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上一讲,我们说,人不可以没有生活的坐标,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安顿好,这样,才能活得踏实、自信又自在。这个安顿灵魂的处所,就在“仁道”。
既然仁道对于人生如此重要,那么,一个立志于仁道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的仁德而走上仁道呢?孔子告诉我们,一是要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要躬行——自觉实践仁道,三是要反省——努力提高仁的道德修养,四是立志——将实践仁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欲望人之性,违仁不可取
【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一章通俗易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如果是通过不合乎仁道的途径获得的,就不去接受。我们说儒家学说是现实主义的,就体现在这里——承认人的欲望,承认人对于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欲望是合理的,不象一些空想的理想主义者,把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欲望视为“恶念”而棒杀,把人的道德修养置于一个超于现实的“忘我”层面上,要人目空一切,超然世外,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想,只能培养“看破红尘、万念俱灰,消极避世、与世无争”的宗教信徒和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培育不出真正的道德人生。

在现实中,追求富裕的生活,追求功名地位,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是人的正常欲望。如果有人说他从心底里厌恶这些,甘于贫困,那么,这个人不是遭受了生活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的堕落者就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悲观厌世者。一个正常的人,都有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使然,更是催人奋进、促进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当提倡。但是,却不能不择手段,靠非仁道的途径和手段取得。比如打家劫舍、坑蒙拐骗、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等;同样,贫与贱的生活是人都不希望的,谁都不希望自己长久的处在生活贫困、地位低下的处境中,总是希望摆脱的。但是,却不能以非仁道的方式和手段摆脱。即使眼前有机会,但却不合于仁道,那就宁愿继续处于贫贱也不利用这个机会摆脱贫贱。孔子的这一番教导,既告诉我们,做人要始终坚守仁道、捍卫仁道,同时也给我们指出,做人要有骨气,要有尊严,不能为了财富和地位丧事人格。“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就体现的是这种精神!
坚守仁道就要做到敬事而忠,淡泊名利,不能叫名利击垮自己的意志而放弃人生的追求和做人的尊严。我们看社会上,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追逐功名利禄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极尽巴结奉承权贵之能事,到头来辱没自己,落下一个千古臭名。前几年,我在媒体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报道,说是某地一个贪官,不仅贪财而且好色,在官场有一个绰号叫“高衙内”。此人在位期间,有人为了升官发财,就抓住其好色的“机遇”,通过种种机会(当然有的是被动的)将自己的妻子介绍给这个贪官,靠其给自己戴绿帽子寻求关心和提携。结果,这名贪官在位期间的确提拔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人物,有的人可谓是“昨日街头卖大蒜,今朝衙门坐官轿”,平步青云!后来,他落马了,据说是由于没有摆平“十一个情妇”之间的关系被联手告发而落马的!落马后,有人就对其在位时提拔的人进行了一一排队,结果可想而知——就连确实是靠德才而升迁的人也因此而受到了玷污,一时间,这个地方的官场在老百姓的眼中是臭气一片!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也”!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件令我钦佩的事来。我的一位朋友在政府某机关办公室工作,为人耿直,学识、人品俱佳,深得同事们的敬重,也很受领导器重。在一次人事调整的前夕,他侍奉多年的上司将他叫去“谈心”,但却不谈工作只拉家常,告诉他,其弟患了严重的疾病,经济上只靠他帮衬,压力很大,云云,几乎是言明要他“帮助”的。但我的这位朋友,虽然明知上司的意图,但却只是对其“安慰安慰”而已,别的无动于衷。结果,时隔不久,这个部门,想升迁的得到了提拔,想调换岗位的如愿以偿,唯有他“出人意料”的原地未动,继续做他的“老干事”。有人就嘲笑他“不识时务”、“不开窍”,他却淡然一笑:“活人,我图个心安。”——这可谓“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所以,孔子接下来就说: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一旦离开了仁德,偏离了仁道,还能配称为“君子”吗?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真正的君子,是片刻不离仁道的,即是一顿饭的时间也如此。就是在情势极其紧迫的情况下或者处境极为艰难、穷困时也始终保持着仁德的操守,走在仁道上。

躬行仁道严律己
【原文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好”就是喜欢,“恶”即厌恶,“尚”通“上”,超过的意思。对于这一章的前两句,有的学者这样解释:孔子说他“还没有见过一个真正喜欢仁道的人讨厌一个不仁的人”,意思是说,一个真正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仅喜欢有仁德的人,也不讨厌没有仁德的人,强调“仁者爱人”的意思。但这样的解释我总感觉不妥,尤其是与上下文的衔接不顺,很有些牵强附会的味道。以我之见,“恶不仁者”的“仁”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仁道的东西,包括思想和行为。所以这两句其实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意思是说他“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道的人和真正厌恶不仁道行为的人。”
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联系上一章,我们知道,人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追求欲望的行为,有些行为虽然不仁道但却能满足欲望,这时候,人就会面临选择的考验:坚守仁道,可能会是欲望不能满足,如果放弃仁道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欲望。于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对于仁道意志不坚定的人就会明知自己的行为和所要采取的手段不仁道,但他并不会厌恶这些行为和手段而要实施。因此,要真正做到从内心厌恶不仁道的东西的确是不易的,道德修养达不到仁的境界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孔子说,他还没有真正见到过这样的人。因此,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翻译:
孔子说:“我还没有遇见过真正爱好仁道的人,也没有遇见过真正厌恶不仁道行为的人。真正爱好仁道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真正厌恶不仁道行为的人,他在努力实践仁道的过程中,总是不会让不仁道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有能将他一整天的精力都用在自觉实践仁道上的人吗?我没有见到过因为实践仁道而会感到精力不够用的——这样的情形可能是有的吧?但我没有见到过!”
在这里,孔子是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仁的境界,关键是看自己能否立志于仁道、致力于仁道。只要立志于仁道,自觉躬行,就能达到仁的修养境界。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于人不能严于克己的不满与气愤。
以人为镜常修身
【原文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过”即过错,“党”在这里指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各于其党”就是“都能在自己的朋友身上看得到”,“观过”就是观察过错。观察谁的过错?观察自己朋友的过错——即看自己的朋友在做人做事上都有哪些缺点、错误?通过观察朋友的毛病,反省自己。所以,这一章应当这样来翻译:
孔子说:“人的缺点错误总是能在自己的朋友身上看得到。观察朋友身上的缺点、错误,反省自己,这样就能知道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仁道要求之间的差距了!”
这一章很有嚼头,若从自身的修养出发,至少给我们有三点启示:一是人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不是而很难看到自身的缺点,此所谓“为人不知自不是”;二是一个人要想在仁道修养上取得不断进步,就要经常以人为镜,在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时自觉反省自己并加以修正,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三是要慎交友。要选好自己的朋友圈,不要让行为不端正的人影响了自己。同时,也教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人的方法——那就是看这个人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交际原则是由人的秉性、品格决定的,处世观念不同、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同,交往的圈子就不同。我们平常所说“什么样的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以仁处友,有的人以利取友。以仁处友,朋友多义士,大都志同道合,肝胆相照;以利取友,朋友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从一个人的交际圈子就能看出这个人的秉性品格。
志于仁道终无悔
从以上三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真正立志于仁道的人,就得有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至死不渝的追求精神,不然,就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抵挡得住各种诱惑,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始终坚守仁道,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因此,接下来的一章就指出,一个人在追求仁道的历程中,要有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哪怕是早上悟通了仁道的真谛,晚上就死了,也会感到生无遗憾而欣慰!所以他说:
【原文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由此可见,仁道,在孔子的心中,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人生怕就怕“不闻道”而糊里糊涂的生活,更怕滑入歪门邪道!当你真正走上仁道的时候,你就会生活得有理想、有追求,你的一生就会无怨无悔!仁道,可以使你摆脱精神空虚的困扰,能使你无论在得意时还是在失意时始终把握好人生的坐标。一个人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就会在迷茫中滑向堕落,一个民族失去了精神支柱,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会充满危机!我们现在讲“信仰危机”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章,其实是对前三章内容的小结和升华,他告诉我们,人,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追求,这样,人的一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才会死而无憾!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留言批评纠正,欢迎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


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桎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其散文化的文字语言风格,使篇篇解读中心思想明确、结构严谨、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朴实,受到了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丶陕西省图书馆和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收藏。



