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庄——
中书舍人告老地 历城县治鲍城址
四
据村之老者讲,唐王李世民东征时,路过王舍人庄,不但留下了中书舍人王玺,而且还在此地驻跸。唐王唐王出征,村人将其驻跸的行宫改为寺院,取名“龙兴”。太宗取胜回銮,又在此地停留,村人为纪念这一历史盛状,遂又将“龙兴”改为“回龙”。明末清初时,颇具规模,是全国有名寺庙之一。
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幸驾王舍人庄,见寺名“回龙”,十分不悦,遂改其名为“兴福”,并御笔题写“福利恒沙”匾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记载,称“兴龙寺在王舍店东北隅,相传唐太宗建”。清代文献学家马国翰的《张龙图故宅》七律诗,言“兴龙寺古留千载,修凤楼高忆百年。一片韩陵倍珍重,喜从乡校问坡仙”。
清道光年间,兴龙寺的殿宇还十分宏伟,香火也十分旺盛,而且林木葱郁、花团锦簇。著名文献学家、济南明湖鸥社诗人、家住南全福庄马国翰,对寺中花圃,情有独钟,并以质朴的语言、凝炼的文字、隽永的意境,写下《兴龙寺花圃杂咏》一诗:“净土安排几席,间窗料理琴书。百花生日才过,活泼天机起予。菊从靖节求种,桐向咸聱觅栽。幽室芝兰结契,春风桃李争开。小松五鬣七鬣,修竹三茎四茎。培养灵根无损,顿教虚室生明。根蒂青莲悟佛,瓣香红杏寻师。个中饶有真趣,多恐外人不知。枳橘何须迁地?梅棠岂必同时。但凭根干深植,终看芬芳远施。几树观音号柳,数株罗汉称松。祗园品汇堪撷,艺圃词条喜供。闲与名花订友,狂呼老石为兄。黄磁斗里香贮,绿绮琴边林清。未学橐驼种树,且从达叟安蔬。雨中春韭剪,云外辰瓜又锄。井上瓜牛庐小,畦边枸杞苗肥。有人北户高卧,一卷《南华》息机。他日拟厨樱笋,今朝欲榜葵榴。闲将绿蚁斟酌,静对黄鹂唱酬。”
清末民初,兴龙寺毁于战火。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办教育时,村人以兴龙寺遗址为基础而建起小学;四十年代初,历城简易师范(亦称历城师范讲习所)落户于此。1957年,历城简易师范改为山东省济南十八中学,1985年改为济南市信息工程学校。如今校内西南侧,尚存大殿,坐北朝南,六柱五间,前厦廊之两端墙壁,嵌有青砖照壁,三方设有厢房,聚成四合院之状。整座大殿,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基本保持雍正年间重修原貌,是历城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五
清乾隆《历城县志·古迹考一》记载:“王舍店有读书台,乃故龙图侍郎张掞旧隐处也,有苏东坡题“读书堂”三大字,今移县库。又有魏国王临诗碑云:‘熙宁逸老旧门墙,少日穷经历水阳。负笈遗为稽古地,躬耕兼是养亲堂。已将贤业归书史,尚有陈编秘缥囊。嗣子榖难承世学,至今人爱郑公乡。’”
此番记载,说得是庄之中央大街中段,有一古宅,现宅无牌匾,不知何人所建,但宅院门楼墙壁上,嵌有石碑两块,特别有名:一块是北宋齐州知州王临(字大观,《宋史》有传)撰书的《题故龙图侍郎张公旧隐读书堂张掞侍郎读书堂》碑。该碑高十百八十厘米,宽一百厘米,正书八行,满行十五字,字径十厘米,石碑上方缺损三字。另一块是清乡土诗人陈永修撰写的《重修读书堂义塾》碑。另一块是另一块是被喻为清末济南名士陈永修撰文、张氏和书丹的《重修读书堂义塾碑记》。此碑高175厘米,宽78厘米,正书十六行,满行四十字,字径三点五厘米,是光绪五年公立的。在这通石碑之所以有名,缘于另一块石碑的下落。
陈永修的石碑,记载的是:“历城东可一舍,有大聚曰王舍店,聚之中宋仁宗时侍从龙图阁侍郎张公掞故宅在焉,内有眉山苏公轼题‘读书堂’三大字碑。明万历朝土人掘地得之,旋移县庠,魏国王工临诗碑于今犹存……”也就是说,王舍人庄中央大街中段的那处无牌无匾的古宅,曾是北宋名臣张掞、张揆兄弟二人的幼时读书之处。
张掞,字文裕,进士出身,曾出任益都县知县,后因父丧而归家守孝,北宋明道二年复职,出任掖县知县,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成德知军、太常寺、司农寺判官、户部侍郎;
张揆,字贯之,宋史人物传记中称其“历北海县尉,改大理寺丞。以疾解官,十年不出户。读《易》,因通扬雄《太玄经》。陈执中安抚京东,荐揆经明行淳,召为国子监直讲,徙诸王府侍讲。以尚书度支员外郎直史馆、荆王府记室参军”,后“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累迁右谏议大夫,进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判太常寺,加翰林侍读学士、知审刑院,出知齐州。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因此,张掞、张揆去世后,许多名人雅士、达官显宦争相前来凭吊、瞻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12月,苏东坡任职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期满后,改任徐州知州,于次年二月,经潍州、青州,首次来到济南,专门前来王舍人庄,拜谒张氏故居,作《张文裕挽词》:“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方推德业馀。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并亲笔题写“读书堂”,从而名骚一时。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宋代张掞故居在济南东郊三十里王舍人庄。明万历初年土人掘地发现苏轼为张掞故居题‘读书堂’三字碑。”。
而苏东坡的“读书堂”题字碑,陈永修的《重修读书堂义塾记》称,明万历年间,村民修建房屋时,曾在土中挖出,并移至历城县文庙,清乾隆《历城县志》记有此事。而这处院落,清康熙年间曾建有义塾,后被土豪强占,清同治丁卯年,即1867年,乡绅倡议恢复义塾,未成。清光绪三年,即1877年,侍讲学士钮玉庚主持山东学政,路过王舍人庄时,发现此事,遂下令退还,恢复义塾,并立碑记下此事。上世纪六十年代,该碑移进文庙大成殿内,不久便下落不明,现仅存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