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羊文化一瞥》
一一正月初四羊人羊日话羊
周阳生
题记:我出生于1955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因属羊加重阳,故家父为我取名“周阳生”,寄寓“三阳开泰”之意。正月初四适逢“羊日”,所以我写《羊人羊日话羊》,以作纪念。
一,羊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龙”。“中国人一向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其实这一说法是后来的事情。在龙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前,羊是不少部落的图腾。中华人文始祖都是谁?教科书中有“三皇五帝”一说那么“三皇”又具体指哪三位?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主张是燧人、伏羲、神农;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则称是伏羲、神农、黄帝。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在于燧人与黄帝二者之间,但伏羲和神农地位稳定,他俩被列入“三皇”从未出现过分歧。民俗学者倪方六指出,可以说中华人文始祖是与羊“血脉相承的“三皇”中有两位,伏羲、神农最早都以“羊”为部落的图腾,而不是“龙”。
伏羲和神农与羊均有“血缘关系”,他们的部落早期都是以羊为图腾,而不是“龙”或“蛇”,也就是说,他们最早都是“属羊”的。神农,即炎帝,其地位比黄帝要高,影响也更大,所以古人将其合称为“炎黄”而不是“黄炎”。炎帝是一位农业专家,他又称“神农氏”即缘于此。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炎帝在中国古代更受尊重。《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对此也有记载,炎帝母亲女登的受孕地点在姜水的常羊(羊头山),姜水属羌地,这里的羌人部落便以羊为图腾,可见炎帝一出生就与“羊”结缘,“血缘关系”非常紧密。
对此,可能有很多人会质疑,为何《山海经》中的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兽形象?考古专家倪方六解释说:"古人图崇拜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牛的作用变得比羊重要,地位也渐渐超过羊,成为部落的图腾。炎帝"人身牛首”的形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再后来炎黄两帝部落合并后,"牛″又被更为强大的"龙″所取代,成为华夏民族的统一图腾。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在牛图腾、龙图腾存在的同时,原来的羊图腾并未消失。后来炎帝落沿黄河东迁时,又把原先对羊的崇拜风俗带到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地方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头、羊角为图案的画像。
至于被炎帝、黄帝联手打败的蚩尤,也本姓姜,其所在部落早期同样是羊为图腾的。
而伏羲属于古羌戎氏族,原始图腾就是“羊”。羲字中有“羊”,也正是羊崇拜现象的反映。后来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氏族改以"虎″为图腾,形成了"虎氏部落"。
李湘涛《羊年谈羊》一书中也讲到,羊曾是在我国远古先民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图腾动物。羊图腾的始作俑者,便是历史上曾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古老羌族、其族名之羌与族姓之姜,皆源于
羊图腾。羌人携羊图腾文化向东迁移,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直至近现代,分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的由古羌发展演化而来的羌族,仍然保留着羊图腾崇拜的遗迹。他们在行冠礼时,颈上要悬挂羊毛线、以示与羊一体。还要举行祭祀羊神的仪式。在丧礼中要杀一只羊,为死者引路。羌族巫师最重要的法器是羊皮鼓,其他法器上往往以羊角为饰。
作为羌族后的苗族、瑶族、侗族、纳西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有关羊图腾的信仰习俗。侗族还保持着合族养白羊一头,视其为祖先的习俗。这头羊又称作"萨”,意为最先的祖母。这种说法使我们可以把羊图腾习俗追测到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
二、羊大为美
从中国汉字的字源、语源等文字学的研究中,我们同样能捕捉到大量关于羊与早期文化生成关系的信息。最早可见的文字资料卜辞表明,殷商时期已经“六畜”俱全,而在《甲骨文字典》里,以马、牛、羊、鸡、犬这“六畜”为字根的汉字中,羊部字数最多:"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食为养"、"羊丑为羞"等等,无不渗透着羊文化的内涵。
“美”这一概念,也是直接因“羊”而产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该书就将“美”字归入“羊”部,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从许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即是“羊大为美”:羊体大、肉质好,吃起来才“美”。然而,许慎对“美”的解释,在安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后受到了挑战,因为甲骨文的“美”字并不是“羊大”形象,上边并不像羊”,而是人饰羊首的形状,戴着羊角样饰物,整个“美”字是戴图腾标志的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装饰物来扮美了。”倪方六笑言,当时最美的打扮应该是“戴羊角”,形成了以“羊人为美”的审美观点。
已故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也支持这种观点。而这一观点在现代民族风俗中也找到了佐证,在青海河湟一带古羌人发源地,过年时跳传统的“老羊歌”舞蹈,舞者必须戴羊角帽。《说文解字》中解释“羌”为:“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古文字研究证明,羌和姜的汉字构形反映了一种首戴羊角的图腾风俗,这种首戴羊角的习俗反映了羌人对羊图腾祖先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模仿行为,可以使图腾祖先的神力交感传播到自己身上。另在一些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尚有戴羊面具跳舞祭神的现象。
三、感恩典范
在十二生肖中,“龙”和“虎”格外受宠,因为“龙虎精神”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的优点,则归属于“牛”的品质。而“羊”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养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实也是伟大的。
其实在中华民族品德和民风的养成上,"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倪方六指出:"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羊言为善。″古代的"羊″字与"祥″字甚至是相通的。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对"羊″给于过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执贽》中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费贽。董仲舒将儒家文化的核心精华“仁”、"义″、"礼"赋予到羊的身上,称羊是“美”、“祥”之物。
在明代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甚至将羊树立成了懂得感恩的典范,以羊诫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以动物喻人,教导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这一教喻至今仍广为流传,南京千年古寺清凉寺官方主页上的背景音乐也是一首《跪羊图》。
中华民族善良、义气、知礼、孝顺的美德和纯朴、厚道的民风,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正因为羊的品德这么高尚,古时高级官员用羔裘作朝服,以显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纯洁品德。
四、羊的风俗
因为羊有这么多优点,深受人们喜爱,古人讲究一点的见面活动,便用羊当礼物叫作“以羊为贽”。"以羊为贽”是一种高档的见面礼,行政级别达到上大夫、公卿级别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员用“雁”,知识分子用“雉(鸡)”,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仪礼.士相见礼》上
是这样说的:“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
在古代,用羊送礼时,不是什么羊都可以的,要选用小羔羊。送小羊羔时也不是牵着、抱着就走的,还得将羊打扮成“礼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纹饰的花布包裹,四条腿两两相系,绳子要在羊背交叉后,再回到羊的胸前打个结。在送给对方时要捧着羊,羊头朝左,礼节与和士人相见一样。如此礼俗古人称之为“执羔之礼”
还有学者认为,过去中国有一种“送羊劝孝”的风俗,也是羊影响中国古人品行和民风的最直接反映。史料记载“送羊劝孝一般在每年阴历六七月间进行,外祖父、舅舅要给外孙、外甥送只羊。原来传说中,有一个小孩不孝敬爹娘,放牧的舅舅便将外甥领到羊群边,让外甥看羔羊跪吃母奶,外甥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亲,何况人乎?舅舅还送给外甥一头羔羊,让外甥能望羊敬孝。故事传开后,"送羊劝孝″,遂成为了一种孝文化的风俗。
上文也只是中国"羊″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起,就与"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8000年前的河南新郑裴立岗文化遗址,以及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已出土了陶羊。羊的文化源远流长,羊的基因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最后会大胆而自豪的说一声:"我们都是羊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