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刘金芳(网商社科特约作者)
穿越历史的风云变幻,跋涉五千年的沧桑岁月,天地轮回,沧海桑田,商丘这片孕育灿烂文明的热土,会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在商丘古城西南二十五公里睢阳区勒马乡翟楼村北,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明代寺庙建筑群,这就是商丘当地人传说的枣冢庙。
一、历史风雨云烟中的枣冢庙
枣冢庙也是商丘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很多商丘人把枣冢庙误读成“皂角庙”,记得小时候老年人常讲人死后都要去皂角庙。于是当地就有了“望乡台上打提溜——不觉死的鬼的说法。”在老一辈商丘人眼里枣冢庙是人死后的灵魂归处地---阴曹地府。
枣冢庙又名东岳天齐宫,始建于西汉,重建于明朝。是为纪念商末名将黄飞虎助武王伐纣有功而建。枣冢庙虽经战乱劫运毁坏,至今仍保存一定规模的建筑,共分三节九院,占地3780.25平方米,十分壮观。
经当地善信们捐资修缮,现有养老宫堂楼,玉皇殿,天齐殿,吕祖殿,圣母殿,东西阎王十殿,山门等建筑是豫东地区一处规模宏大的道观,然而与昔时相比,仅存完整庙宇的三分之一。

据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商丘县志》记载:“这里在西汉时是梁园的一所行宫,后因洪水,殿宇淤积成丘,宛如古墓群,因上面长满枣树,俗称“枣冢”。到南北朝时于枣冢之上建东岳天齐庙,后经唐宋各代修建,到明代已成为规模壮观,布局严密的建筑群。
枣冢庙于2005年9月被定为商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当地群众成立了枣冢庙保护基金会,基金会募集资金10多万元,用于枣冢庙的保护,采取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据当地人传说,商朝的大将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便毅然投奔周武王姬发,被封为开国武成王。有一天,黄飞虎率军来到这里,见这里遍植枣树,丘壑纵横,是理想的歼敌场所,于是就率军在这里与商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战。当时由于兵少,黄飞虎带兵埋伏到枣树林子里面,敌兵一到,由于枣树林子便于隐蔽,给他创造了机会,那一仗打得比较好,黄飞虎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反败为胜。到后来,黄飞虎回想起来这个枣树林子,感觉对他一生影响很大,功成名就之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在此修了一座庙宇,纪念他打的那一仗。
后来,黄飞虎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阵亡。传说,在商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并加敕一道封他为五岳之首。后来唐玄宗又加封黄飞虎为天齐王,宋真宗也诏封黄飞虎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又被尊封为“东岳大帝”。枣冢庙因此就是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的道场,也被称为“天齐宮”。

远远望去,艳阳高照,碧空如洗,蓝天白云之下,苍松翠柏、茂桐密杨之中,西风飒起,黄叶飘舞在青砖墙壁,琉璃瓦房顶的上空,此时此刻的枣冢庙显得更加威严壮观,也增添了一种神圣的神秘感,走入庙内,众多的香客和信徒焚香朝拜,香烟缭绕,罄钟齐鸣,这一切都显示这里的香火旺盛,也让人不禁有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
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盛行于中原,这里又成了尊神祭祀的场所。人们为了达到美好的愿望请来了各路神仙,以方便拜神。天界的神仙如玉皇大帝,人间的神仙如三国蜀将关羽、唐朝的吕洞宾等人相继被奉于殿内甚至佛教的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也在供奉之列。十殿阎罗,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也在其列。据当地人所讲这里是神像较全的庙宇,这也是枣冢庙自己的特色。这反映了自宋以来三教合一,万法归宗的宗教信仰合流的状况,也更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而枣冢庙呈现的只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二、关于枣冢庙民间信仰中的殷商文化因素的思考和启示
枣冢庙折射出的文化是一种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的具体体现。枣冢庙呈现的是道教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这也是广发流传的民间信仰。这种信仰应该是和史前的巫术文化和殷商文化的尊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亘古不变的主题,对未来的向往和不可知,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之源的思考,对彼岸的向往和追求,对生与死的终极问题的探索,这也许就是宗教和信仰产生的基础。
本来,死亡意味着死者人生历程的结束,但在信仰灵魂不灭及灵魂世界观念的传统俗民社会看来,死亡却不是死者所扮演社会角色的终止,死是生命转人灵魂状态,就这样灵魂状态成了人生状态的继续,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魂魄观念同时又是一种信仰,带有强烈的世俗特色,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制约着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成为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

《礼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根据甲骨文综合记载,商人尚鬼神,凡事必先经占卜,询问神灵,然後才决定是否可行。殷商人祭祀问卜的对象可分为三类:天神、地祗和人鬼。天神包括(上)帝、日、东母、西母、云、风、雨等;地祗包括社、四方、四巫、山川等;人鬼主要指先王、先公、先妣等。祖先神的崇拜,是祭祀、祈祷的主要对象。巫风祝祭的盛行和普及成为殷商文化的一大特色。殷人事事都要与神沟通,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鬼之说和多神化信仰很大程度来自殷商文化,也行成了中国传统上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共识,严格的说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对人的另外意义的监督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持续。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信仰的神不等于西方高高在上的上帝高不可攀,而是具有人格化和道德化的神,中国传统神都是人的先天努力和道德升华被尊为神,他们成神之前都是活生生的人,比如关羽,吕洞宾,岳飞,黄飞虎等经过不懈努力和修行,经过后天的积德行善,人人都可以成仙成佛。在中国传统历史上神就是道德升华至最高境界的标志。中国传统宗教大部分呈现出的是自信力宗教,而西方的宗教恰恰是他信力的宗教,这是东西方宗教最大区别。

枣冢庙作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发展文化旅游,学习传统文化的优良场所,也是弘扬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好的宗教道场。
枣冢庙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就是殷商时期大将,而流传中国传统民间神鬼信仰,多神信仰很大程度又来源于殷商文化这种自然宗教和多神教的观念,以及尊神尚鬼的传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殷商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是何等的影响,当然这些神鬼之说有很大迷信的成分,古人也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之说,这一点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有清楚认识和辨识能力,毕竟人的认知也是随着社会历史嬗变而不断改变的。但是作为殷商之源的商丘人更加要重视和发现枣冢庙背后所呈现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宗教价值,让古老的殷商文化在中国发展道路上重新焕发灿烂的光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是啊,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文化基础、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同时也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和文化保障。

枣冢庙已经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作为一座千年的古刹,它的存在就是一座记载历史的丰碑,时间可以让人遗忘一切,但抹不去历史的斑斑苍痕。枣冢庙所呈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搏,是一本值得让我们阅读的大书,能够给予我们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这座千年古刹值得让我们最该珍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