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吴健雄
按语:
据海外消息,美国邮政署将于今年2月11日即第六届国际女性科学家日发行一枚印有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头像的永久纪念邮票,并于美国东部时间当天上午11时举行虚拟首发日活动
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
吴健雄证明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但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很多科学家认为她是受到诺贝尔委员会不公平对待的女性之一。近日,哈佛大学的粒子物理学家梅丽莎·富兰克林(Melissa Franklin)表示,“‘宇称不守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验,吴健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还说,“我认为得不得诺贝尔奖无关紧要,但上邮票更为重要。”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能上美国邮票的确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难,因为上过美国邮票的物理学家屈指可数欣闻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有“世界核物理女皇”之誉的吴健雄教授的头像上了美国邮政总局印制、发行的邮票,我作为她的家乡人,为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感到骄傲,感到欣慰。我退休前是太仓市政府侨办的副主任,也是太仓市作家协会的主席,因而有机会多次参与了接待吴健雄与她的先生袁家骝博士的活动。在吴健雄教授仙逝后,骨灰从美国运到太仓时,我作为侨办的一员,与太仓的市领导一起到上海虹桥机场去迎接她的骨灰,并全程参与了在明德学校墓园的下葬仪式。前前后后,我写下了多篇与吴健雄、袁家骝夫妇相关的散文与报道。
翻看旧文,百感交集。再次发表,以飨读者。
1912年,槐花飘香时节。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于长江入海口太仓浏河小镇上——她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母亲樊复华、兄健英、吴健雄、父亲吴仲裔
按吴氏家谱,吴氏这一代为“健”字辈,而名,则按“英雄豪杰”排列。于是,这个女婴一落地就有了个阳刚之气十足的名字——吴健雄。太仓乡间,小孩都有小名,或称乳名。或许“健雄”这名字太男孩子气了,她父亲又给她起了小名“薇薇”。“薇”是《诗经》中提到的一种草本植物,一种不起眼却可食用的植物。她父亲就是希望儿辈即便平凡也要有益于民,希望吴家子孙靠自己的奋斗,个个英雄豪杰。
儿时,浏河的天妃宫是吴健雄常去玩耍的地方。天妃宫相当于福建沿海的妈祖庙,史载郑和下西洋前都要来此焚香祈祷,以求平安。尽管这里已失去了早年的热闹,但少年健雄来到这里,总感到有一种激情叩击她的心扉,使她想得很多很多,她的心随着郑和的宝船乘风破浪,遨游四海。抚摸着500年前的《通番事迹碑》,辨认着石碑上漫漶的碑文,读到“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之蒙,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吴健雄暗暗对自己说:“将来,我也要去闯荡世界,干一番事业!”乡下小镇已无法束缚少年吴健雄的雄心壮志,她渴望着走出小镇,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吴健雄1928年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23年,吴健雄以名列第九的成绩考入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该校以“诚朴”为校训,这为她以后做人、治学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30年,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南京中央大学。向来颇有主见的吴健雄毅然地选择了枯燥的物理学专业,这是她的兴趣所在,也是她的志向所在,她不因冷门而放弃,不因大流而随波。吴健雄的个性由此可见一斑。
1959年5月,吴健雄写信给胡适说,“先生,我一生受我父亲和您的影响最大”
01
名师出高徒 成果惊世界
1936年初秋,吴健雄站在美国“塔甫脱总统号”船的甲板上,遥望着夕照中的上海,依依惜别。此时,吴健雄的心情十分矛盾:一头是故国家园父母双亲,所谓热土难舍;另一头是出国深造,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著名的教授导师,未来又像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她。
到达美国旧金山市是经海上颠簸10天后的事了。按计划,吴健雄将去新墨西哥州康乃尔大学深造。因康乃尔大学尚未开学,吴健雄顺道到著名的加州大学看看。当吴健雄知道那座简朴的房子乃厄内斯特·劳伦斯研究室后,她一下子激动起来。劳伦斯是吴健雄心仪已久的物理学大师,对这位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的前辈,吴健雄怀着深深的敬意,带着朝圣的心态,她参观了这座不起眼却又了不起的实验室。人生常常面临着种种选择,就看你能不能把握。吴健雄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劳伦斯的弟子啊。在袁家骝的帮助下,她成功了,她如愿以偿了,她来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了劳伦斯唯一的女弟子。当劳伦斯的学生、助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劳伦斯在实验室几天几夜是常有的事,一旦进入角色,有些学生无法适应这种生活节奏,就被淘汰了。吴健雄,一个女性,面临的困难也就更多些。首先,她一时还不习惯美国的饮食,但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她逼着自己去适应一天三顿三明治、咖啡或面包、牛奶的单调饮食。几天下来,吴健雄胃口全无,在实验室里,白天连着黑夜地连轴转,她几次又累又饿,几乎晕倒在地。吴健雄默默告诫自己:挺住,挺住!劳伦斯教授都能坚持,自己岂能丢中国姑娘的脸。她想起先哲孟子的话:“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1946年吴健雄获美国“年度青年女性”奖
从1940年到1990年的50年中,吴健雄毕业论文的内容一直是美国国家级机密,直到半个世纪后,美国有关方面才透露了一个保守了50年之久的内幕:美国试制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正是吴健雄的博士论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当时,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铀的裂变,如果将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异乎寻常的能量加以利用,无疑可制造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型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新型武器的前景促使罗斯福总统密召了费米教授等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了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研究机构。费米教授在华盛顿省汉佛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炉,然而试验受阻,原子炉的连续反应只持续了几小时就自行偃旗息鼓了。原因何在呢?费米教授等苦苦思索未有结果。塞格瑞教授介绍费米教授去找吴健雄博士,费米教授苦苦寻找的答案竟在吴健雄的论文中找到了。吴健雄在探测“铀核子分裂是否产生稀有气体”的研究基础上,把这独到的发现写成了她的博士论文,而原子炉连续反应的停止,正是稀有气体在作梗。费米教授等根据吴健雄博士论文的提示,很快找到了启动连续反应的钥匙。于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升起了壮观的蘑菇云。
吴健雄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助产士”。
02
冲破禁区 攀登科学高峰
中国餐和旗袍是吴健雄的最爱,她经常身着旗袍在实验室里工作,1957年
1957年元月,正是中国将过春节的时候,而吴健雄已连续近半年时间泡在华盛顿的国家标准局实验楼的实验室里,她注意的不是季节的变化,她注意的是原子间的变化,她企盼的是一个对文明将发生重大影响的结果。她盼到了,她以实验证实了“宇称守恒只是部分的物理,在更多相互作用下,宇称是不守恒的”。于是,一篇震动世界物理学界的论文《β衰变中宇称性守恒的实验检定》发表了,于是,困惑了科学家的“Q-L之谜”破译了!谜底破解,对新兴的物理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连锁的反应对物理学来说意味着一次质的飞跃。
这个“Q-L之谜”,简而言之,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华裔科学家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对毋庸置疑的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宇称守恒定律提出了破天荒的假说。他们提出“宇称守恒定律”并非金科玉律:“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也许是不守恒的!”假说可以大胆,但假说毕竟是假说,如果不经实验实证,永远只是假说。
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吴健雄(1945年)
科学界破天荒的假说必须经过精细的科学实验证实。或许都是中国人,易于交流、沟通;或许是吴健雄在以往物理实验方面显露出来的聪明才智与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使李政道和杨振宁选择了吴健雄来完成这既有风险又有诱惑的艰巨实验。
实验经历了半年时间。她面临的是一个世界之谜的挑战。吴健雄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凌晨两点开始的。她就如三班制工人的上夜班一样,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又一个在别人看来枯燥、在她感到充实的夜晚。
深夜,静得空气都似乎无绉,此刻是华盛顿最宁静最无干扰的时候,这时,实验室里没有杂音,没有震动,实验容器里和仪表上最细微的变化、最轻微的响动都最真实、最容易捕捉到的,应该说,半夜是实验的最佳时间,吴健雄选择它真是煞费苦心。
吃得少,睡得少,昼夜颠倒,吴健雄消瘦了,而她的毅力不减,信心不减,她相信奇迹往往藏在坚持的背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了,终于以实验证实了“李——杨假说”是完全正确的,“Q-L之谜”被智慧的、倔强的吴健雄破解了。为此,这个从不屈服、极少流泪的中国女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滴滴热泪夺眶而出。
1957年1月15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演厅里人满为患。一个震动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在这里向世界正式宣布: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宇称在实验中被推翻了!世界物理史将从此改写,物理学将从此开始一个新纪元。世界物理学界被吴健雄的实验震动了,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也就首次与诺贝尔奖连在了一起。
“吴健雄,诺贝尔奖的保姆!”吴健雄的成功不但对世界科学是个重大贡献,也使世界妇女再次扬眉吐气,感到一份由衷的自傲。曾任美国驻意大利大使的卢斯夫人这样说过:“当吴健雄博士将宇称原理推翻时,她就建立了男女之间的宇称原理,再也不能说妇女不能站在科学成就的顶峰之上了。”
以吴健雄博士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美国原费米国家实验室主任Robert Wilson博士夫人的一首赞美吴健雄的诗歌之最后一节这样写道:“啊,新生的凤与工作的龙浑然化为一体,龙凤呈祥/缔造她当之无愧的声誉/让我们,同声欢呼/吴健雄,科学的女皇!”
吴健雄是哥大物理系首位女教授,1958年
03
故国情 、桑梓情 、明德情
光阴荏苒,一晃去国离家37年了,37年来,吴健雄与袁家骝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思念着家乡,思念亲人。最难忘的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最难忘儿时爱吃的南瓜饼、烘山芋、煮玉米、甜芦黍、马兰头、枸杞头、野荠菜、糟田螺、糖山芋、炒紫葛叶等等。
1972年的金秋,吴健雄第一次回到了她梦牵魂萦的祖国北京,回到了故乡太仓浏河。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使她对祖国的所有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此后,她与袁家骝博士先后6次回到中国,回到她的母校南京大学,回到她的家乡太仓浏河明德学校。
两位老人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最关心的依然是教育,两老倾一生积蓄,在美国设立了纽约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把每年的利息部分用于奖励家乡明德学校的优秀师生,两老自己的生活极为俭朴,袁家骝博士身上穿的睡衣睡裤都打上了补丁,但两老却先后捐赠了500多万元在明德学校建造了明德楼、紫薇阁接待楼、教工宿舍、计算机中心、科技大楼等,令人肃然起敬。
1997年2月17日凌晨2:30(北京时间)吴健雄在美国纽约因再次中风而不幸逝世,享年85岁。祖国的国家领导人及科技界分别致唁电,表示哀悼。在美国的追悼会上,李政道博士致了悼词。
按其遗愿,1998年清明吴健雄骨灰安葬在她家乡太仓浏河明德高级中学校园内,长眠于她父亲栽种的紫薇树下。
太仓吴健雄墓园,园名为杨振宁所题,贝聿铭任墓体设计顾问
作者简介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作家网副总编、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苏州健雄学院娄东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