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过年盼除夕
荣玉奇
今天是腊月三十,谓之“除夕”,每到除夕,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在农村老家过年的情景来。依稀记得小时候过年,特别盼望除夕这一天的到来,因为除夕这一天,有很多新鲜事要发生:
一是祭祖活动。每年的腊月三十,天还没有亮,街上就“噼噼啪啪”响起了鞭炮声,这是负责祭祀的“当值人”在催促人们快起床,到坟地去请祖宗。所谓“当值人”,也称“会手”,就是负责祭祀的人,一个宗族的成年人要轮流坐庄,轮到谁,谁就到各家去敛钱,买些香烛纸钱、鞭炮、供品等祭祀用品。请祖宗时,一个宗族分支的人,要一起去,大家提着篮子,里面盛着香烛纸钱和供品,先到祖坟上烧纸、放炮、磕头,然后再到自家的坟地祭祀一番,回到家后,到祠堂将供奉祖先的家谱挂起来,这就等于把祖宗“请”回来了。从这一天开始,每天吃饭前,要带上供品到祠堂给祖宗磕头、烧香、上供。不知为什么,小时候对祭祖活动,非常感兴趣,至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是贴春联。春联,是春节的传统风俗之一。而贴春联,不早不晚,必须在除夕这一天。一到除夕,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大红色的春联,它可谓是春节的一大风景,颇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喜庆娱乐活动。记得小时后,对春联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春联象征着年,只要各家各户的门上贴出了春联,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因此,很是盼望着门上出现红彤彤的春联,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门上是否贴上了春联。
三是守岁得压岁钱。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在年三十这天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终夜不睡,以待天明,谓之“守岁”。在守岁的时候,大人要给孩子发放压岁钱。虽然那个时候的压岁钱,只有区区几毛钱,但是平时也是没有的呀。
四是拜年和放鞭炮。在我的老家,除夕后半夜要拜年,就是初一的凌晨,一般都起的很早,俗语叫“起五更”,一般五更过后,村里的鞭炮就响起来。听到鞭炮声,人们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煮饺子、放鞭炮。吃完饺子,在自家先给老人拜年,然后一个宗族的人到祠堂集中,给祖先磕头烧香,接着再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小时候我很喜欢拜年活动,大概是感觉很热闹。
五是除夕这一天,有很多好吃的东西。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美食,包饺子、蒸包子、炖肉、各种零食应有尽有,孩子们可以敞开肚皮,大快朵颐,吃个痛快。
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不知小时候老家过年的情景还是不是这样?而在城市过年,感觉是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也许是我喜欢怀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