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长征路”
邓连朝
昨天应邀参加了一个结婚喜宴,跟我下一级的初中同学和他们的老师做到一起。酒酣耳热之际,自然而然聊起了接近四十年前的初中生活,大家都激动的无以复加,再次打开了我的记忆大门。
1981到1984年,我是在摇鞍镇中学读的初中。从我们前胡村到摇鞍镇中学,单程距离是三华里。当时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家吃,这就意味着每天往返三次,要走十八华里的路程。正如邓彩峰大爷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的好“孩子们每天十八,三年下来又走了一遍长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条“长征路”还没有硬化,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走在这条路上,春夏之交,漫过脚面的浮土,一踏上去,随着噗嗤噗嗤的声响,身边飞起一阵烟尘。尤其是汽车驶过身边时,更是狼烟滚滚,弄得我们都是灰头土脸。有点土只是增加点烦恼,作为农家子弟倒没有什么。最可恶的是,下雨天,泥泞的路面,鞋子不仅沾满了泥巴。而且还每每烂在泥里,需要用力抬脚,劲小了无济于事,劲大了重心不稳几乎摔倒不说,还溅的满身都是泥水点,脏兮兮的,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我们一个个企鹅似的在泥泞中艰难跋涉,留下了艰辛求学的深刻烙印。
撇开晴通雨阻不说了,这条“长征路”又承载着太多太多的“恰同学少年”。作为六零后,我们兄弟姊妹都很多,因此在这条“长征路”上“与你同行”的小伙伴也比较多。除了我们前胡村的,还有后胡村的,孙楼村的,都在这条路上一路同行。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同学,前呼后应,你追我赶,打打闹闹的,倒也不寂寞。作为收获就是,彼此分享着各自班级的人和事,偶尔探讨一下学习方法和感受,说的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听的人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大有见贤思齐的劲头。
当年红军走长征具有开拓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我们这些人在走这条“长征路”时,也毫不逊色。初一上学期刚开始不久,一次中午放学回家,我们没按原来的路线走,而是听说河水多了,决定沿着“卫西干渠”这条河回家。而邓福峰六哥更是具有冒险精神,从摇鞍镇到前胡,一路在河里游泳回家。我们则是充当了勤务员,帮着他拿着衣服,在河岸上用羡慕嫉妒的眼光,一路看着他游泳,一路紧跑慢颠地踏上归程。浮边浮沿的河水,从南到北急急奔流,他是借助水的浮力,轻轻松松完成了回家的任务,作为观众的我们则是满满的担心和羡慕,大有看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恐怖片的意味。
这条“长征路”还承载着迟到早退的尴尬记忆。那时候我们都没有钟表,完全是看天色凭感觉掌握时间。因此,我们上学不是迟到了,就是起的太早,教室里还没开门,我们在校园里徘徊。夏天里问题不大,关键是冬天里,起早了黑洞洞的不必说了,还比较冷,一个个冻的跟小鸡似的。有次我们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在供销社一个室外火炉边边烤手边说话,没想到被工作人员带到屋子里,以小偷论处。尽管我们百般辩解,还是通知学校,最后以破坏精神文明的名义处罚了我们。窦娥冤的冤屈有多大,我们就有多大。多少年后,说起这个细节,我们还是难以释怀。
黑洞洞的“长征路”,幸亏那时候我们都是结伴而行,大五更里喊这个,叫那个,前呼后应,打破了小村黎明前的寂静,唤醒了睡觉轻的人们,尤其是我们的家长。后来,我家里盖了新房子,我们村里一起上学的小同学,都搬到我们新房子里睡觉。当时,我们看书讲故事,轮流值日,搞得煞有其事。搞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找一个趁手的工具,准备半夜起来打贼。没想到贼没打到,跟我们在一起的邓连勇,因为脱衣服时屁股没坐稳,身子从炕上蹲到地上。不巧的是,正蹲在拔棉花柴的老刁铁钩上,被扎下来一小块肌肉,疼得呲牙咧嘴。
后来,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还骑自停车上下学,自然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体力,当然也就少了一起上下学的乐趣。不过,我们这些步行的,也不断坐他们的蹭车,享受了一把“现代化”。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就在初三下学期的春夏之交,我第一次骑着自行车上下学,没想到天公不作美,上午的时候,只是阴天,看着没雨,没想到放学时就下雨了。而且雨越下越大,路面也变得越来越泥泞。开始只是打滑,自行车在路上东倒西歪、摇摇晃晃,跟醉汉有一拼。后来自行车就变得寸步难行了,正是拉着不走,推着走。推也推不动了,在路人的提示下,干脆扛着自行车赶路。在泥泞的路上,空手人走路就很吃力了,何况还扛着一辆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演绎了现代版的“行路难”!
这条“长征路”,记录了我们风风雨雨的求学经历,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这条路,伴随着我度过了那个年代,这条路迎来了高中大学新局面的到来!回首这条路,回顾这段艰辛历程,正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2021年2月23日下午于颐和绿洲
作者简介
邓连朝,河北省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邢台市读书达人,邢台市邓连朝创新工作室创始人,中小学高级教师。目前正在致力于打造自信教育和家庭教育。临西县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小说《队长》荣获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奖赛优秀奖。2017年8月13日以来《父亲您走好》等五篇文章发表在《牛城晚报》。在《邢台教研》《邢台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拉萨教育》《河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不要微名,于灵云,滨海作协会员!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编辑;《剑鸿的诗意人生》编辑;《可爱小池塘》专栏作家编辑;《季风的草塘》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曾任《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湘四水》专栏作家编辑!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她的教学口号是:金杯银杯不如学生口碑!她的人生信条是:受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拿命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