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稞酒美也醉人
戴永久
1980年春节,是我在藏度的过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春节。
那时藏区民间仍以过藏历年为主,藏历新年,是以藏历为依据创建,至今已有九百五十多余年历史,沿袭至今,成为藏区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
藏历年和汉农历年的时间比较靠近,一般相差不过两三天。在民间,进入藏历十二月份就开始忙碌起来,备办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男的剃头,女的梳洗辫子,藏语叫“古捕”。在经堂佛像前陈设“五谷斗”,斗内插上青稞穗,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在农牧区,人们还喜欢用哈达捆扎一束青稞穗子挂于灶房柱上,或在房门顶端的每根支出的木椽上,涂上牛毛和酥油,祈求牲畜兴旺粮食丰收。各家各户浸泡青稞酒,用酥油或清油炸各种果子,制酥酪糕(用酥油和干酪制成的糕,藏语叫“特”),做“融酥”(酥油融化而做成,藏语叫“英”)等,煮好牛羊肉,备齐节日用品。
藏历二十九的晚上,煮食由米等合煮的九味稀粥(类似内地的腊八粥),藏语叫“葛抖”。大年三十,藏语叫“南旺”,晩上,家庭主妇要备好第二天清早的引火柴,以便初一早起生火,一点就着,一吹就燃,象征着新的一年全家万事如意。
除夕晩上,家家户户还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在佛像前摆好各种各样的果品和食物。大年初一,每家还得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吉祥水。男女老少见面都要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洛桑扎西德勒”(新年好)。
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大家在一起喝青稞酒、酥油茶,互相祝酒,尽情欢乐,此项活动持续三五天。
新年期间,大家还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围成圈儿跳锅庄舞、 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日以继夜地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政府机关和部门,安法定春节照例放假,並安排援藏汉族干部到县集中共度新春佳节。
年初一早上,江苏在加查县援藏几位干部在领队辛国发、曹恒龙二位书记的带领下,去给几位藏族县领导干部拜年。藏族干部大多在内地民族学院学习过,普通话讲的都相当不错,经过长时间与汉族干部合作共事,耳濡目染,相互之间的风俗习惯已心知肚明。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达格桑卓嘎(女)副书记家时,格桑卓嘎书记按照藏族习俗,依次给上门拜年的人一一敬酒。唱祝酒歌是藏族敬酒的最高礼节,敬酒时双手将注满酒水的杯子捧在胸前放声歌唱,唱罢将酒杯举过头顶弯腰献上,每人每次连续敬三杯酒,你若不喝,她就唱个不停,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辛国发和曹恒龙二位书记都是酒场老手,区区三杯青稞酒,自然不在话下。青稞酒用当地特产青稞麦酿制,酒精含量八至十二度左右,相当于内地的黄酒。该酒为藏区特产,男女老少人人饮用,无一例外。
可是,作为有身以来滴酒未沾的我来说,这三杯酒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槛”。正当我心事重重盘算着如何才能过“关”时,格桑卓嘎书记,已经双手捧着酒杯,笑嘻嘻地来到我的面前。我赶忙走上前去,招呼道:“谢谢书记关爱,但我实在是不会喝酒,不信你可以问辛、曹二位书记。”说着我向家乡二位书记投以求援、期盼的目光。
“是吗,二位书记?”格桑书记扭头问道。
“是的,他是从不喝酒。”辛国发书记不假思索的随声应道。我心中一喜,急等曹书记定音解套。
哪晓得曹恒龙书记嘻笑着,不慌不忙地说:“他白酒真的是从来不曾喝过,青稞酒嘛,少来一点,意思、意思。”
格桑卓嘎书记像奉了圣旨一般,双手捧着酒杯就唱了起来。这一军“将”得我没有退路,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一咬牙将杯中酒喝了,就打算开溜。哪知格桑书记得胜不饶人,双手捧着酒杯唱得更欢。
真是人在酒场,身不由已。在一片轰笑声中,我被动地将酒喝完。喝第一杯时,感到丝丝酸辣;二杯酒下肚,已是满面通红;喝罢三杯酒,我只觉得脑胀难受,头重脚轻,晕晕沉沉,不能自主。见状,同事们就七手八脚地把我扶到招待所床上休息。事后才知道,我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了将近一整天。
这期间,大家分头一刻不离的守候服侍,直到我醒来,众人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曹恒龙书记看着我喝了半碗米汤,关爱地说:“哪晓得你这家伙是只‘纸老虎’,真的把人吓死了。若真的惹出了什么事来,我怎么向组织交待?又如何面对你的家人呢?”接着他又认负其真的叮嘱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往后这样的‘酒’玩笑,可千万开不得。”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