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文娱宣传
戴永久
今年春节,万恶的冠状病毒来袭,为防疫情扩散,全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防控病患的人民战争之中。这次防范的要求和措施为延长春节假期,全员各自居家休息,“少走动,防扩散”。我在家看电视,玩扑克,弄手机之余,不由怀念起昔日喜闻乐见的春节群众性文娱宣传活动来。
那时城乡文娱生活相对单调,不用说电视,连广场电影也难得一见。平日里,只有靠自家有线广播和集体活动场所的高音喇叭收听新闻、天气预报和说唱等文艺节目。因此,节日期间群众性的文娱宣传活动成为当时群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当年文娱宣传人员以回乡知识青年为骨干,吸收有文娱天赋的男女积极分子参加。入冬后每天晚上自动前往大队部学习编排节目,不计报酬。进入腊月,选定有演出节目的人员,开始白天参加排演,生产队负责给予同等劳动力的工分报酬。
每到晚上,大队部里都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明亮的汽油灯下,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如此这般,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夜下午。
排演节目的内容,除少部分自编自演外,大多来自县社文化馆站自办刊物上定期提供的资料。记得当年黄显宇,夏荫祖老师编写的紧扣时代脉搏,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的各类小节目最受基层各宣传队欢迎。
演唱使用的曲调也是五花八门,不拘一格。既有本地口口相传,群众喜闻乐见的自由调,也有从扬剧、淮剧,淮海戏、锡剧、黄梅戏、越剧、采茶戏等地方剧种中各取所需移植套用而来的精美曲调,更有耳热能详的地方小调、流行歌曲,特别是“样板戏”中那些经典片段的学唱,群众更为欢迎,百听不厌。
节目编排采用“群策群力,以群教群”的方法,参演人员三五成群,自选题材和节目,先聚在一起,拼凑起节目演唱的框架,再经有实践经验的大哥大姐们指点,最终经宣传队负责节目编排者认可,即列入演出项目进行正式排练。
那时,我任职的新河耕读小学的文娱宣传队异军突起,孩子们生动活泼、天真烂漫、雅气十足、情感投入的演唱,受到邻近大队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一时成为大队文艺宣传队拉得出,打得响,拿得出手的一张王牌。
大年初一早饭后,参与演出的宣传队员先到大队部集中,敲锣打鼓,集聚观众。随之,各生产队的男女老少纷纷自带板凳,三五成群,急冲冲赶到演出场地,约定俗成地在场围出个半圆圈,待人来到七打八,文娱宣传队的报幕员随即登场,给父老乡亲拜年后,宣布演出开始。
那时演出的节目内容大多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听得懂,看得真,喜闻乐见。形式除快板、说唱、相声、表演唱、清唱、活报剧,挑花担等形式担纲外,各具地方特色的打莲湘,荡湖船,踩高跷,走马灯,舞龙灯等传统节目更是五彩缤纷,吸人眼球,成为百看不厌的压台戏。
从初二开始,邻大队之间宣传队相互拜年演出,一天之中上下午分别到两个大队各演出一场。这样年初一至初五五天下来,演出达十场之多。不少家长为看自家孩子的演出,天天跟着宣传队看热闹,一场不拉。一时间宣传队所到之处,男女老少争相观看,人头涌动,热闹非凡。
从正月13上灯到18日落灯的这段时间,公社文化站牵头,抽调各大队文艺宣传队携代表性的优秀节目到公社会演。每天晚上安排三到五个大队的节目参演,公社文艺宣传队的专场演出当仁不让的作为压台戏。
演出期间,公社文化站组织相关人员由始至终观看节目,统一目光,挑选出一批优秀节目,事后统一组织,分片(即几个大队一组)赴基层,巡迴演出。
当年跃进大队许志明、于秀英演唱的“逛新城”;立新大队即蛙庄村的舞龙灯;东升大队即原包许村的走马灯;新河耕读班小学生的小演出及光明、前安等宣传队的表演唱等节目,各具一格,风行一时。特别是公社耕读辅导员兼文化站长祝家荣和张沐中学教师李玉生二人联袂排演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全剧,更是惟妙惟肖,让人耳目一新,百看不厌,成为当时姜堰南部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那时的春节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似觉粗俗简陋,却给人留下幸福满满的记忆。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