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了澜沧县,一路沿着崎岖的乡道颠簸着在山中穿行,蓝天白云下,一片片茶园接连不断的从窗外晃过,翻不完茶山,望不尽茶园,一时间仿佛进入了茶的世界。
大约走了2个多小时,一座古寨映入眼帘,寨子坐落在半山坡上,村寨口有一停车场,门口一块石头上写着“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翁基”。
有几位村民在凉棚里卖自家产的散装茶叶、土蜂蜜、木耳、香蕉等土特产,虽然没见有多少游人,但从寨子建设上看,这里已经开始重视开发旅游产业了。
翁基布朗古寨属于澜沧县惠民乡芒景村,距县城73公里。全寨共有80户、380人,其中布朗族295人。当地人主要种茶为业,为了保证茶的品牌,凡是进入这里的车辆都需要检查,茶叶(含茶青)只能运出,不能带进。
古寨历史久远,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
绿树掩映下,山坡上成片的干栏式木质结构建筑,石片街道,石头台基,发黑斑驳的木柱门板、长满青苔的黑瓦显示出这座寨子历史的久远沧桑。
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僚、濮为主的部落组成句町国。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蛮分布在景东、保山、云龙等地,丽江塔城、沿澜沧江也有濮人部落。明初,布朗族成为风庆县的主体民族。清代,顺宁、庆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这些布朗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积的茶地,成为云南茶叶的主产区。
在屋顶可以看到三片瓦装饰的茶叶图案,这是对先祖发现引种茶的感恩和纪念。
古寨人不多,安静祥和,路边家园的阿婆在自家门口一丛甘蔗林里砍了几根甘蔗,回头瞟了一眼我们这些外来游客,便进了自己家门。
这是一个古旧的干栏式两层小楼,二楼露台上有几个人在拉闲话,可能家里来了亲戚,阿婆用自己种的甘蔗来招待客人。
楼梯中的戏耍的儿童,也许若干年,她(他)们会走出了这座古老的村寨,步入繁华的山外城市,而童年的印记永远存在于心底。
据说布朗族与北越属于同一族种,许多生活习性也大致相同,只是生存地域不同,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露台上的母女。屋檐上种植的铁皮石斛,在寨里许多家庭屋瓦都可以看到。
由于游客到来,寨子里有些妇女开始做点小生意,在自家的门前一边卖土特产,茶叶、甘蔗、香蕉、木耳等,一边照顾着儿孙。
挑拣茶叶的老阿婆。
原始手工烘焙的普洱茶叶在这里都是散装的,只有对外部出售时,才根据需要压制成饼或者砖。
阿婆银质的大耳坠不知带了多少年了,耳孔被坠扯出很大的孔洞,也许这是当年的嫁妆,由于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只能这样猜测了。
寨子里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妇女们围着水龙头边洗衣洗菜,边拉家常。
一只小猫在屋顶楼阁中直勾勾盯着过往行人,似乎这些游客打扰了它的安逸的生活而心生不满。
树荫下几只小鸡懒洋洋缩着头不愿动弹,任凭老母鸡呱呱叫唤。
这种别致的鸟笼子还是第一次看到,笼中不知名的鸟儿注视着外面的世界,……。
“朦胧烟雨浸古村,万亩古茶绕古村”,翁基古寨周边山谷里生长有500年以上的古树茶林,种植的台地茶园布满山坡 ,茶是这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种植普洱茶是布朗族的传统产业。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来这里观光的人们走累了,坐在阁楼上歇歇脚,细细品味几杯当地正宗的普洱茶,享受一下山寨清新空气,体会一下这里安逸的生活,这种感觉在喧闹的城市里是难以想象的。
古寨北面山坡有一座颇有民族特色的庙宇,这里的人们应该是信奉小乘佛教。
庙宇门口两个背对背的镶金狮子,屋顶金色龙凤的装饰,衬托出这座庙宇的神秘。相传寺庙有千年历史,后因一场大火付之一炬,2006年到2007年按照老寺庙的外貌和样式重新修建,只是所用材料不同,不再是纯木质结构,但并不影响这座庙宇的庄重华丽。
四数木,在中国仅此一种,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散生于海拔500-700(1000)m处的石灰岩地季雨林中。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
这棵古柏是翁基最为神奇的树木,柏树冠高20余米,根部径围达11米,据推测树龄在3000年左右。传说:翁基后山有恶龙常扰民,为解除苦难,佛爷来此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被感化成柏,古树参天,遮一片阴凉,又与寺院相伴,村民称之为:古柏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