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屯——
十八塘湾水波绕 牌坊学堂敦礼教
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营城路:杨家屯。”
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正东乡闵孝四:杨家屯。(《旧志》王舍人庄西北三里)”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张马乡闵孝四:杨家屯。”
杨家屯,地处鲍山之西北、华不住山之正东,隶属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具体讲,该村东与李家庄接壤,西与张马屯毗邻,南距工业北路三公里,北隔李李庄与小清河相望。有村中诗词爱好者以古风《题历城杨家屯》:“南望泰岱岭纵横,村北清河万里行。翠黛孤峰华不注,眼前却是鲍山城。”
村中《杨氏祖谱》(清)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始祖杨重阳,自河北枣强移民迁来此地定居,同年又有薛氏先祖薛怀祖迁来。此后,李姓、周姓、张姓、刘姓、冯姓等家族陆续迁入。立村时,因杨氏家族“瓜绵椒衍、功德宏巨”,故取名“杨家庄”。明神宗年间,杨家庄有兵家在此驻军屯粮,杨家庄渐被杨家屯所代替。
村自建成起,至民国,皆属历城县管辖。1948年济南解放后统计,全村可耕地面积7503.6亩。其中:春田308.88亩;水田7194.72亩;荒地百余亩;住户289户,人口800余;牛53头;骡子27头;驴22头。
1958年组建东郊人民公社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杨家屯村与冷水沟等村合编为“冷杨营”。
1959年实行生产队建制时,杨家屯分为南北两个生产大队,分称杨南大队、杨北大队。
1983年生产队解体,恢复村建,杨南大队、杨北大队分立杨南村、杨北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村落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260余米,有东、中、西三条南北大街贯通村外。而就是这座面积仅0.13平方公里的村庄,竟有五庙、六槐、九井、十八湾、巍峨一牌坊的记忆,散落其间。
一
村中老者回忆,早年的村庄的中心位置,有两座庙,庙里住着尼姑,村人称作尼姑庵。而与它毗邻的,与其说它是庙,倒不如说它是观,因为庙堂之上,中间供奉的是佛教的观音菩萨,菩萨的左右,分列着道教的二郎神、土地爷、关老爷、财神爷和马王、牛王,所以村人称它为七圣堂。
老者回忆,尼姑庵的院落,建在高台之上,东西宽二十多米,南北院长近四十米,地基高出周边民居一米多。记忆中的尼姑庵,大殿三间,坐北朝南,东西配殿,各有两间,都是青砖小瓦筑起,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院内曾存大小石碑五则,可惜,毁于“破四旧”。而尼姑庵的院南正中, 有一重门,红漆固定门板,有两扇。门内高悬一黑漆金字匾额,上书“七圣堂”三个大字。匾额之下便是殿堂,供奉七尊神像:观音菩萨,微微含笑,居中;二郎神、土地、关公、财神、马王、牛王分列左右,尊尊栩栩如生。殿堂的地面,青石板铺就,大红立柱下的石鼓,被善男信女们的鞋底,磨得光滑程亮。七圣堂亦在庙台之上,与庙同宽。村人目测,南北长约15米;门前有台阶,最初有六步;后来,村人为防地下水的侵蚀,村庄地面连年抬高,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七圣堂门前的台阶,已不足两步。
除了尼姑庵、七圣堂,村北头的西大街上,还坐落一座真武庙,东大街坐落着关帝庙,关帝庙旁建有土地庙。
真武庙,院子不大,屋顶覆盖着像鱼鳞似的灰色小瓦。院内正中,有生铁铸成的香台,两侧各有两块石碑,却早已风化,裂纹,绝大部分字迹,已剥落的难以辨认;三开门的大殿,出厦,由四根红漆木柱支撑,木柱下有石墩垫着,内祀专管治水御火、消灾释厄的真武玄天大帝;东西山墙,砖石结构,青砖配石块,加上屋顶灰瓦,古朴敦实,彰显年代久远。据老辈人说,四壁有壁画10幅,画的都是真武大帝的故事。遗憾的是没有讲出10幅壁画的意理。每逢年节,人们都虔诚地向来焚香、烧纸钱祈瑞平安,以求真武大帝降福,惠及乡民。
关帝庙,村人亦称“马庙” “财神庙”。庙分前后两殿,前殿过道左右,塑有两匹马,其中一匹,乃关公的赤兔马;后殿供奉汉寿亭侯、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旁边的周仓,持青龙偃月刀,庄严站立;关公塑像前,置一大鼎和铁质火盆,用来焚香烧纸钱。整个大殿,恢弘庄严,成杨家屯人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每逢年节及五月十三,村人都会来此焚香烧纸,以求财祈雨,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土地庙,是村人故老升天的地方。村里若有亲人故亡,要么在尼姑庵前的庙台,要么就在土地庙前,焚香,烧纸,名曰“送浆水”,又叫“送盘缠”,是给死者在此送上“上路钱”。
二
村中老者讲,尼姑庙的庙台前,偏东有一古槐,虬根叶茂,树高二十米有余,直径一米五六,据说有三百多年树龄,树身早已中空,里面填满砖石。上世纪七十年代,古槐苍翠壮貌,虬枝盘绕,老根露出地面,状若龙爪。每临下大雨,大宗的树根,伸入庙东十几米远的庙湾,雨后湾水溢满,须根飘起,恰似龙髯。每到夏天,树下几十平米的浓荫,都是村民避暑纳凉、休闲找乐的好去处。而孩子们也喜欢跑进尼姑庵、七圣堂捉迷藏。到了冬天,尼姑庵的南墙根成了好地方,不光老人,不光男人,就连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来晒太阳。
除了尼姑庵有这棵老槐树,村里的三条南北大街上,还有五棵老槐树,其中“四槐”在杨氏家庙和杨氏三闳道口,另一古槐在薛氏古井旁。旧时村中有一风俗,谁家要是娶二婚媳妇,过门之前,都要先抱一抱临近的老槐树以后再拜堂成亲,其意不知,可能与怀旧纳新有关,也可能期盼未来的生活,像老槐树一样,枝繁叶茂。总之,新媳妇抱槐树时,无论何人,都不能也不准说出半句闲话。
村民对古槐的自然崇拜,已约定成俗,绝不许折枝砍伐的。相传,杨家南闳道东的大门旁,大槐树曾过闹貔子仙。貔子,身形似兔,体形如狸,却比狸大,比狗小,有灵性,会学人说话,会装扮成人的模样,以白貔子最为传神,年数多了能变幻成人的模样迷惑人。解放前在华北分布较广,现已绝迹。有一年的夏天,每当夜深人静时,村子的老槐树上,总有女人的欢笑声传说,白天有人看到,老槐树的树洞里,有一只浑身雪白的貔子,于是几个胆大的年青人一合计,要把树的枝子砍掉,让貔子无处藏身,没想到上树的人没砍几下,脸就肿得像猪头,此后再无人敢上树。
三
咿哑辘轳摇九井,漟湾十八苇塘清。
百年义举谁修筑,道德持怀事物轻。
此首七绝,诗写杨家屯。作者乃村中诗词爱者,写的是村中的水井和漟湾。
村中老者回忆,村有九井,每井皆甘泉,建于明朝,散在民间户中,祖辈饮用,三五年淘井一次。他说,井台光滑清净,雨季井水自冒外溢。除了井,杨家屯还有庙湾、漟湾。
庙湾共有五座。村中老者记忆最深的,是尼姑庵南边的漟湾。
这个漟湾,头东尾西,却有石桥将其分开,各有千多平米水面。其中,东漟载莲藕,西湾种芦苇,水波荡漾,鸟语花香。从高处看,漟湾形状,像凤凰,而凤尾的水渠,通向老稻田。有风水先生说:此乃杨家屯大吉祥之状。
真武庙也有庙湾,在真武庙旧址东侧。湾内莲花泉,泉水像趵突泉,泉涌上奋,像莲花,有些得名。夏天泉水冰凉,冬日则沸蒸,湾水绕真武庙向西,进沼泽水田。而关帝庙、土地庙届有庙湾,供人洗衣、淹草、饮牛、放鸭、防火用的。每逢夏旱,漟湾的鱼就会“泛湾”,人们用脸盆就能抓到。而大雨溢湾时,水在街上流,湾里的泥鳅也会满街乱窜,甚至闯入农家。
而村外漟湾,也由泉源汇集而成。在村中老者的记忆中,几乎村外稻田,畦畦有泉,大者数亩若湾,小的不显眼,如碗,更多的泉源,如盆口,似簸箩口。如双龙桥东的花泉,清乾隆《历城县志》有其记载,称“花泉在张马泊,泉源数泓,周广数亩,一方水利所关,流经耙道河东北入沙河”;再如村西北段的灰泉,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其为“惠泉”,有一亩地大,泉水冒涌,灌溉着周围百亩稻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人曾看见黑色的老树墩,从漟湾的水底冒出,多人见到鏊子大的王八;东湖的高家泉漟湾,有人看过盘若磨扇的大蛇;还有东湖的双汇泉,南湖的涝渔湾泉,西湖的牛栏泉……这些泉,有的喘急,有的轻缓,有的像连接水面的棉缐,有的像串串珍珠,有的喷涌喘急,汇聚起来的漟湾,滋养着杨家屯村近千亩稻田,惠及了杨家屯的两千多人衣食。因此,杨家屯被称作“泉水之乡”。
入秋,万亩沼泽大水稻,叶碧穗黄。由于田间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稻米,椭圆晶亮,蒸熟后清香致远。相传,康熙爷吃了这香米,不禁问道:“此米来自何方?”侍缮太监回答:“山东历城张马泊!”由此,张马泊记在了康熙爷的心里,借南巡之机,专程历城,落脚王舍人回龙寺,封张马泊为“金光湖”。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村集体化不断发展,老稻田不断改造整平,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学大赛时,又整平老稻田的几十个峨台,从而使路渠成网,畦田成排。1976年,水稻灌浆期,闹了百年未遇的穗颈稻瘟,几天大雾,方圆十几里的稻穗变白绝产。唯有杨家屯鸭子场的水稻,实行科学管理。稻穗金黄、子粒饱满,获得丰收。
改革开放后,链轨车开进老稻田,稻麦两作,粮食增了一倍。
四
九井四湖湾二九,溪流荷动乱龙湫。
水光潋滟空蒙尽,贞节牌坊闳道休。
此首古风,亦是村人杰作。诗写杨家屯风物,用一个“尽”字、一个“休”字,抹平风物遗存,只留记忆。
在村人的记忆中,杨氏“三闳道”最具特色。闳道,设有大门的胡同。在他们的记忆中,杨氏“三闳道”的中闳道,也叫老闳道,宽2米有余,长百十余米,贯穿中、西两街,中间丁字口,又向南分巷60余米,建有东大门、西大门、中大门和里大门,可谓一巷四门,将老闳道隔为三段。
而巷内,条石铺路,石旁排水。青砖白墙相间,干净通畅。东西大门,石基,青砖墙,挑背飞檐,高大结实。铁钉厚门,提栏厚壮,有两铁链相锁,门后还有锁门链两道,另有粗壮档门杠横插两边墙石洞内。西大门内,悬黑漆大匾,上书“祥麟臻圃”四大金字,两方镀金云纹木砖托匾,端庄辉煌。门外有大石凳,宽1米有余,长2米有余。东大门外,有古槐。遇乱世,老闳道有长线将各户家门串联,门栓铜铃,若有歹人进入,扯响铜铃,各户闻声,共同出手,瓮中捉鳖。
老闳道由南而北,多是大户人家,有老酒店家,钱桌子西院、挂面铺、油坊、百年酱菜铺、风箱铺、木匠铺、寿材铺等。其中的钱桌子老酒店,方圆百里有名。
村南,建有石质牌坊。乾隆《历城县志·列传十四》记载:“张氏,杨国卿妻。年二十八而寡,数欲自尽,以家人劝阻而止。事舅姑色养备至,善处娣姒间,尝脱簪珥助人婚嫁,教子孙有家法,乾隆十一年旌,时年七十四。”
张氏,杨氏祖谱记载,是为族内杨国卿七世祖之妻,其子杨崇,号冲霄,修职郎;侄杨岱、杨峋,分别候选典史、吏目;孙杨在文,邑痒生,在学,太学生;重孙杨吉隆、杨吉北、杨吉图,或邑痒生,或太学生。为表彰张氏礼教德行、教养之功,乾隆帝赐银、建坊、封地、筑坝、修桥,颁发“圣旨”,宣扬其妇女守节遵服“三从四德”之礼。
当年,奉旨修建的牌坊,高8米、宽7米,四柱三洞,中洞有铸铁横梁连接承托,正中雕龙刻凤,高砌竖匾,上刻“圣旨”二字。顶分两居,四周汉白玉琢花挑檐,有展翅飞天之势。而南北两洞基座,1米有余的汉白玉平台上,四周各有石狮蹲守石鼓之后,又靠紧竖条的汉白玉条石,紧依牌坊立柱,立柱上刻“岁月峥嵘天长地久”“霜风凌劲柏垂松青”对联。坊墙两面,刻有二十四孝图。整座牌坊,琢花挑檐,雕龙刻凤。传说,铁梁铸造垂成,得鲁班显灵指点,因而耀古烁金,宏伟壮观。
其间,杨氏封地九十六亩,在小北湖,南有花泉,北靠大道,是东北乡去济南府的要道。而花泉是耙道河的源头,水势甚大,逢雨水量突增,能顺势冲毁道路,阻断交通,因而称其为“扒道河”。因此,杨氏奉皇银,将条石深沉河底,筑起一条宽约4米、长约6米大石坝,又在坝里坝外,筑起挡水板槽。石坝建成,因水位落差大,水声隆隆,能传出数百米,因而又将皇坝称“哗啦埧”。对此,县志、府志均有笔载。
双龙桥以东300米,有双林桥一座,洞宽一米有余,高有两米,全用大厚条石砌筑,十分牢固。传说,耙道河水入小清河之前,在沙河村南多次冲毁大道,由此过小清河进城,需车推、轿抬、人背,张氏闻言,说:“咱再修个桥吧” 从此便有了双林桥。而得有那以后,不是特大洪水,耙道河再没“霸道”。
只是,以上建筑,现均荡然无存。
五
教育兴村,一直是杨家屯人的梦想和追求。民国初年,杨家屯人以真武庙旧址为基础,建起杨家屯小学。
在村中老者的记忆中,当时的小学,东西延扩,建教室10间、办公室2间、宿舍1间、东仓库2间。校门在真武庙后墙东,直冲西大街。大门前有三级石后台阶。门额白灰打底,手书“杨家屯小学”五个黑体大字。
1937年,日军占领济南后,小学由日伪政府督办,增加日语课程。
1943年,伪历城县公布的县立完小,杨家屯小学与济南东部的张马屯、裴家营、冷水沟和龙山均名在其中。
1945年后,杨家屯的杨凤登(号先秋)出身于钱桌子西院,任国民党历城县的教育科科长,倾向革命期间,救过革命军人、地下党人和村民。校长王子贵,视教育为己任,对事业满腔热忱,积极扩建杨家屯完小,至1946年,杨家屯小学已达四个班,百多名在校生。后,刘兰甫当庄长,除了上边拨款,又卖庙地几亩山楂树和真武庙前大柳树,名义扩建校舍,实为贪腐,就在五间教室砌了1米高的石基后,便停了工。王子贵校长很着急,请庄长刘兰甫到学校商谈。刘兰甫很霸道,几杯酒下肚,一听校长说校舍不应停工,顿时大发雷霆,拍桌子瞪眼睛,出言不逊,硬说没钱。王子贵见其耍赖,很气愤,手指窗外石基,与其辨理,一时激动撞破窗玻璃,血染衣衫。师生们早知庄长抽大烟,见此情景,立即沸腾,举小旗、打横幅、上街游行,横幅上写着“打倒汉奸刘兰甫”,高呼口号“刘兰甫大汉奸,办学的钱抽大烟” “刘兰甫大汉奸,卖了庙地抽大烟”。挑头的学生有黄兆乾、杨京香、刘其云(三人后来都作了革命军人、共产党的干部),杨庆铎、张文举、张澡(三人后来作了人民教师),冯化圣、杨高山、杨鲁山、黄寿泉、刘大谋、张文亮等人(后来都是农村干部)。
岳伯芬派保安队,荷枪实弹到小学抓人,说从城里聘来的老师是地下共产党,但他们前一晚上便得到信,翻西墙从稻田跑了。保安队把教师宿舍翻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
完小建设半路搁浅,小学后那石基础直到1970年后才拆除。
刘兰甫贪污建校款,犯了众怒,很快垮了台,土改时为自己盖的几间房子,一天也没住便分给了穷人。刘兰甫自知坑害庄民,千人所指,没有活路,跑到庄西南地里,上吊不成,喝信石(砒霜)而死,尸体旁堆了一堆纸烟屁股。
后来,农会修缮校舍,将真武庙神仙抬出,改成教室。老酒店杨凤贞献公粮一万斤,同时捐出几棵大树木料,为小学做桌凳,人民政府评杨凤贞为开明绅士。
1963年,全村投资出工,小学向西扩展,建成高小。
1975年,原杨家屯小学由杨家屯(北)与李家庄出资修建,管理实用。杨家屯(南)另建小学校。
1998年,杨南、杨北小学均并入王舍人实验小学。
六
走进新时代,再踏新征程。根据济南市“东扩”战略部署和济南新东站建设,自2010年始,杨家屯村先后出让集体土地1200余亩,全力打造占地170余亩的“田园新苑”“田园新城”。2017年,建起近20万平米的楼房,妥善安置村民3700余人。
如今的杨家屯,新苑窗明室净,新城绿树成荫,杨家屯人正满怀信心,开创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