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古代修筑的人工运河):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法律地位。
2007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工作,终于在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开凿历史:
第一次: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初次开凿的部分位于现在的浙江绍兴境内的山阴古水道,相传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而命名的。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攻克了楚国和越国之后,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也就是咱们说的一期工程。
第二次: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以南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