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死童年
文/赵俊时
童年留给人的记忆是深远而美好。 开启童年的是一段玩耍之旅,在玩耍中年龄渐长,智慧之门也随之开启。
如果有人问小孩无师自通的三大绝技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
第一丸尿泥。
旧时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从一进洞房就开启了生孩子模式,由于“多子多福”思想在作怪,生五个六个很平常,三个算少的,丁克家庭会被人骂“绝户头”。孩子多大人忙没人抱,就由孩子在地上爬着,土豆蛋子一般。地上尿湿一小块,迫不及待的用手去抓,双手沾满了尿泥。“丸尿泥”的高手就这样诞生了。
第二穿大人鞋。
孩子稍大一些,可以站起来扶着墙蹒蹒跚跚走两步了,墙角恰巧有一双大人的鞋子在哪里恭候着,便会抬起一双小脚向这双鞋子套进去,然后嘿嘿笑着向大人炫耀自己的壮举,忘乎所以之下竟松开扶墙的小手,小脚拖动大鞋独自行走,结果可想而知,“扑腾”摔倒地上,哭声便响亮起来。
第三,孩子再稍大些,心就更野了,如果有战马,便敢千里走单骑。没有马不要紧,这点小事难不倒娃,可以把小板凳当马骑,抬动屁股,口喊“驾!驾!”,小板凳成了千里驹,自己当然是程咬金,不管能不能马上定乾坤,起码可以过过骠骑大将军的瘾,或者说可以做到“马上封侯”。
这三大绝技是无师自通之鼻祖级项目。
孩子玩腻了这些初级项目,总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但又无法表达,只是一味的哭闹。这时,有经验的大人有办法,从初芽的柳条上褪一截整筒的皮,一头捏扁了,“哔哔”地吹,就是一管小喇叭,但不叫喇叭,叫“咪咪儿”。从柳条上剥下长条的皮,再捥成“小螺号”,细的一端嵌进“咪咪儿”去,借了小螺号的扩音效果,吹起来就更加地雄浑高亢。可以吹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也可以吹出“一二三四像首歌,咿呀么咿呀么咿呀嘿!”等好多歌曲。虽然柳皮的味道有点苦,但爱屋及乌,忍了,再说让孩子小时吃点“苦”,对成长有好处。
算黄算割鸟叫了一天又一天,终于叫得金黄的麦浪波涛汹涌,终于叫得一片丰收在望,但孩子们的喜悦却并不在丰收上,而在于充满无限乐趣的麦秆上。
用麦秆扎个不倒翁吧。
先用两截带穗的麦秆摆个人字形,再加上麦秆做成的十字架扎起来,“伞”形的不倒翁就做好了。“伞”把立在手指上,不倒翁如喝醉了酒的老头一般前仰后合,左右摇晃,但总是倒不下去,始终脚踏实地,心中有目标,身上有责任,前后左右任摇摆,不管东西南北风。
再用麦秆扎个蚂蚱笼吧。
金字塔形的蚂蚱笼,四条棱呈螺旋状向上汇集成一点,是穿上麦秆提笼子的地方。蚂蚱装进笼子里,任凭它钢齿铜牙地咬,上蹿下跳地抓,十八般武艺用尽,急得脸都绿了,也休想逃出笼子半步。
麦秆编成中空的摇锤,里面装进小石子,摇起来哗哗作响。乐趣从摇锤里发出来,带去了麦天的烦闷与燥热。
或者用一截麦秆顶端破为四瓣,然后外折,很像鸡腿中空的“四爪鸡”,鸡爪顶端再放一粒圆圆的豌豆,然后从另一端吹气,气流托起豌豆粒悬浮在空中飘飘欲仙,乐趣无穷。此玩的关键是要控制好气流的大小,气流过弱,吹不动,气流过大,豌豆会被吹到九霄云外去。
麦粒入囤,麦秆成垛,木杈上楼。午后的大地弥漫着浓重的闷热,树上的知了“热呀热呀”的重复着亘古不变的老调子,房檐下一张蜘蛛网正在张网以待,早就扎好“单捉飞来将”之势。突然飞来一只知了,猛张飞似的撞到了网上,蜘蛛网猛地一颤,随后就与蜘蛛结为一体了,蜘蛛使尽了吃奶的力气企图挣脱,但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最后精疲力尽,还是成为了蜘蛛的美餐。
蜘蛛网悬在房檐上不能拿来为我所用倒也成为憾事一桩。孩子们不傻,一根细竹竿前面绑上一个小竹圈,再笊篱一般地去捞蜘蛛网,蜘蛛网便“移栽”在竹圈上,再用竹圈去接近树上的知了,一网一个准,一下午可以网几十个,就为了知了身上那拇指肚大小的一疙瘩肉。这也可算作孩子的一大发明创造,是玩耍开启智慧之门的绝好例子,詹天佑小时候拆卸自鸣钟玩,长大后成为我国第一代铁路工程师,也许就是从玩耍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吧。
有时也搞些“小发明”,成就感满满。看见机井上一群蜻蜓翩翩起舞,轻盈的身影时而上下翻飞,时而落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地歇息,真想化作一只小蜻蜓,至少也应当捉一只玩玩。飞动的蜻蜓不考虑,在树枝上休息的够不着,或者一伸手他立马起飞。好!办法来了!折一截树枝,四五尺长,伸到蜻蜓中间去来个“守株待兔”,等蜻蜓落上去,慢慢收回树枝来。大气不敢出,蜻蜓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终于钳子似的手指一下子捏住了蜻蜓的翅膀。哈哈!再狡猾的狐狸也躲不过好猎手,跟我玩儿,你还嫩点儿!。
男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只要一有机会,总爱见个你如我赢。“怼拐拐儿”就是专为男娃娃量身定做的项目。双方各自提起一只脚腕儿形成一个膝盖,单腿蹦跳着,用自己的一只膝盖去迎战对方的一只膝盖,两只膝盖猛地对撞在一起,电光石火间胜负立见分晓,有时双方大战几十回合难见分晓。
女孩子则爱玩一些文静的游戏,譬如猜谜语就很符合女娃娃的性格特点,不管这些谜语猜了多少遍,甚至谜面没说完,谜底就脱口而出,但她们猜起来始终是情趣盎然津津有味,就为了回味和感受猜谜的氛围。
一人出谜面,几人同时说谜底。
“一个娃娃一寸高,吱哇一声不见了!”
“鞭炮!”
“四方头,扁扁嘴,中间出来一条腿!
“斧头!”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
“花生!”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眼睛!”
“半岩一树桃,一打一身毛!”。
“露水!”
“半岩一树杏,天明落个净!”
“星星!”
……
“四把铜锤,两把钢钻,一人扫地,二人扇扇!”。当小毛把昨天晚上才从爷爷嘴里学来的新谜语热蒸鲜卖时,一时间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够猜出来。
这时候是小毛感到最神气的时候!
“快说!快说!谜底是什么!再别卖关子了!”。见大家催得急,小毛说:“牛!”。
“对!是牛!就是牛!四把铜锤是四个牛蹄子,两把钢钻是两个牛角,二人扫地是两个牛耳朵,一人扫地是一条牛尾巴!”。小黑快人快语。
这样一直玩到上学为止,上学后就有老师管着了,在学校明目张胆地再玩起这样的游戏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只能在放学或者放假时才能偶尔重温一下,情趣似乎更浓了。
长大后,杂七杂八的事占据了日常的全部,这些玩耍的招数就只能在回忆中去寻找了。它也许再也回不到日程上来,但它对于人生的启迪却是深远的甚至是贯穿一生的。
玩耍是小孩的天性,无关乎成败,无关乎荣辱,从起初的疯玩野玩到到大人领着玩,从独立玩到有计划有目的地玩,在玩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在玩中提高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在玩中开启了智慧之门,为长大后干事创业奠定了基础,因此,人的一生,玩耍真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