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山芋……
作者/朱美玲

“明早零下十二度了,你帮我把楼梯处的花盆挪到屋里吧。”
“几根藤而已,又不是什么名贵花草,有什么好稀罕的啊!”
客厅的方向,传来了我家“大兵”不太情愿的回答声。
爱人“大兵”口中的藤,就是我一直在侍弄的一盆山芋。
那还是去年入冬时节,哥哥带给我尝的,因为就我一人喜欢吃,年后回暖,还剩的两个山芋居然冒出一个个嫩嫩的小芽苞,小芽根部,是淡淡的紫,心型的叶片还未成型,破皮而出的生命力却蓬勃鲜活。我来了兴致,沿着有小芽的方向,把山芋切开,埋在空着的红色花盆里。
以后的日子,下班归来,我常去看看那盆山芋。花盆里,儿子安插了一块从贵州带回的钟乳石。渐渐的,便有一棵棵山芋秧苗,枝叶锦簇,围绕着这块钟乳石,你追我赶,拔节,长高。当我给兰花浇淘米水、给绿萝浇酱油水、给蟹爪兰浇黄豆水、给文竹浇白糖水时,偶尔也会给这两盆山芋来点自来水。

一天天过去了,这盆山芋倒也没辜负我的期望,与家里众多的花草一样,悠悠然、陶陶然地生长着,点点翠绿,诗意地葳蕤着客厅的一隅。颇似宋大词人东坡先生写的诗:“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让人赏心悦目,兴奋不已。
不经意间,花盆里的山芋长至小钟乳石这般高了,该脱离母体了。于是,我剪下一根根山芋秧苗,重新栽在这个花盆和另一个落地大花盆里。那个大花盆,是我之前出院时,女友燕子从射阳前来看望,带给我的一盆兰花,娇翠欲滴的兰花竞相开放,灿烂无比,一扫我生病的阴霾。季节辗转中,这盆兰花渐渐失去光采,最后蔫了,为此,我还郁闷好一阵子哩。现在好了,我可以把我的山芋栽进去了,延续着燕子百里之外绿油油的情谊。
栽好后,我把红花盆放在花架上,把大花盆移到室外向阳的楼梯处。

爱人一边移着,一边发笑:“看你这花盆能长多大的山芋。”
“生活需要仪式感嘛!”
回这句话时,我又不由得想起韩美林老先生,这位当今中国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回忆起他和夫人之间一件浪漫的事。有一次,他去机场接出差归来的夫人周建萍,细心的他还精心准备了礼物。当夫人走下飞机后,他双手捧着礼物递给了夫人。礼物很朴素,却很独特,是一块用纸巾包裹着的烤山芋,上面插着一朵从路边摘来的小花。
当韩老先生的夫人手捧着这块依然烫手的礼物时,乐不可支,继而又感动肺腑。
我一位友人也曾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夫妻俩吵架,那一次,吵的特别厉害,冰天雪地里,骂着,打着,互不相让,最后,以女人气得哭回娘家结束。可是,在零下四五度的傍晚,当男人冻红着鼻子,风尘仆仆跑跑岳母家,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烤山芋从怀里掏出,低着头递给女人时,女人接过滚热的烤山芋,一口口咬着,居然不生气了,跟男人又回家了。可能,这个女人,在那瞬间回想到男人的各种好吧。

两个烤山芋,平添了生活中艺术的气息,增加了夫妻间的宽容,也引起我淡淡的思乡、怀旧之情。
记得小时,放学路上,调皮的堂哥会用树枝刨出垄上的山芋,然后找几块砖头垒成一个小灶型,把山芋放在上面,再找些枯枝、枯草类在下面烧,由于时间短,这种烤法,往往半生不熟,山芋外表糊了,里面还很生硬,嚼在嘴里,咯嘣响。我更喜欢的是把山芋放在灶堂里,当一顿饭烧好了,山芋也熟了。剥开烤焦的外表,绵远悠长的香味,扑面而来,醇香净爽。
对于山芋,我一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可以说,七零后的中年人,小时生在农村的,对山芋都有深刻的记忆。吃不饱的年代里,山芋俨然成了主食,母亲会一大锅一大锅地蒸,给我们上学、放学回来拿着吃。有时,也会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粥锅里,或是跺成小丁子,与米一起煮饭吃。山芋更长久的吃法,是晒成干子。先削去外皮,洗净,左手握住山芋的一头,再用刀在另一头十字型地丫开,然后,在丫开的中间部位,挂在事先编织好的网绳上。冬日的乡村,农家人的家前屋后,朝阳的地方,往往都会有这样一张张的山芋网,在风中招摇。父亲还会用山芋吊浆、打成山芋粉,制作山芋粉条,这样,我们的餐桌上,往往会增加小葱炒粉和炒粉丝等下饭菜。
初冬时节,我和三姐、四姐会跟着父亲到田里拾山芋,我高一时的获奖处女作《故乡的山芋田》,就是记录这样的生活场景,姐妹三人在田里追赶、嬉闹的笑声,似乎就在昨天。


花盆里的山芋,让记忆重现,让往事翩翩,让我的心,重回日思夜念的故乡。
那个长有几根山芋藤的花盆,已被爱人搬到屋里了。我知道,即使没有这次寒潮,来年开春,山芋也会完成使命,继续着自己的下一个旅程。但是,正如韩美林先生说的:“生活里面需要拌一点艺术的构思,不需要太多,放进一点就够了。”长在花盆里的山芋,我从没指望它能给我结出山芋,哪怕一个。张开思维和梦想的翅膀,我相信,待来年五月花开时节,山芋,依然会敞开它新一轮紫色的情怀,生机勃勃,怒放生命,萌发并延续着亲情、爱情与友情的根芽---------

朱美玲,盐城市作协会员,企业内刊主编,爱好文字,相信文字能滋养灵魂,在市内外报刊杂志等发表散文多篇。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