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感觉吃
——陈年旧事/青春印记之十
原创 陈昌华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对吃来说,恐怕最难改变的,就是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而离家越远,最想吃的就是那些最难忘的小吃。
离家多年,我不知道,小街锅贴是哪一年被评上河南名小吃和洛阳十大小吃的。我不是冲着它的金字招牌来的,说到底,我想要的就是那种吃过的老味道,我要找的,也就是那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老感觉。不是有首歌,叫做“跟着感觉走”吗!那我这个凡夫俗子,就跟着感觉吃吧。

记忆中的这家饭庄,人永远是那么的多。不算太小的店里,站着的,坐着的,走着的,等座的,进来的,出去的,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一天到晚,总是挤得满满当当。而每一次开完票后取锅贴,都得排队。好在队不长,总有那么十几个人,一边听着锅贴在煎锅呲呲作响的声音,一边闻着锅贴起锅时那股扑鼻而来的香味,可以说,锅贴还没吃到嘴里,口水就先下来了。
到这儿吃锅贴的,一般都要再来一碗馄饨。不过说实话,那馄饨并无什么特别。就是这锅贴,最受欢迎。每天来此打包的也不在少数,拎着一袋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锅贴,匆匆而去,看着他们的背影,可以让人想象到回到家后,一大家子围吃锅贴一饱口福的那种享受。

走在这条熟悉的小街,来到这家熟悉的饭庄,面对那些陌生的食客,你不由的就会勾起一段当年与吃有关的难忘回忆。
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不高。每次逛街,三四岁的小儿就会缠着我和爱人,要吃这要吃那,下馆子是不大舍得的,最多的就是在小街的这家饭庄,要上一盘锅贴,我和爱人坐在一旁,看着小儿吃的津津有味。吃完一抹嘴,小儿问我俩怎么不吃,我和爱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不饿“!天真的小儿告诉我们:”好吃!真香!”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儿子和我们一道回洛阳,还是在这条小街,还是在这家饭庄,还是吃这样的锅贴,儿子竟然抱怨“有点腻,不好吃”,我和爱人面面相觑,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管年轻人愿不愿听,我还想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不可否认,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吃”早已不是什么问题。那种不舍得和小儿在一起”搓一顿“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下馆子也不再成为一种奢侈和负担,而成为隔三差五的家常便饭。不过,每当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尤其外地客人来古城游玩的时候,我总还习惯地带他们来这家饭庄,经过装修,这家饭庄的档次有不小的提升,品种齐全的凉菜和正宗地道的洛阳水席,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但小街锅贴却是每次聚餐必点的保留节目。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往点得最多的肉馅锅贴,已变成了素馅锅贴,说来也怪,每次取餐之后,大家评价最高的还是锅贴,看来,它被评为河南名小吃和洛阳十大小吃,果然是众望所归,名不虚传。

这些年来,人们的嘴的确是越吃越刁。君不见,原生态的土菜大行其道,什么鸡鸭鱼肉,只要沾上一个“土”字,马上身价倍增,越来越多的人从城里吃到了城外,许多郊外的农庄和土菜馆,生意火爆的一塌糊涂,天天爆棚。即便在城里,各种各样的土菜馆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和各种高档餐馆分庭抗礼,它们以健康新鲜和丰俭由人这两大优势,抢占市场,俨然已构成城里一道新的风景线。这正说明了人们在吃上的一种进步,一种回归,这是一种自然的回归,也是一种健康的回归。
如此,你就不难理解,那么多在外漂泊的人,从天南海北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满大街的找心爱的小吃。那是一种嘴馋,也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感觉。
2013年12月21日
图片选自网络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宝安风》杂志社社长。现任深圳市出版业协会企业报刊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秘书长,海南昌江红林农庄创作之家主任。
作品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兩卷)《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专著《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集《诗路花语一一洛阳七十年诗歌选》。执行主编《平乐正骨史话》,执行副主编《深圳十大文化名片》
出任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十八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