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层 叠 的 哀 伤
——《一棵开花的树》赏析
作者:山 石
一棵开花的树
文/山日白水真人
开白花。站在雨中
雨滴打着花瓣,片片零落
“泪花”的神情,很像
我的姐姐,十四岁
母亲突然走了
整天,整天
泪眼婆娑,蓬乱着头发
像那棵树,站在门外
半年后,剩下
独自开花的树
一首仅有十行的短诗,能够催人泪下,揪人心怀,其情则真,其意则切。当然,还必定有其独特的呈现手法。这种悲情,一是哀伤层叠,二是隐含深沉。外向如芒针刺骨,内向似利刃剜心。尤其是内敛产生极大的压强,使得诗句有了张力,读之令人沉陷不拔,哀恸思切,弥久回神。
“一棵开花的树”,开什么花?“开白花”,清容冷面。“站在雨中/雨滴打着花瓣,片片零落/”,这是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氛围。如此情景中,这棵树,“泪花”的神情,再自然不过了,给人印象深刻。一个哀伤的形象呈现眼前,然而,“很像/我的姐姐,十四岁/”,这时突然一转,站出一个人,与树相映,神情一样,都是“泪花”的形象。这让读者心里咯噔一下,似感意外。但还没有平稳情绪,去想这个姐姐如何伤感,“十四岁”,又来一击。虽为姐姐,却仅有十四岁,正是花季少女,这般悲切。下面才叙述原因,“母亲突然走了”。一个年少的女孩失去了母亲,哪是怎样的凄惨!所以她“整天,整天/泪眼婆娑,蓬乱着头发/像那棵树,站在门外”。这一极度伤悲,呆立如树的样子,极有感染力。谁能不为之伤感?诗歌没有打住,“半年后,剩下/独自开花的树”。这看似平静的叙述,却蕴含着更大的悲伤。“剩下独自开花的树”,完全是悲中之悲,痛中之痛。因失去母亲,极度悲切的十四岁的女孩,也走了,像花的凋谢一样。谁能不被这重重的伤悲压抑而艰于呼吸。
从一棵雨中树的凄凉,到十四岁女孩失去母亲的哀伤,再到悲伤女孩的离去,这层层叠叠的哀伤垒砌成重重的伤悲,就有了沉痛的重量,积压在人们的心头,给人悲伤欲摧之感。然而,这还只是显现之处。其实,这首诗真正的主角是“我”。那棵树,是我眼中的树。这里的哀伤,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树的“花泪”,是“我”的泪。姐姐有的伤,“我”当然有之;而痛失姐姐的悲痛,只属于“我”。但诗歌的语言内敛深沉,平静的叙述中深藏浓郁的伤悲。而这一层是需要读者深深体味的。在层叠的哀伤中,它在最深处。
诗人就是要让平实的文字,蕴含丰富的情感;浅显的语言蕴藏浓郁的诗意。一首诗的味道,在咀嚼中回味,那才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