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如何鉴赏、演奏音乐的道理,可以说是孔子的文艺观。
我们知道礼乐教化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具体而言,礼的作用重在“规范”,而乐的作用则重在“熏陶”,即通过用艺术的手段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教育人的目的。那么,怎样的音乐才能起到真正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与感化呢?也就是说,如何来鉴赏一部音乐、演奏好一部音乐呢?这一章,孔子就从音乐的旋律(表现手法)上做了讲述:
“大师乐”是古代专门掌管乐教的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文化部长之类官职,“大”同“太”。“翕”读“xi”,合奏的意思,“从”即纵,舒展、放开的意思;“纯”表示和谐、纯净之意;“徼”读“jiao”,清晰分明;“绎”连续不断之意。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告诉鲁国大师乐说:“音乐的优劣是可以知道。(比如这一首乐曲),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纯正,徐徐展开,节奏和谐、分明清晰,连绵不断,给人以余音缭绕之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成功的音乐。”
接下来的一章是插叙了一个镇守边关的官员要求会见孔子的小故事:
【原文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地名;“封人”指镇守边关的官员;“木铎”木舌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教命令时摇木铎来召集百姓。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仪邑的边防官要求会见孔子,并且对孔子的随从学生说:“凡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到了我们这个地方,我没有不会见的。”于是,随从的学生就引他见了孔子。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就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几位何必为失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他老先生作木铎来唤醒众人啊!”
这个边防官到底和孔子谈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出来以后对孔子的无比崇拜与敬仰之意,足以看出孔子高尚品德和学识的感染力。《论语》将此放在这里,就是从侧面来表现孔子的人格魅力。

接下来的一章就言归正传,记述了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评价:
【原文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指舜时的乐曲,“武”是周武王时代的乐曲。“美”指音乐的旋律,“善”指音乐表现出的思想内容。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在谈到韶乐时说:“音律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乐时又说:“音律美极了,内容却差一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音乐的鉴赏标准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但是,为什么孔子会对韶乐和武乐作出这样的评价呢?这反映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舜的天下是靠德而受禅得来的,因此,其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就更“尚德”,符合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因此,孔子认为是真正体现出了“仁”的价值观,所以是“尽善也”,而周武王的天下是靠征伐取得的,因此,其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就带有“征伐、尚武”的味道。所以孔子认为它虽然也很美,但就思想内容而言还算不得“至善尽美”,就跟周文王、周武王用栗木做社稷坛神主一样,多少都带有“征服”的味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崇尚周朝的文化,是从总体上肯定的,而并非是全盘接受,这就是他实事求是对待历史文化的一贯态度,也是他在继承历史文化上始终坚持“损益观”的原因之所在。
丨
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文艺是表现时代特征并为弘扬人类“至善尽美”的价值观服务的,离开了这个“功用”,文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如果捕捉不到时代的气息,反映不出时代的特征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精神,终究会变成一堆垃圾。那些为哗众取宠故意去丑化人性、践踏人类审美情趣而刻意描写“女人裙下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和“男人内裤的气味深深地混淆在一起”的 “浅浅派屎尿诗”一类文字,就不仅仅是垃圾,而是腐蚀、毒害人类灵魂的毒素了,断不会被一个正常的时代所接受和吹捧!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