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眷眷“楝”情
朱美玲
我居住在城南,上班途中,日日可见一棵楝树。
寒潮袭击小城,今年的第一场雪,悄无声息,一片片,滑过楝树的枝头,飘落大地。
清晨,迎面而来,是一股刺骨的寒,流动的小河还未结冰,皲裂的丝瓜,头部已露出些许瓤来,挂在一座围墙的枯藤上。田垄边,薄雪下,露出油菜与麦苗或尖或圆的小头儿。
这棵楝树,孤独地站在小河对岸,在一户人家的小院外。小院的大门,时常关着,不知里面是不是住着热闹的几世同堂,亦或是一对孤居的老人?
那楝树很显眼,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枝桠间,一串串黄色的果子,象小金豆一样,兀自挂着,远远望去,似朗月夜空里的繁星,又似节日里绽放的烟花,缥缈如雾。迷蒙中,我似乎重返年少,回到了故乡。
我的故乡在射阳河边的一个叫洼港庄的地方。

儿时,庄里庄外,处处可见一棵棵楝树。每年冬天,树上,也是有成串这样的果子。楝树是落叶乔木,对于大人来讲,可能是极为实用的一种木材。而对于我和我同龄人来讲,楝树更多的是观赏、玩耍、嬉乐所在。
春末时分,家前屋后,翠绿的树叶间,楝树开花了,一簇簇,一团团,紫色的小花,淡雅,茎长,细小,象初见世面的村姑,或是二八年华的美少女,窈窕中羞羞答答,质朴得让人怜爱。摘下一朵朵,插在小辫梢上,一蹦一跳中,眼前便是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小女孩的心事,会一下子变得明朗、绚烂起来。
“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这是诗人温庭筠《苦楝花》中花开的时节特征。《岁时记》中说:“始梅花,终楝花。”楝花开在春末,此时,莺歇蝶孤,一份喧闹已渐次淡漠。但在我的童年里,故乡的楝树是有灵魂的,它一直是喧闹的,活色生香,和人一样,有着四季分明的苦乐年华。
夏日里的楝树,绿叶婆娑,亭亭如盖,紫白色的小花,密密麻麻,淡淡的香,四处开散,但不靠近是嗅不到的。渐次的,会有一枚枚青青的小果子,隐约在叶间。小小的青果子,有点甜,又有点苦,就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家人的生活。我的乡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中时分,出工的男人归来,在家的妇人会拉大嗓门叫孩子:“拿筷子拿碗盛饭,喊你爹吃饭哦!”于是乎,一大家子,团在楝树下,围着桌子,小的兄弟姐妹,甚至会为蒸蛋碗里沾着的星星点点蛋浆抢个不停。打趣声,父母的憨笑声,点缀着清贫的日子,知足而快乐。饭后,再用自家编的芦席,在楝树下睡个午觉,绿荫浓密,凉风习习,惬意无穷。

立秋后,楝树果子成熟了,挂在枝头,迎风招展,时常会引来小鸟啄食。洼港庄的小学生,在课间的校园里追逐着,跳皮筋,打瓦蛋,扔沙包、斗鸡腿。有时,我们也会好奇地摘下一个个楝树果子,尝着,等满口生涩,才会有点尴尬地伸着舌头吐出来。老师见了,会意地笑着说:“知道楝树叫什么了吧?楝树苦,也叫苦楝树啊。苦楝,苦念,你们要用功苦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成绩,走出农村哦。”记得那时,印象中的老师特别“凶”,谁要是作业不完成,一定严厉批评,站着上课。天凉时,老师又会带着我们,在楝树下栽菜。菜苗由老师提供,让同学们每人自己栽,自己浇水、护养,菜长大后,可以自己带回家。记得当我第一次把肥头大耳的一篮子青菜背回家时,我的父母、哥哥、姐姐们个个夸我能干,我那个自豪、得意劲啊,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哩。老师的这份独特的田园式教育,让我受益一辈子。
冬天来了,楝树上满是黄灿灿的果子。楝树果肉很薄,果核较大。据说,偶尔吃几个,能防治蛔虫病,但有微毒,不能多吃。几个堂哥用楝树果子当自制弹弓的子弹,再满庄地找小鸟练功夫。更多时候,大家抢着摘楝树果子,是为了出售。当时,供销社专门收楝树果子,听说做肥皂用的。小时念书,我们常感到纸、笔不够用,于是,三分钱一斤的楝树果子便成为我们勤工俭学的有效途径。我家小姐妹三人不敢爬树,两个哥哥就想办法帮我们,在竹竿上扎个小钩子,对准结果子的小枝用力钩,让我们满地捡拾。有时,单个的果子会滚落到冰面,我们也会不管不顾,跑到冰面上去寻找。即使这样,由于人小个小力气小,我还是常常拾的最少,看到我噘着嘴,妈妈会悄悄地从姐姐们的筐里“匀”一些给我。晚饭后,往往是全家总动员,待一筐筐的楝树果子摘下清理好,哥哥会帮我们挑到供销社去卖掉。往往是一家人忙上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姐妹三人下学期的纸笔钱就不愁了。那是一段多么无忧无虑的读书时光啊!
有人说,楝树象个隐士,大都居住在乡间,耐寒、耐碱、耐瘠薄,守得住清贫,经得住风霜。不象橡树、银杏、梧桐等,这些树的舞台,注定是喧闹繁华的城市。这大概也是每种树的性格与命运吧。
再看个别的楝树果子,挂在树上,有时会延续到来年开春,甚至穿夏越秋,再赶赴下一场冬季的采摘盛会。少不经事的我,常常会站在洼港庄的村口,眺望远方,看一棵棵楝树四季更迭,就象眼前,在这一水之隔的第二故乡,与这棵城南楝树,经冬历春,相看两不厌。
时光,宛如刚刚开通的滨海至上海复兴号列车,当它呼啸着将我带到中年,久居城市的我,只能无奈地,任儿时记忆纷飞,让陈年的情结埋藏。
今年冬至,在小河这边,我默默地送冥钱给父母。小河那边,这棵楝树,也默默地,像个老朋友,与我深情地相望。我似乎看到它皴裂的褐色的表皮,一如父辈当年苍老的容颜,那一刻,我的心里,竟无由地温暖起来。
越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这棵城南楝树,它已陪伴我整整六年了。六年来,每每看到它,总会勾起我心中几多洼港庄的“城南旧事”和眷眷“楝”情。

作者简介:朱美玲,盐城市作协会员,企业内刊主编。

剑鸿主任点评:

说不清它有多大年纪
树荫几乎盖住了邻里两家的大场
大人们午后在树下纳凉
多少不愉快在这里把手言欢
桃花杏花梨花纷纷谢幕
楝树上盛开串串淡紫
不与百花争宠
清香弥漫着半个村庄
这淡紫在秋天里慢慢凋落
一颗颗小珍珠挂满枝头
从青色渐渐变黄
最终不舍地次第落回大地
孩子们开心地捡起这些楝树枣
树下挖出了一个个小窝窝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丢窝窝的游戏陪伴了整个童年
两鬓早已经被霜雪覆盖
儿时的记忆恍如昨天
饱经沧桑的老楝树啊
依旧挺拔着那挂满泪痕的身躯
于建宏(剑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小学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作家报》《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鸭绿江》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2020中国微信诗歌年鉴》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铜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往期回顾
朱美玲鸟语倾晨系列之:鸟语倾晨
朱美玲鸟语倾晨散文系列| 河中的鸟影
朱美玲鸟语倾城散文系列| 冬日的鸟语
朱美玲‖孤身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