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xiangbo.me/188699/classic.aspx?from=timeline
说成语典故 讲历史故事(74)
剥皮揎草,太祖肃贪
文/石岩磊
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6岁时当地遭遇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在半个月内就相继去世,家中没钱买棺材,只好用旧衣服包裹着亲人草草下葬。为了活命,他到皇觉寺剃度当了和尚,可大灾之年,寺庙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得托钵四处化缘。
在3年多的流浪生涯中,朱元璋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其日后制定国策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元朝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暴政。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由于其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很快便被委以重任。
郭子兴病死后,朱元璋成了这支起义军的头领,并在“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指导思想下,慢慢地发展壮大为南方最强的武装力量。1368年年初,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他即是开国皇帝明太祖。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北京,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来又逐步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朱元璋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他执政期间十分注重社会福祉建设。开设了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免费公墓,还曾尝试过“保障房”试点工作,在南京城郊区修筑了公房,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所以明洪武年间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阶段。而同时,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明太祖规定,凡是贪污受贿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德安县丞和莱阳县丞分别因为收赃八十贯钱与一百贯钱而被凌迟处死。朱元璋还采取“剥皮揎草”的酷刑震慑官场,即是将贪腐之徒的人皮完整地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在衙门口示众,以警告继任官吏,切勿贪赃枉法。
朱元璋当政31年,决心要“杀尽贪官”,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的肃贪运动,处死的违法者多达15万人之众。尽管如此,贪官污吏一直未能得以根除,他们仍像飞蛾扑火般前仆后继地层出不穷。朱元璋在晚年只能发出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殊不知,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非明太祖惩贪力度不够,而是由于贪欲为人的本性,它恰如病菌一样,只要客观环境允许便会自然滋长,并且还会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创造条件疯狂蔓延。所以古今中外都不可能杜绝贪官,唯有从机构设置上加以有效制衡,使其攫取利益的权力受到掣肘,才能从根本上阻滞腐败现象的膨胀。由此可见,朱元璋的肃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之举,屡禁不止便不足为奇了。
明太祖严厉打击贪官,既是他幼年穷困生活造成的报复心理在作祟,更是其对达官显贵不信任的一种表现。朱元璋登基后,便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以便大权独揽,但事无巨细地处理政务使其废寝忘食不堪重负。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起。布衣皇帝朱元璋最终积劳成疾,于1398年病逝。由于太子夭折,明太祖将皇位移交给了孙子朱允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的儿子朱棣很快便造了侄子的反。
2021.2.9

读石岩磊君散文《剥皮揎草,太祖肃贪》
文/常原平
(朱)元璋出身贫苦家,
父母兄长幼年亡。
剃度出家当和尚,
灾年化缘见凄凉。
流浪面世开眼界,
积累经验受影响。
参加红(巾)军勇善战,
被委重任扛大梁。
指导思想有远见,
武装力量渐强壮。
开国皇帝明太祖,
一统全国史辉煌。
颠沛深知底层苦,
福祉建设放心上。
福利最好明洪武,
深恶痛绝贪官狂。
严惩不贷贪腐官,
“剥皮揎草”震官场。
悬挂衙门以示众,
警告继任勿贪赃。
当政六次大肃贪,
贪官污吏根难铲?
前仆后继出不穷,
太祖晚年发哀叹。
並非惩贪欠力度?
缘于人性太贪婪。
有效制衡在机设,
治标弃本难如愿。
元璋登基权独揽,
不堪重负难承担。
积劳成疾位传孙,
始料不及儿造反。
[强][强]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