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闲把人生细思量》
文/吕朋林(教授、硕士生导师)
《闲把人生细思量》是古广祥先生的第三部楹联著作,品读这部文化精品,感觉别样的清新,这别样的清新,缘于它的丰富、精制、隽永。

丰 富
《闲把人生细思量》(以下简称《细思量》)提供给读者的丰富,首先是它可观的篇什和多样的题类。这本联集,不是鸿篇巨制,却向读者提供了七大类238副楹联。这七大类是议事、时事、题赠、嵌名、词牌、地名、中药名。238副楹联中,214副是题端,另24副则在日志(解题)之中,或在日志的起始,或在中间。不同年龄、阅历、职业、知识素养、政治立场、人生追求的人,只要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楹联,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爱读。
先看楹联本身。它以题端的214楹联,直观地告诉读者什么叫联,如何制联,如何做到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字数相等,如何选词炼字,寓意寄情。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其他知识。比如词牌名,每一联的题目,全为词牌名;还有一篇全是词牌名构成的对联,其他篇什的题端联,也有嵌入词牌名的,像《议事篇·软翻鞋》上下两联的首句“寄我相思”“参工不下”就是词牌名。不查专门词典而获知成千数百,几至全部的词牌名,恐怕只有看古氏此书一途了。
又比如诗词。书中的每一篇日志(也可以看成联的说明,或叫解题),几乎都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句,或明引,或暗用,有些日志中还用了古代经典名句及现代名人的诗句。
第四是关于传统文化,古氏还介绍了科技方面的鲁班(《十拍子》)、珠算(《忆岁月》)。其中珠算的历史,追溯到了汉代。此外,还介绍了书法(《夜半乐》),以及麻将术语(《声声好》)。
第五是古代汉语知识。广祥先生的这本楹联集,大体上用文言文写成。有意学习文言文的读者,只要细心揣摩广祥先生的每一篇日志,就不难领悟古代汉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甚至可以自己模仿写作。
第六,读者能从古氏此书中学到许多外国哲人关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从而深深收益。

精 制
《细思量》是作者精心设计,精巧制作而成的。我们先看它的结构。全书分为七大类,作者称之为“篇”,依次命名为“议事篇”、“时事篇”......“中药篇”,篇名皆为双音节词。每篇之内,各有几十副对联,《议事篇》最多,有68副;《时事篇》最少,也有14副。对联之下是解题性的日志。由于对联之上有题目,某些日志之内也有联,所以我们把题下、日志上的联叫“题端联”。
联题一般都是词牌名,共214联题。联题通常为三字,如《念奴娇》、《叨叨令》等,也有二字、四字、五字的,最长七字,一题,即《凤凰台上忆吹箫》;没有六字的。这些题目,大多与其下的对联及解题(日志)没有关系,但部分也有相关系的,如《断肠词》、《谢师恩》、《愿成双》就是。
对联(楹联)摇曳多姿,是本书的核心,日志,是对对联的说明和扩展。日志的结构是:先暗引古诗文成句(或略加改造的成句),少数是作者自拟的文言句领起。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踏云行》),是毛主席词句;又如《文风盛》则以作者的一则词牌联领起。
领起句之后,是真正的点题性文字,即说明这副联或这则日志为什么而作。有些联,寥寥数语即点破内容,如《意不尽》“车公庙侧记。”《四时好》“庙街剪影。”还有“故里闻见记。”“.......有感”、“........观感”、“题赠.......”等。有的略展开些:“故乡侧记。金秋,余......翌日.....夜至.....撰得此联”(《千年调》)。但也有少数篇什需要读上几段甚至通篇才知该联之由来,如《锦缠道》、《万民康》。有的篇什没有领起句,直接点题,如《风流子》。
点题之后就是日记性的文字,叙述、回忆、抒情、评介、议论、说明,水乳交融,百态千姿,每则都有几百字。行文间文间白,亦文亦白,风趣中不乏庄严,平易中渗透凝重。这是想汲取种种知识,获得人生启迪的读者品读的重点。
联,是《细思量》的核心。广祥先生在制联上的功力和智巧,在本书的诸联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联的数量多,样式繁,格律严,内容广;将人名、地名、词牌、中药名入联,巧。可以看出,这些“变式”,也多以传统格律诗的七言为基础,3+7、5+7言的尤多。我们还不难看出,由于本书是记录人生和供人品读的,所以不宜有过长之联入编,最长的联(单句)为18字。
联的平仄,几乎完全是上下两联截然相反的。要作到这点十分不易,尤其集名联和普通的长联。所谓平仄,就是联字声调的大类,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本集的平仄,广祥先生完全是按中古音,即从《切韵》经《广韵》、《集韵》到《平水韵》(《诗韵》)的字调安排。这几种韵书只是在韵部数量上有增减,声调并无实质性变化。这种平仄,对于北方的楹联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不好把握,因为入声已经归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了。但广祥先生能轻松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稔熟客家方言,也知晓粤方言。客家方言是自东晋以来南迁的汉族在南方汉语方言的包围中保留的方言,而粤方言一般认为是自唐代的汉语共同语演变下来的,它们都较好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面貌,尤其是完整地保存了入声。我们还是看古氏书中联的平仄:
我 本 儋 耳 人 ,曾 把 卓 然 留 故 里;
│ │ ─ │ ─ ─ │ │ ─ ─ │ │
山 无 白 沙 地 ,再 持 高 度 叠 青 田。(《唐多令》)
─ ─ │ ─ │ │ ─ ─ │ │ ─ ─
12字的长联,而且嵌有地名“儋耳”、“白沙”和人名“卓高”,竟无一字平仄不相反(我们用“─”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这样的联占多数。另有一些联,个别上下联同位字的平仄相同,但都出现在第一、三、五、七、九这样的非节拍(音步)上,对音律毫无损害,也是中规中矩。像全书最长的18字联:
此 处 施 德 为 宗 ,恙 者 何 必 这 里 求 人 那 边 送 礼 ;
│ │ ─ │ ─ ─ │ │ ─ │ │ │ ─ ─ │ ─ │ │
斯 时 却 疴 至 上 ,医 家 不 曾 哪 儿 缺 药 怎 样 无 心 。
─ ─ │ ─ │ │ ─ ─ │ ─ ① ─ │ │ ① │ ─ ─
36字的长联,只有两处(画“○”者)平仄相同,却是在后句的五、九位!
极少数几联,在二、四、六等节奏点上,上下联相同位次字的平仄相同,这是为了不因文害义,即为了内容舍弃一点形式,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至于各联的末字,决无上下平仄相同的,而且要上仄下平,不能同韵,这虽是起码要求,但当今许多写的、卖的联还做不到!
节奏方面,古氏之联也富于变化。五言一般是××│×××,七言是××××│×××,这都是继承传统。而六言、八言的变化就更多:
端有‖丈夫│气概;不无‖菩萨│心肠。(《甘州子》,“‖”表小停,“│”表微停,下同)
而《看花回》是:
眼外│飞云‖可读;枝头│滴露‖堪听。
八言的如:
到何处‖圆│一时美梦;来此间‖抱│半月闲情。(《红窗引》)

古氏尽量做到义界服从音步,但有时音步也随义界转移。汉语是音乐性语言,音阶(声调)依规,节拍(音步)合律,又各有变化,古氏楹联的音乐美,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
再看语法上古氏的巧运匠心。《细思量》的每一副联,都做到了上下两联同位的词,词性完全相同,短语的语法结构完全相同,有时还能以虚词入联。古人是不懂词性词类、主语宾语的,他们制联,完全靠模仿、领悟和经验。广祥先生凭着他的语文功底,他的好学和聪颖,完全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且运用自如。且看上举18字长联:
此 处 施 德 为 宗 ,
(代)(名·地) (动) (名)[宾] (动)[宾]
斯 时 却 疴 至 上 ,
(代)(名·时)(动)(名)[宾] (动)[宾]
恙 者 何 必 这里 求人 那边 送礼;
[定] [中](代)(代)(副)(代)(动[宾] (代)(动)[宾]
[状] [状] [状]
医 家 不 曾 哪儿 缺药 怎样 无心 。
[定] [中] (副)(副)(代)(动[宾] (代)(动)[宾]
[状] [状] [状]
方位词结尾的:
秉烛游,世态炎凉浮眼底;被花恼,人情冷暖到心头。(《悲哉行》)
同一个“头”,当作为实词时,就与“额”相对:
穷算命,富烧香,朴实尼姑频皱额;拜升官,求得宠,真诚和尚尽摇头。(《求因果》)
虚词结尾的联数亦不少:
到此地,尽观旗岭碧蓝湖,千波岂止欢腾耳;登斯楼,咸数儋州今古事,百姓能无赞叹乎?(《梅花句》)除虚字脚外,本联的文语副词“尽”和“咸”、数词“千”和“百”(“百”是双音词“百姓”的一个语素,所以这里用的更活)、习用词“古今”为了对应“碧蓝”的平仄调成了“今古”,都可见古氏心细如发,学力超凡。
《细思量》的对联,还很善于利用叠字、叠词和重现字。例如:
观斑斑闲客,空想空谈,从头争论新闻事;笑众众后生,半蹲半坐,包尾叹尝老爸茶。(《日南至》,“.”表示叠字,“ ”表示重现字)三指号脉,知人知面又知心,果然本事;独家煎汤,治里治标还治本,真乃功夫。(《甜水令》,中间一句,不仅“知”、“治”各重现三次;还反用常用谚语,因为一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前句也多说“治标不治本”。)
只为当然,可短可长量是否;
常量是否,求精求准为当然。(《十拍子》)
“为”、“量”、“可”、“求”、“是否”、“当然”六词重现,而“当然”与“是否”这对双音词,又形成了纵横交叉的既对仗又复现的美感。古氏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是否 当然
还有这种变化:有公益,无自身,宏器班头惟壮节;无自家,有公事,香江国手最常情。(《卜算子》)
单音词交叉重现、对仗,与双音词的一个语素重现、对仗相结合,形成半回环的诡谲美。另一副“无真爱... ...”(《愿成双》)与此结构相同。
月月年年,重见资源康国耳;花花叶叶,再生使命裕民兮。(《太常引》,AABB式重叠,且虚字脚。)
遇专有名词叠字,古氏就设法把它们配成对联;如果是专名对普通词语,则改造普通词语使之成对。如:
添添春│乐正;有有令│心香。(《新曲》,词牌名成对)
留连是是堂,几多雅士添能量;顿悟来来者,无数新知脱俗情。(《祝英台近》)
“是是堂”(是是:“这个对”的意思),创作室名;“来者”,普通词语,改为“来来者”以对“是是堂”,古氏机变之巧,由此可见一斑。
修辞方面,我这里只举一例。“常登高处观人是;更下基层察事非。”这是作者《自序》中的联。本来常用词是“人事”、“是非”,这样用词也可入对,但观、察的只是这两个词本身的所指,意义很有局限;改动后对仗更工,而且观、察的范围扩大,详下说。这是用词的变异。观察的既有人的是,也有人的非,事亦然,实际就是人、事、是、非都包括了,这是古汉语重要的修辞现象——互文。古人作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即此,但能出于当代非专职作家之手,就让人钦佩惊叹了。
嵌名牌,以人名嵌入联中,有首对嵌、尾对嵌、中对嵌,单联(横向)首、中、尾嵌等等,请读者自行赏鉴。
《地名篇》、《词牌篇》、《药名篇》各自全以本类专名入联,其难度胜于普通词语联数倍,然而古氏以组编之巧,仍形成了副副佳联。
西坡│对峰,南岛│对峰,山高│博爱│金鸡岭;东水│惊界,北洋│惊界,海秀│长征│白仞滩。(《快活年近拍》)
用上了地名中的四方对仗,又利用地名中的动词性词语巧妙地形成了字面通顺风趣的六组“主-动-宾”结构。
曲冲│黎母山,茂月│弄花│牛上岭;
龙滚│莺歌海,青云│握岱│鹿回头。(《闻鹊喜》)
上下两对,各三组“主-动-宾”,且“茂月”句有连动关系,“青云”句有因果关系。
儒本│斯文,才存│大域│七连屿;美当│正统,笔架│中原│九乐宫。(《喜连声》)
“儒”“本”即是“斯文”的,且是国教之“正统”,所以“才”遍存于“大域”小岛,其“笔”之大,“架”在“中原”的“九乐宫”上了!
路路星,锦灯笼│墨地│照山白;萋萋菜,土附子│常山│因地辛。(《征马嘶》)
这些药名,不仅有叠字,而且造理:“灯笼”把黑地照白,“土附子”“常”在“山”上生长,因为平地“辛”辣!
花花藤,三颗针茎│六亭剂;简简草,一味药根│八担仁。(《念良游》,叠字、数字巧对,全联尽用体词,没有动词、形容词、副词。)
“白雪│当归,黄面仔│恒山│穿地节;黄昏│即照,白头翁│熟地│过山峰。”(《夜捣衣》) 这副药名联的重现字、词语字面义逻辑关系及句面意趣味,请读者自赏。

隽 永
隽永就是反复咀嚼其味不减,久久思虑愈感深刻。古氏之联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古氏之议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古氏成功之路,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先看古氏联中之尤美者,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入木三分知本事;远心一刻夺天工。(《如梦令》)
说的是一位版画家,“入木三分”虚实兼指,既指版画家的雕刻创作实践,又指其成果之价值;“一刻”也双关,既是雕刻,又是大匠用时极少而成就斐然。
无私品节山河价;上等心思日月功。(《大江乘》)
不隽永吗?至于古氏的抒怀、议论、评价,值得反复体味的就更多了。日志中的某些语句,简直就是格言。
通读全文,可见“闲把人生细思量”并不“闲”,“细思量”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