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的光辉照人生
朋友们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上一讲,我们说孔子提出了 “里仁为美”的命题,教导弟子,只有始终处于仁道,人生才会美好。哪么,为什么“居仁道”,人生就会美好?孔子给我们讲了三条道理:
第一、居仁道,做人就会心安理得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贫困的意思,“乐”是安逸舒服之意。“安仁”即安心于仁道,就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始终放在仁道上;“利仁”利用仁道的意思。
“仁者安仁”是说内心有仁德的人能够始终让自己走在仁道上;“智者利仁”说明智的人会利用仁道培养仁德,成就自己的人生。

有的学者说孔子在这里指出了仁道上的两种人,即一种是天生有仁德,所以始终走在仁道上,另一种是知道仁道对成就自己的人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才努力培养仁德,自觉自愿走向仁道。对此,我不以为然。
其实,这两句话是相辅相成的。“仁者安仁”重在突出仁的“体”,即存在于人的内在灵魂中的那个仁德,有了这个仁德的人,就会自然的走上仁道,而“智者利仁”则重在表现仁的“用”,即仁道对于培养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帮助。只有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会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而始终走在仁道上。
所以,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来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既不能长久的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的处于安逸舒服的环境中。有仁德的人,始终安于仁道,而明智的人会自觉地走仁道努力培养自己内在的仁德。”
现在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久处约”、“长处乐”?这是因为他们的灵魂无处安顿——他们不懂得人的生命的价值究竟在何处?也就是说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怎样活才有意义?心灵是空虚的,因此是贫也痛苦,富也苦恼。这样的人,经受不住生活的磨难和打击,容易丧失做人的尊严而甘愿沉沦,容易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相反,久处富贵安乐,或者处于人生得意之时,同样会忘形而放纵自己,不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就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架势。最容易骄淫奢侈,为富不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失意丧志、得意忘形”之情状。

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失意时牢骚满腹,看天下人人都不顺眼,都亏欠于他,一旦得志腾达,就变的张狂不已——瞧不起昔日的贫贱故交,看不上风雨同舟的糟糠之妻;待人处事,唯我独尊;生活上纵情淫乐,沉溺于灯红酒绿,把人生定位于尽情享乐之中。那句“人生如梦,抓紧胡弄”的官场“谚语”就是这些人心态扭曲的最好写照!当他们一旦落马,就会为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放弃做人的起码尊严,为苟全而丧失骨气,丑态百出,演绎出种种可怜可憎的闹剧,这就是“小人不可得志,得志便会猖狂”的表现!
所以,人不可以没有生活的坐标,不可以没有理想和追求。有理想、有追求就会明白人的生命价值,就会有做人的原则。人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安顿好,这样,才能活得踏实、自信又自在。这个安顿灵魂的处所,孔子告诉我们就在“仁道”——选择仁道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得到灵魂的安宁,就能真切的体会到人的生命价值,就能获得真正的、永恒的快乐和幸福!这就是“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二:居仁道,心怀坦荡,敢爱敢憎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就是喜欢的意思,“恶”即厌恶。按照一般的解释,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爱人,也能够厌恶人”。这样的解释总叫人感到很别扭,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以。试想,儒家是讲爱人的,为什么君子还要厌恶人呢?孔子在这里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儒家讲爱人,孔子就曾对樊迟说:仁者,爱人。但这里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并不是具体的个体。“爱人”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相互尊敬、友爱之心,而不应该仇视、敌视,相互攻击和残杀,是对人格的尊重和珍爱,并不是说人在现实中就不应该有爱憎情感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的“泛爱”所有的人——这不是儒家的情神!
现实中的人,总是有爱憎情感的,而且这种爱憎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受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所建立起来的爱憎观支配的。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内心就会敬重他,就希望与这个人交往并成为知心朋友;当你厌恶一个人时,你从内心里就会瞧不起他,就不愿意与这个人交往,这是人之常情。孔子不仅承认人的这种情感的合理性,而且尊重这种情感,他只是告诉我们,人的爱、憎一要正确,二要真实。
所谓正确,就是说要有正确的爱憎观,要真正懂得什么样的人值得你敬重喜欢,什么样的人你应该厌恶、疏远。对一个值得你敬重爱戴的人你却疏远了他,这对你是极大的损失,同样,对一个不值得你敬重的人,你却亲近了他,这样,你的人生就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甚至被诱导而误入歧途,这就是交人处友的学问!
所谓真实,就是说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爱憎观,做到内心的爱憎感受与外在的表现相一致,即表里如一、爱憎分明。这一点相当重要,修养达不到一定的境界是难以做到的!现实中的人,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心中明明厌恶某个人但却又会因为某种需要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不是厌恶而是亲近,甚至刻意巴结、奉承;内心明明敬重一个人,但却同样会因为某种原因不敢与之亲近而要疏远——这就是口是心非!比如,在职场,面对一个德性不佳而有权势的人,有的人从内心里厌恶其人品和作为,但却畏于其权势,或者还想利用其权势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得到提携与重用),就去刻意亲近、巴结,甚至还会违心的为其唱赞歌;当一个同事受到上司的排挤与打击时,明明从内心里敬重这个人的人品,却又不敢与之亲近,而对其疏之、远之,唯恐自己站错了队,被视为“同党”而受到牵连,最终使自己敬重的人遭受到孤立和诽谤而自己无动于衷!这就是当下某些贪官酷吏在台上时赞歌一片,一日落马,骂声如潮现象的根源之所在!
为什么人在处理自己的爱憎情感时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呢?这是因为内心有一个“私”字的存在,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面对爱憎,就不能以合不合仁德仁道定取舍,而是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定取舍,结果往往是“爱”非自己所爱,“憎”非自己所憎。唯有有仁德的人才敢爱敢憎,心怀坦荡,能真正做到爱是自己所爱,憎是自己所憎,爱憎分明。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应当是:
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自己所喜欢的人,厌恶自己所厌恶的人。”
第三:居仁道,人生无悔
前面两章,一个是说居仁道就能安顿好自己的灵魂,一个是说,居仁道,就能心怀坦荡,敢爱敢憎,活的真实、自在。一个是从内在修养上安顿灵魂,一个是从外在的实践中成就人生,有了这两个前提,人的一生就不会滋生邪念走上歧途,就不会给自己的一生留下污点或遗憾,人的一生就会活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所以,接下来的一章就来了一个小结,进一步说明居仁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诚心、如果的意思,“志”当志向、立志讲。
孔子说:“一个人,只要立志奉行仁道,就不会心生邪念产生恶行了!”
所以,居仁道,人的一生,就能活得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就有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就能活出人的骨气、活出人的价值;就能活得真实、活得洒脱,就能摆脱虚名所累、阴霾羁绊,就能使一生充满阳光,无怨无悔---这就是孔子给予我们的教诲和勉励!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纠正,欢迎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
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桎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受到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丶陕西省图书馆和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