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邓连朝
听着幸福中国年的系列歌曲,看着同事在微信群里的今昔对比感慨万千的发言,我的心情再也难以平静。过去的一切一切涌上心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件件往事撞击着胸怀。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描写了李白被贬夜郎途中,忽然接到唐肃宗大赦得以回家团聚的喜悦之情。经过十年文革乃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错误的冲击,我国错失了迎头赶上二战以后的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决议,又何尝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出望外,又何尝不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殷殷期盼!
轻舟已过万重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念念,再念念!”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我,给母亲读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尤其关于实行农村自留地政策,母亲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下好了”母亲边做着针线活,边两眼发光兴奋的一遍又一遍的这样嘟囔着。对于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自留地及其有什么好处的我而言,给母亲读过了也就抛到脑后了。但是母亲却远远不是这样,一家六口人挤在一分八厘大的小破院里,实在是无奈之举。现在好了,政策变了,要新宅基盖新房子就提上了日程。就在我给母亲念过报纸不久,母亲就找到大队里要一个新宅子。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连吃的都顾不上,居然还要新宅子,盖新房,实在不可思议,自然被大队里一口回绝。不过母亲并不气馁,对于新政策将会带来的好处坚信不疑。不久村里进行新农村规划,大队里主动找到我母亲划拨了一块新宅基地。这块新宅基地距离我们小学很近,一到课间,我就跑到那儿或站或坐一下,第一宣誓主权,第二畅想着住在这里的美好情景。
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憧憬住新房子的美好情愫里,我上完了小学,考上了初中。就在初一下学期开学前,生产队里召开了分地到户承包到人的会议,并抓阄分地。当时步子很小,说是分地,实际上跟平常分配劳动任务一样,每块地都按人口一户不拉地分了下来。大型生产工具和牲口还是集体的公用的,每家每户只是负责管理,跟后来的包产到户有着很大不同。说实在的,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尤其是水利条件不好:不浇地庄稼旱死,浇地禾苗碱死。分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始的那几年,并没有教科书上写的那样,一年一进步,三年大变样。同时地块都很小又没钱的乡亲们,基本上靠人力畜力种地,这可苦了过去在生产队里混工分的人们。以至于他们在按口粮地和承包地重新分配时,干脆只要口粮地,不要承包地,弄得小生产队长很为难。直到村里先后打了几眼大深井,改变了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提高,人们得以加大投入,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轻舟已过万重山。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里党支书忧心忡忡地说,目前咱们村里有着70多个适龄青年打着光棍云云。一片老碱窝,吃的都顾不住,更别说盖房娶媳妇了,本村里姑娘都出嫁了,小伙子却很难成家。1982年本村里砖瓦厂投入运营,尤其是1987年春四•二九路开通后,青壮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好,手里的存款越来越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短短几年时间,村里的光棍汉纷纷脱单,进入了娶妻生子的快车道。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人口早已倍增了。看着栉比鳞比的高房大屋,甚至沿街的二层小楼,听着新媳妇小孩子的说笑声,老支书终于释怀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早已变得面目皆非。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老百姓种地也越来越懒了。不锄地打灭草剂,不割麦子不扬场,不掰棒子不砍棒子桔,不拔花柴……联合收割机、掰棒子机、粉碎机,拔花柴机……粉墨登场代替了人工。人们变得越来越馋,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吃上的馍馍卷、猪牛羊肉,而今变成了一日三餐、家常饭。多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好吃好喝的东西,现在却是素然寡味。人也变得越来越不安份守己,甚至连村连家都不要了。闲下来的人们千军万马奔赴大城市,在建筑工地、大工厂里讨生活,除了户籍是农村的,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农民了。家里的好房好院没人住,扎堆到县城买楼,孩子早早地接受了城市的良好教育,农村仅仅成了出生地和户籍所在地。过去站在街上喊一嗓子,一呼百应的场景不复存在,村里大喇叭也被微信群里通知取代。过去几十里地的远亲,今天变成了天涯若比邻。距离不再是问题,“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每天都在上演。
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几十年社会生活变得面目皆非,日子越来越好,挨饿受冻成了遥远的记忆,贫穷落后成了孩子嘴里的神话故事……轻舟已过万重山,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正在描绘着精彩纷呈的当前。《好日子》响彻在耳边,回荡在心田。
2021年2月8日早晨于颐和绿洲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