的文学功底越来越深。胡江告诉我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底子,单位领导就经常让我负责板报宣传工作。有了这个平台后,我就在组织板报稿件之余,也写一些诗歌作品。正是由于对文学的热爱,我于1991年开始参加了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联合组织的自学考试辅导班。
在这个辅导班中,聆听了盛广智老师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史》,使我受益匪浅。其实我当时参加自学考试,不只是要一个文凭,更重要的是检验一下我的智商,还有就是系统的学习一下文学理论。我于1997年完成了从大专到大学的学业。由于对文学的酷爱,先后写了许多首诗词,其中有古体诗、格律诗和现代诗等等。”
只研浓墨写性灵
人们常说,书法是浓缩的艺术,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文字演练为艺术,并被人们欣赏,无疑,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胡江接着说:“1990年以后,我进入了机关工作。这样我就有了充分的时间,从此我就开始学习书法,那时我就用行楷通篇写了《唐诗300首》《宋词300首》和《元曲300首》等。通过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促进了我对古代诗词及散文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可以说受益颇深。后来我又先后用行楷写了《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作品,虽然是初作,但是也常常为之很欣慰。”
在谈到自己对甲骨文和小篆书法的学习时,胡江告诉我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通过对甲骨文和小篆书法的学习,使我对古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增加了我对古代先贤的敬畏之情,也加深了我对汉字本义的理解。为了加快对小篆的认知的速度,我不断加大书写量,从而加速和深化了对篆体字的认识。在2015年至2018年的几年时间里,我除了上班外,每天至少要习书300至400字,高峰的时候每天突破了1000字以上。”
胡江先生告诉我:“在2018年的暑假期间,除了一些正常的工作外,我连续创作了130幅作品,并作为10月17日的“墨痕风雅”书展的作品进行展出。正是通过这样大量的书写,不断增加了小篆字体的认识数量。在后来的创作中,达到了几乎不翻阅字典的程度,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创作技巧,对篆书的笔画符号等也逐渐地娴熟起来。”
书法是一种需要火候、需要锤炼的艺术,当一个人的人生感悟,他的内在学养还未能达到一定程度之时,他肯定不能通过灵感思维、凭借直觉,写出好的理想的作品来。
胡江接着讲道:“在不断的书写和创作的过程中,使自己对篆书的热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旦闲下来,便不自觉地拿起笔就写。为了连贯地进行书写,我常常为自己找些内容来创作,因此创作了很多的长卷作品,先后又创作了《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桃花源记》《道德经》《礼记.大学》《礼记.中庸》《红楼梦诗词》《毛泽东诗词》《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等作品。”
说到这里,胡江似乎更是有些兴奋地对我说:“书法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我的生活,可以说它已成为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稍微一闲下来点,就想拿起笔来搞一些创作,不写点儿东西,总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我们注意到,胡江先生不仅篆书水准显著提高,他的行楷、行草书体的创作水准也在不断的提高。他告诉我说:“我的行书书体,主要以“黄体”为主,有时也有一些突破,主要是从用笔、用墨和章法方面进行锤炼,偶尔也创作一些大篆和甲骨文作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胡江把屈子的这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自己总有一种愿望,希望有一天,在适当的时机,把我的长卷作品奉献给有关部门收藏,也作为我对中华书画艺术的一种贡献,了却我平生的夙愿。坦率地说,我总想着有一天能为中华传统汉字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叙述至此,我忽然想起近两年来,胡江先生先后4次参加我和我的团队与北京等多家机构,共同组织举办的全国书画名家作品联展等活动。每次参展,胡江先生都是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先后获得了一等奖、金奖和特别金奖。
望着胡江坚定的表情,听着胡江激情的诉说,我仿佛看到了他的明天将更加的美好!
艺术家作品展示

























《青波访谈》作者介绍
作者李清波(青波、清泉、一丁、远瞩),曾有过军旅生涯,后在党政机关任职20多年;曾任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副主席、中国北京书画院常务院长、《聚焦名家》、《当代书画名家》总编辑;曾出版40部、约三千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人物传记、散文集、诗集、政论文集、评论集等著作;曾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规模盛大的《深沉的思索》(1-5卷、300万字、近3000页)政论系列文集首发式;曾在全国各地组织大型联展、个展、笔会暨各种论坛等活动数百场;曾采写过包括省部级、地市级领导在内的300多位政界人士;采写过包括中国一汽集团总裁、深圳万科集团总裁、上海绿地集团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家;采写过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在内的千余位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采写过包括启功、欧阳中石、吴冠中、文怀沙、沈鹏、刘炳森、范曾、李铎等在内的两千多位书画艺术家。作家、诗人、评论家、策划家、主持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青波访谈”公众平台
或添加微信13844045676与手机同步
郑重声明:本人在微信公众平台“青波访谈”中所发表的所有作品,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欢迎微信原版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