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中华民族之魂魄
作者:韦承喜(广西南宁)
几声清脆响亮的鸟语,让我早晨匆匆上班的脚步放缓。寻着鸟声望去,是梅园里的文学苑。受到小鸟兴奋之情的感染,我驻足凝看了一会。是啊,梅园里的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花,大多数在2~3月先开花,后长叶。此时,梅枝上已吐出了粉红的花瓣,我心里顿生惊喜——哟,这正是初春吧!那随风起舞的梅枝让我浮想联翩,联想起“红梅”这耳熟能详的名字,联想起微微舞动的梅枝,正像那年逾耋旬的红梅大姐在扭动着风姿潇洒的玉体在梅园里晨练,那翩翩起舞时的心潮起伏吗?顿时,我脑海里立刻产生着无限的敬仰之情,联想起梅花在隆冬严寒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顽强刚毅的品格,钦佩她的不怕困难,迎霜斗雪,傲然挺立的无畏精神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梅花的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早春时节,它那茂盛的枝条、花蕊,就拂及人们的心扉,震颤心灵,承载万千情愫,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因为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那清雅俊逸的风度,不仅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她赞美,更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而被喻为民族的精华,更代表着崇高、坚强、的品格;她,象征着我们龙的传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之精神而为世人所敬重。

古往今来,梅花常常是人们歌咏的对象,梅花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宋代诗人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的诗句中, 诗人将凋凌、娇嫩,惹人怜爱的寒梅形象跃然纸上,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和坚忍不拔品性。张臬在《墨梅》:“山边幽谷水边村,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更吹烟雨暗黄昏。” 中,全诗未出现一个“梅”字,却赞美了墨梅坚韧不拔,洁身自好的品格。

古人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原因不只是她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更重要的是她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独特的梅精神。梅花文化,源远流长,在千芳竞秀的祖国百花园中,梅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更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然而她却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着相同的品格。

元代诗人杨维帧咏之:“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可以说,梅花就是高洁、坚韧、勇敢、卓尔不群的象征。
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傲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花卉,她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她以广阔、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古人常借梅花表达友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自那时起,人们常以梅花传递友情,至今传为佳话。

现代摄影师闲云远鹤的作品:“梅于穷冬严凝之中,犯霜为香而不慑,毅然与松柏并配,非桃李所可比肩,不有铁石心肠,安能穷其至。” 写出了梅花的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贞”的气节操守之义,艺术家们在梅花作品创作中注重“骨气”,“正气”等“贞”的气节也是人们内心精神追求所至。
春,因梅增色,梅,因春增情。欣赏婀娜多姿、迎风摇曳的梅枝,品读咏梅诗赋,赞赏梅的精神,梅园,让人心怡神往,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